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填补浙江“文华大奖”15年空白,这部戏凭啥?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10-0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尘埃落定!9月15日晚,第十七届文华奖公布结果,浙江选送的大型红色越剧现代戏《枫叶如花》获“文华大奖”。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的越剧《枫叶如花》依托宏大历史背景和真实事件,根据“红色女特工”朱枫烈士事迹改编,以浓重、肃穆的笔触,革命、浪漫的情怀,再现了我党隐蔽战线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讴歌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的越剧《枫叶如花》剧照


得到这个大奖,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要知道,浙江上一次获奖,还是15年前——2007年,浙江昆剧团的大型新编历史昆剧《公孙子都》摘得这一奖项。15年,浙江文艺界是左顾右盼!

大家都知道,浙江是戏剧大省,为啥盼个“文华大奖”会那么难?




先来说说文华奖本身。


文华奖是文旅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堪称“中国舞台艺术的天花板”。自1991年第一届评选以来,至今已举办十七届。它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放在艺术节上评选。文华奖包含文华大奖和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等单项奖。


“文华大奖”,含金量更高。从2016年起,文华奖“大瘦身”,奖项数量缩减70%,其中“文华大奖”只保留10个。可想而知,要中个大奖有多难。今年有例外,“文华大奖”作品共15部。看似指标更多了,可要获大奖依然是真心不容易。


首先是竞争激烈。自最初的一年一届,到1998年起改为两年一届,又到2004年起改为三年一届,三年磨一剑,全国各地的文艺院团都很拼,这代表的是一个省域的舞台艺术水准。


同时,“文华大奖”对我国文艺创作有一定导向作用,既讲时代精神,也讲艺术质量,更要让老百姓觉得好看,要求作品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俱佳,这拼的是真实力。


像上一届,获奖作品之一就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人知道,这部舞剧早在获奖前就已是“大爆款”。

这种实力,浙江也曾拥有过。

浙江历史上曾五次获奖,分别是1994年的越剧《西厢记》,2004年的音乐剧《五姑娘》、甬剧《典妻》和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的绍剧《真假悟空》,最近一次就是2007年的昆剧《公孙子都》。




那么,这一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枫叶如花》做对了什么?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的评价是:“越剧《枫叶如花》无论是对谍战题材的开拓,还是对男女合演新阶段的艺术探索都可圈可点,在革命题材戏曲中自成一格。”

先来看这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男女合演、题材开拓

以女演员为主的表演是越剧标志性阵容。但《枫叶如花》男女合演的特色,大大开拓了越剧创作与表演的范畴。


不过,该剧跳出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你侬我侬的小圈圈,以创新的形式告诉观众:直面革命的历史,艺术地讲述朱枫为理想奋斗、为信仰燃烧事迹的作品,也是越剧可以演、并演得好的题材。

把主旋律题材演到令人感动落泪,还得要有令人动心的能力。不演爱情,却处处见真情——华枫对子女深藏的关爱,与钟石、陈曦、阿忠等人志同道合,团结齐心的袍泽之谊......全剧饱蘸着情感的表达,呈现慷慨悲壮、诚挚动人的格调。

还有个关键词:精益求精。作品集结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舞台艺术家,原总政话剧团团长王宏担任编剧,导演杨小青执导,刘杏林等组成一流主创团队;饰演“女一号”华枫的王滨梅,是当代越剧演员中的佼佼者。


整出戏自2018年首演至今,更是经历了至少五次大规模的精心打磨,逐一推敲人物神态、动作等小细节,使得节奏更紧凑,情节也更饱满。

“新鲜”,是不少观众给《枫叶如花》的评价。有人说,看剧竟然看出电影大片的即视感。的确,作品运用了不少过去很难在越剧中看到的艺术呈现形式,有歌有舞,甚至有蒙太奇。

比如在特务追捕情报人员等场面中,作品采用了类似音乐剧的群体歌舞呈现,具有突破传统的现代感、时尚感。


简单说,这次,是演对了戏,又唱出了风采。“《枫叶如花》证明,越剧正在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有业内人士这样说。



好的土壤,才能生出精品之“花”。

浙江就是这样一片沃土。一方面是说历史,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是昆剧的复兴地,也是越剧、绍剧、婺剧等著名剧种的发祥地,戏曲文化积淀丰厚;另一方面也是说发展,浙江戏剧不断续写着新篇章。

比如,上世纪50年代,浙江昆剧《十五贯》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80年代,小百花越剧团用创新为越剧注入青春活力,1994年更是以诗化越剧《西厢记》夺下“文华大奖”;如今,浙江婺剧研究院出人出戏,在众多院团中一枝独秀……

虽然戏剧创作并不是以获奖为唯一目的,但时隔15年再夺“文华大奖”,令整个浙江文艺界振奋,因为浙江戏剧人的努力值得嘉许。


去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他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按照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要求,浙江也在竭尽全力,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引领,鼓励文艺界拿出更多精品力作。比如,2021年,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打造文艺精品高地;今年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化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

每一次大会,都强调要打造文艺精品。这既是肯定、鼓励,同时也是一种提示。

笔者与戏剧界的人士交往,常常会听到一些声音,比如,没编制、没经费、没市场。问题不少,方法不多。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直面短板、没能转换思路:

有的剧团,就守在“舒适区”演传统戏,年年岁岁花相似;有的剧团,在顶层设计上就没有精品意识,导致主创人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干,作品多、精品少;还有的院团,体制改了,脑子却还没换,讲部门割据、讲位置、讲资历,科班人才逐渐流向市场、流到圈外……

而更多的问题、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问题导向能否引发迭代,让浙江戏剧更上一层楼?网络时代,戏剧的出路在哪里?它又如何回应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大时代催生大作品。此番,《枫叶如花》拿下大奖,重新为浙江戏剧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标出定位,同时标出:浙江戏剧的黄金时代,正在等待新一代的解锁。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