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6-2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几天,一组媒体预告海报吊足了很多网友的胃口。“9”等啦、“8”面来风、敬请“7”待……不禁令人感到好奇,浙江传媒界在酝酿什么“大动作”?


今天,“神秘面纱”终于揭开。浙江省全新打造的国际传播机构——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简称ZICC)正式挂牌成立。


如果说,当今的国际传播领域是一片澎湃的大海,那么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该如何在激荡中站稳脚步、发出强音?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把时间的尺度拉长,百余年来,我们在国际传播上的尝试和努力,其实从未停歇。


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少年》等在海外创办的刊物,向世界传播了“觉醒之际”的中国主张;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斯诺在窑洞里对谈,一本《红星照耀中国》让“红色中国名天下”;新中国诞生后,背负着“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使命的新华社,努力发声于五洲四海;待到改革春风吹拂大地,宣传好北京亚运会等“历史瞬间”,世界看到了一个“别有鲜花满庭香”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外发声的音量更大、中气更足。


如今,我们在国际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亟待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一方面,我们“有话却说不出”。从阵地上来看,国际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和平台基本掌握在美西方手中。在别人的“地盘”上蹦跶,传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从客观上导致我们的话语权有时很难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发展的“暖意”有时传递不出去;泼到我们身上的“脏水”,我们有时难以有效驳斥。平台那些或明或暗的限流、贴标签、封禁等手段,就像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回音壁”,把我们想说的话“反弹”了回来。


另一方面,他们“没理还说不停”。一些西方国家固执己见地只听自己想听的、只说自己想说的。中国发展好了,他们就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去风险”之名掩盖“脱钩”之实;中国GDP增速放缓了,“中国见顶论”开始甚嚣尘上……


身处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失了阵地就失了底气,丢了话语权就丢了“界定真相”的权力。如果不主动抢占舆论阵地,就只能在一次次被捂住嘴巴、卡住嗓子之时,打掉牙往肚里咽,闷声吃“哑巴亏”。


视频来源:“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微信公众号




我国国际传播发展至今,一个鲜明的变化正在发生——国际传播重心逐步下移、地方国际传播实践广泛开展。


早在2022年,四川、甘肃、海南等省份就率先布局国际传播,聚合当地特色资源建设国际传播中心;到了2023年,这阵风则吹到了更多地方,一些省市国际传播中心就像“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尖。地方纷纷入局国际传播,可以说是时势所趋、大局所需、机遇所在。


格局再造,“小地方”能成为“大主角”。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权更多掌握在美西方媒体、机构、政客手中,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了能够主动作为的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滚滚而来,平民化、多元化的传播格局日益形成,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了展示自己、走向国际的机会,可以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比如,贵州省国际传播中心曾开启“村超”“村BA”全球英文直播,不少外国网友被热烈的氛围、纯粹的热爱所打动,贵州大山里的村民和大洋彼岸的网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壮大力量,打造“万船出海”格局。在当下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声量”与“中国体量”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要破此困局,不能光靠某一支队伍,不能光唱“一个腔调”,不能光展现“一副面孔”。此时,地方国际传播力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好上下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传播好960多万平方公里上的生动故事,让国际社会能够多侧面、多视角地了解中国。


借势发展,“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曹雪芹曾在《临江仙·柳絮》中,以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道出借势发展的重要性。布局国际传播也是如此,这并不是地方媒体单方面的“为爱发电”,而是能够与中央媒体“国家队”互利互补,构成立体式的传播矩阵。对于地方来说,这是一个“迎风起舞”的难得机遇,塑造地方良好的国际形象很有必要。地方特色资源被盘活了、基层创新活力被激发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了,资本、人才等资源自然就“闻着香味来了”。


西湖 图源:视觉中国




正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正式亮相,不仅做好了准备,也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浙江经济外向度较高。就像余秋雨说的:“就算是再远的土地上,都能找到浙江商人的脚步。”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万华侨华人,让我们有信心把“外贸大省”“侨务大省”变成“外宣大省”。再如,浙江丰富的改革经验、媒体资源、优质人才,都是我们国际传播“出海”的底气所在。


那么,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又该如何讲好浙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有“好故事”更要“会讲故事”。故事动不动听,不光看谁嗓门大、腔调高,更要看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精神能不能真正打动人。浙江可以说是“一位有故事的同学”。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让故事更有“文化味儿”;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重要思想、实践都能从浙江找到“源头”,故事充满“时代味儿”。我们要挖掘好这些鲜活的故事,提升讲故事的能力水平,面向世界把故事讲好。


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中西方存在文化、价值观差异,这是很难避免的。就好比国外电影总在讲述“英雄拯救世界”,而《流浪地球》等国产电影则讲究“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我们做国际传播,不能自顾自地讲道理,却不管别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在宏观数据、重大成就里,也在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万家灯火里。而这些微观的、平实的、亲近的细节,更容易激发人们内心的共情,超越“你”和“我”的差异,形成“我们”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都是“最小单元”。最近,有一群外国人很忙。在TikTok和YouTube上,有大量博主发布了“144小时免签游中国”的“特种兵之旅”Vlog,不出机场就能坐地铁直达各地、手机上就能搞定一切……视频“刷屏”后,不少外国网友惊呼“这还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吗”。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每个人都是国际传播的“最小单元”,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方式讲,普通人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讲……而国际传播中心则要把这些“巡洋舰”“破冰快艇”“客船”等都编入队列、用好资源,打造一支堪比“六边形战士”的“出海舰队”。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天南海北的人,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阐释、一次次亲切的讲述,不知不觉之间,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就能走进全世界更多人的心中。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您觉得可以如何更好讲中国故事?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