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鲜,何鲜

丽轩 浙江宣传 2024-05-0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热衷“尝头鲜”的江南人,总会在春天开启四季轮转的美食体验。林林总总的鲜品佳肴里,少不了的那一口,定有河湖塘渠孕育出的河鲜。


有人说,河鲜是江南人春日唇齿的鲜味见证,也是口腹之间的烟火写照。一早,菜市场的水产档口便被各式河鲜挤得满满当当,活蹦乱跳的鱼虾、探头探脑的甲鱼、吐着泡泡的田螺……人们趁鲜买回家,经过煎、炒、烹、炸、蒸的烟火洗礼,河鲜端上了餐桌,留在了味蕾深处。


河鲜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无论是当地老饕,还是外来旅客,为何都逃不过河鲜的“味蕾暴击”?


丽水湖山胖头鱼 图源:“丽水发布”微信公众号




江南河鲜,是大自然的回报与奖赏,连接着寻常人家的生活和诗意。


江河纵横,支流纷繁,四支八蔓的水网勾勒出江南独特的美食版图。沿水而居的江南人,可以说打小就能对河鲜分得细致明白,常见如青、草、鲢、鳙之类的鱼儿,稀少如鲥、鲩、鲈、鳜、鳝、鳊、鲟、鳢、鲇……


河鲜既能单食,也可以与各种美味混搭,这边刚品尝完“清明螺,赛肥鹅”,那边又有“沙蚬鲜于蚌”,才告别“满江新水长鱼虾”,又邂逅“桃花流水鳜鱼肥”。不管是怎样的吃法,都滋养着江南不一样的生活。


鱼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冬去春来,鱼登台”,口口相传的俗语,道出了江南人对春鱼的偏爱。宴席上的主打菜肴,一日三餐的适配小食,总会有一尾尾鲜鱼。


江南人遵循着“不时不食”的吃鱼法则,苏州民间甚至编排出“正月塘鳢鱼、二月鳜鱼、三月甲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的“食鱼歌谚”。不尽相同的吃法,藏着当地的气候特征与饮食习性。


就拿胖头鱼来说,新安江上以船为家的“九姓渔民”孕育了地道的“九姓鱼头”,香辣入味,汤咸香浓;往西到丽水遂昌,土法烧制的“遂昌风炉”上,鱼头切半煎至双面金黄,炭火慢煨,汤汁熬制浓稠,让食客暖心暖胃;再往南到温州,胖头鱼又被做成浓汤锅,主打鲜甜。


江南人吃鱼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船宴。原本是渔家独有的吃鱼方式,如今被很多人追捧。约上三五好友,登船摆宴,捞上几尾鲜鱼,拾掇停当,或是清蒸白灼,尝一个原汁原味;或是爆炒焖煮,一品江南的精工细作。


在遂昌人的餐桌上,风炉鱼头锅经常出现 图源:“遂昌文旅”微信公众号




江南河鲜,流传于文人墨客的笔端,诉说着人们的梦绕魂牵。


早在先秦,鳊鱼、鲇鱼等河鲜就已“活跃”于《诗经》中。细腻的文人们往往最能道出河鲜的妙处。像鲜活的虾,可谓河鲜宴中的极品,在文人笔墨下,更是活灵活现,透露出别样的风味。


“三月黄鱼四月虾”。在唐代诗人唐彦谦心中,虾有着万般生趣。他尤其喜欢吃姑孰紫虾,视作珍馐,称美味虽多,“独此心相投”。他特致函江南的朋友,索要河虾,写下“双箝鼓繁须,当顶抽长矛”的文字,灵动意趣跃然纸上。


金庸想必对虾也情有独钟,他在《天龙八部》描写姑苏“燕子坞”的佳肴时,写到别致的茭白虾仁,借段誉之口,赞叹“有这般的人物,方有这般的聪明才智,做出这般清雅的菜肴来”。


而被金庸称为“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的汪曾祺,爱吃呛虾,回乡期间餐餐有呛虾。汪曾祺爱吃,也懂做。在《四方食事》中,他提到做呛虾的细节:将白虾投于白酒中,“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生猛得很。


爱下厨的文人不在少数,苏轼也是其一。相传,他在杭州任职时,独辟蹊径以龙井新茶为配料,火中急炒虾仁,色泽雅致,滋味独特,成就“龙井虾仁”这道杭州名菜。调离杭州后,他仍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诗句,回味江南生活。


龙井虾仁 图源:“走近西湖”微信公众号




江南河鲜,在味觉传达里激发情感共鸣,也映照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因子。


正如有人说,美食,近看是生活,远看是文化。河鲜之于江南人,是不管走到哪儿,唇齿间久久不能忘怀的家乡味。丰子恺漂泊在外,对江南的思念也会与河鲜的味道勾连在一起。在《吃酒》一文中,西湖畔自得其乐的钓虾人、河虾的鲜美滋味也成了他回忆杭州的细节,成为他远游他方不能忘却的情境。


在瓯江的春天里,丽水香鱼——斑鳜也是丽水人念念不忘的那一道河鲜美食。诗人张志和曾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前不久,在“味美浙江”浙菜经典争霸赛上,瓯江野生斑鳜搭配各种菌类成了一道参赛菜品,一亮相就勾起很多丽水老饕的回忆。


江南人家待客时烹出的河鲜,还表达着温暖多姿的情愫。在这里,“无鱼不是宴”,邻里串门、亲朋走动、婚丧嫁娶,每逢亲朋登门,主人家必定要准备一大桌饭菜,款待客人,把酒言欢。若是饭食中少了美味的河鲜,便会被认为怠慢了客人。逢年过节,置办河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表达美满多彩的祝福,传递情感节点的欢欣。


江南人还把河鲜幻化成了诗、书、画、舞等各种文化形态,以此满足多元的精神需求。拿青田田鱼来说,就成就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鱼灯。如今,青田鱼灯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熨帖着青田华侨的思乡之心。


河鲜同各类美食一道,汇聚成一脉相承的中华饮食文化,其背后既有动人的人文故事,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比如在江南,河鲜适宜做减法,在葱姜料酒等“去腥伴侣”外,不会增添太多“装饰”。即便做加法,往往也只是配以辣椒、紫苏。鲜与辣相得益彰,既可享受美味,又有祛湿功效,解一解潮湿环境的“风湿之苦”。


江南人钟爱的河鲜,除了鱼、虾、鳖、蟹、螺之类的水精灵,也有莲藕、水芹、芦蒿之类的春菜。吃鲜高手们,会把不同的河鲜烹饪到一块。如此一年四季,江南人的餐桌上,总能萦绕着各色河鲜的腾腾热气。


对于河鲜,江南人也讲求“识进退、懂盈亏”,绝不竭泽而渔。像每年3月1日起,浙江八大流域实行禁渔,持续四个月,其中苕溪、京杭大运河干流甚至全年禁渔。


“舟中亦有饶风味,买得河鲜侑晚樽”。春季江南,迷人的何尝只有河鲜之“鲜味”,更有河鲜之“文气”与“神韵”。正是一年春好处,一起在江南尝鲜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