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暴力事件发酵第4天,12个思想工具帮孩子看清公共议题的本质

Dr.Xu 谷雨星球 2022-11-22

这是谷雨星球第90篇原创

谷雨升学规划中心 |谷雨天赋成长学院


这两天被唐山打人案件气得不行,第四天仍意难平。

在绝大多数人全力声讨之下,网上涌现出了部分让受害者反思责任的言论,并堂而皇之冠以两面性思考。

但在明显违背基本常识,有明显对错的公共事件面前,把思辨当诡辩,“不是蠢就是坏。”

“思辨”讨论的是没有对错,多元视角的开放式议题。

■John Locke2022年初中生组比赛题目。


恰巧,我们翻到了美国负盛名人文写作比赛John Locke初中生组最新话题,都是变性手术、疫情封锁政策、何为平等、时光机器旅行、以及哪些东西赠与合法而售卖非法等开放式题目。

这些给14岁以下学生的讨论,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思辨性思维我们听得很多了,但究竟如何拆解思维流动的过程呢?如何才能不走入抬杠式诡辩呢?

政治哲学博士,美国一所大学的副教授,深受学生喜欢的徐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清晰明了、深入浅出的政治哲学思辨课,睁开看世界的「第三只眼」。

■徐老师是谷雨星球的独家老师,文末有不容错过的内容,下拉查看。


思维工具箱

人类思维成长是有阶梯的,不同阶段吸收、处理信息深度不一样。

老师作为孩子与社会的桥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给他们搭脚手架,助力其往上攀登。如在小学常用工具是新闻学上的5W1H,辨别信息的真假。



比如在唐山暴力事件中,通过跟小学生交流事件人物,地点,何时,发生了什么事,如何发生,因何而起,引导其判断出基本的对与错。


进入初中后,5W1H对很多越发成熟的来说不够用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基本信息,试着探究每件事物的底层逻辑,了解观点背后的偏好,认知不同的思维模型,从如一团乱麻繁杂的思绪里找出那根线头,得出自己的偏好性结论。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图片来自十三邀,这一代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哲学,寻找自我的意义。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小孩思维不够成熟,一方面可能是吸收不够,另一方面是没有找到好的思维脚手架。

现代社会讨论的视角都可以用政治哲学中常用的12种思想主义来解释,这些主义由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演变而来。

主义普遍比较深奥,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把主义拆分成一些方便学习和使用的「思考工具箱」。

比如在唐山暴力打人事件里,我们可以用思维工具箱里的契约主义精神、女性主义、功利主义等进行讨论,社交媒体上已经见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思考。

用好思维工具箱,我们马上就能将讨论归类到工具箱,并立马找到可用的工具。


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选择一道开放式辩论题,John Locke比赛的第三题、前段时间吵的沸沸扬扬的“清零VS共存之争”来展示下工具箱怎么用的。

我们可以从思想工具箱里掏出几种可用的思维方式。


👉“为多数人牺牲少数人”的功利主义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思维,在日常中经常接触到,也是在讨论中最常被用到的“主义”之一。

功利主义的宗旨是保证最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或利益,同时,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群体的意愿。在功利主义的出发点里,人是被当做群体看待,作为个体存在的人面目模糊,并不具备个人意志。

在经典哲学问题「电车难题」下,功利主义说为了保护在一条铁轨上玩耍的5个踢球孩子的生命,那么调整轨道牺牲另一个人是“合理”的。


■经济学大V刘润曾经也用过「电车难题」来解释防疫的困境,指的是我们要不要推下一个无辜的人拯救5个小朋友?


“动态清零”的出发点大多是基于功利主义,牺牲少数群体的利益可以换来多数群体的权益。

要知道,少数是相对的,某户居民,某个小区,某个城市都是相对的少数。那么,通过遏制少数群体的自由,牺牲少数群体的利益,才能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公约数。

理解了这个主义,我们就能理解绝大多数政策的出发点。

在我教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学生们对功利主义都比较熟悉,这可能是从儒家文化到中国传统都会跟功利主义相关。


👉“个人权益优于集体”的自由主义

这个“主义”在西方比较盛行,常被盖上一个“自私”的帽子。

跟功利主义相反,自由主义或自由意志主义出发点是个人,任何限制个人权益、个人自由的政策那都是不合理的。这种主义的角度是把个人的权力和尊严摆在了第一位。

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由主义者仍会主张个人自由和权益高过于集体。比如疫情已经极其严重的时候,国外有许多人仍为了自由抗议。


有的人会说,这不就是极端自私吗?一旦“躺平”的话,那如果发生了公共灾难,有少数原本身体不好的人感染了并发症变成重症怎么办呢?

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集体是个很抽象的概念


如果只有几个人,自由主义者能具体了解每个人的权利、利益。当这个群体变成小区,城市或者国家时,这种实体感就消失了,哪怕通过协商达成的意见一致里也可能存在胁迫等,那么共识并不一定有效。

■每个主义都会有学者不断进行论述。以赛亚伯林提出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界定了自由的边界。

在政治哲学之下,从个人权益出发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自爱,以个人的利益为取向是人性。



在“电车难题”里,旁观者没有权力救5个孩子牺牲不该被撞的人。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比十个人而轻微,每个个体存在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疫情中争吵,包括大多数社会议题,都属于这两类主义之争。

这有点像两种教育模式,一种像大家长式,为了集体利益暂时遏制少数人的自由,共存就是放养式育儿,权力下放到个人。

■漫威电影《内战》,钢铁侠和美国队长分别代表了某种程度上两种主义,超级英雄有没有权利牺牲少数保护多数?是不是需要受政府管控,是不是很像疫情中的争论?

理性是情绪的奴隶


在构建思辨精神之前,除了上述提到的明显违背人性伦理、基本道德和常识的事,并不在“思辨”讨论范围之内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

首先,现实世界永远比理论复杂得多,执行政策的教条主义带来的伤害远大得多。所以主义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的讨论框架,用好主义是思维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就像是河岸一样,思维工具指引着我们思维这条河流的流淌,但河岸随着河流的流向而被冲刷出来的,河流的流向仍由每个人不同的思考方式来决定,不然思想之池就是一汪死水。

■徐老师在谷雨人文思辨英文课的话题大纲


其次,在面对一个话题时,我们要永远不断挑战和质疑自己推演结论的前提是什么?我们暂时得出的一个有待论证的主张,而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断言。


最后,情感在先,理性在后是考虑问题时永恒的人性。

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理性永远是情绪的奴隶。


人类大脑第一时间是被情感所驱使,再为偏好找理性依据。人类永远不能逃离情感,只能通过理性思考学会接纳和控制情绪。

■大卫休谟


那么,还能不能从思维工具箱里继续找出其他主义,讨论清零和共存呢?

👉“万金油”的社会保守主义

社会保守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说拥护传统。或者说叫做遵守既定的规则。


比如说共存还是清零得看之前传统处理方式是什么?以往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他社区和国家是怎么处理的?社会保守主义几乎不会得罪任何一方。


在中国的语境下,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就是家天下,那么是该由居委会、社区或者政府说了算。在美国的语境下,可以说是个人自由优先是传统,不能违背传统。




👉现代社会的契约主义精神

政府是由人类独有的发明,这是由一群陌生人为了实现共同目的缔造的协约。那么每个公民需要遵守契约,比如缴税,参军等等,尽自己的义务,政府需要建造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条件来保护和帮助公民。


当遇到危机时候,如果政府没有履行职责,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与公民缔结的契约。


尤其是像封城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最应该保护的是市民的安全,包括后勤供给、疾病治疗、心理健康和经济问题等。


疫情期间很多魔幻事件,包括这次唐人打人事件,大多源自政府没有履行双方缔结的合约,让大众越来越失望。


■国外一幅讽刺政府毁约的漫画。


批判性思维的终点

有同学问,当我们学会了这些思想工具后,我们该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呢?在面对一个话题时候,我是支持还是反对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哲学家把这件事搞清楚了,我引入一个概念叫「反思性平衡」。

当每种思考的结果都呈现在我的面前,各个优劣势已经衡量过了,我总要做出一个抉择,有个人偏好。比如我更喜欢社会保守主义,传统对我最有吸引力,遵守它最让我内心感到平和,我情感上最容易接受,那么这就是我达成的反思性平衡。


在课堂上,好老师从不会推销自己主张,而是把所有的思考逻辑和结论展示出来,并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眼里的偏好——你最认可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


■徐老师推荐的入门书


当观点发生冲突时,如社会保守主义认同疫情清零该由上级政府安排,这是中国传统做法。但是自由意志主义会说我个人的权益应该最优先被得到尊重,如何说服彼此呢?


可能社会保守主义会说,难道你遵守的个人利益中没有一点遵守传统的意思吗?人是由家庭哺育出来的,是家庭的一份子,是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一份子,个人也有爸妈,这种自由融入了社会保守主义的价值观。


这样的讨论可以不断延展下去,长时间的训练也会让反思性平衡逐步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我们身边的所有话题几乎都可以用这12种思维工具来讨论,我再发一遍,大家可以选一个话题自行研究。比如疫情下的贫富社区物资不均的问题、孕妇权益问题、看病优先问题等。


不过每种主义内部有不同的分化,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要谈下来就非常深了,中学生先理清楚基本思路就可。



功利地说,不管是写大学文书也好,顶尖大学的录取要求也罢,有着深度思考能力的学生都特别受欢迎。


在习得思辨性过程中,我们的视角由单一变得多元,由固化变得流动,由感性变得理性,如同我特别喜欢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通过不断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才能从一个情绪化的,绝对的人成为一个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一个理性和感性共存的人。

#重磅谷雨人文思辨英文课

第二期开班了!


今年年初,谷雨推出了一堂很受欢迎的人文思辨英文课,超负责的两位双博士老师双管齐下。
在续课率100%的前提下,我们也超级有信心把这门课推荐给大家!
招募年龄13岁以上,托福分数85分+基础班政治哲学班招募6人进阶班哲学班仅招募2人了解课程大纲、授课细节和抢位
两位老师一位负责强力输出,话题围绕美国社会的话题展开,并与国外人文写作比赛话题相关联,深入浅出理清思路。一位负责盯紧学生反馈的思辨和作文,要求与顶尖美高相当。
👉看学生和家长反馈


👉看话题设置

👉看作业批改

学生第一次作业及老师点评


学生第二次作业及老师批注。四次课后,进步神速。接下来会有进一步针对性的写作提升训练。


👉看家长会,精准抓住孩子英文学习的问题。



招募年龄13岁以上,托福分数85分+基础班招募4-6人,进阶班仅招募2人了解课程大纲、授课细节和抢位


星标谷雨星球

每周两更

提供升学规划和天赋成长的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