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警惕有人开始借尸还魂了!

朱小浪 新时网评 2023-05-19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简直惊掉下巴:回归大集体是农村的唯一出路,是金光大道,共同富裕的保障!

文章称,农民一盘散沙,个人的力量永远大不过集体,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根筷子力量大还是一把筷子力量大?毫无疑问是后者”,中国有八亿农民,数量庞大,为什么富裕不起来,就是缺乏组织。

文章还似乎有理有据:“真理有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事实摆在这,中国凡是走集体的村都是富裕村,如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浙江的航民村、江苏的华西村,长江村、天津的大邱庄、河南的南街村……等等。让质疑的人去看看,人家过的什么生活,什么才叫有保障。“生、老、病、死”村里全管,再看看你自已过的什么生活,以打工为荣,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抛妻弃子,老不能养,子不能教,拿着一份刚够生活的工资,如果你认为很幸福,那我无话可说。

这些村真的很富裕吗?村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养老了吗?怀着好奇,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1953年创办合作社,此后的20多年,村民只是勉强吃饱,最好的时候是每年给国家20万斤粮食,也不见得多富裕。

大寨村发生根本变化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19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

可见,正是因为实行了市场经济,大寨村的村民们才真正吃饱了饭,口袋里也才有几个余钱。

浙江的航民村:1978年,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48元,仍然是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的贫困村。这就是实行20多年人民公社的结果?这已经狠狠打了作者的脸了。

1979年12月,航民人以仅有的6万元集体积累资金,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购买国营印染厂淘汰的旧设备,买了12口大水缸染缸,创办了第一个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随后,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先后办起染料厂,纺丝厂,热电厂,成为全国知名印染基地,也成就了很多百万富翁。

试想,如果航民村一直实行大集体的人民公社,会冒出这么多百万富翁么?

江苏的华西村:1957年,取名华墅乡第23高级社。1958年8月,第23高级社与附近的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为跃进社。1961年,华西大队,人口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欠债1.5万元,人均分配53元。1968年,为了避免华西成为“高产穷队”,当时的村支书吴仁宝偷偷摸摸在杂草丛生、树木茂密的水塘边上建了一个小五金厂。到1978年,10年的时间里,这个小五金厂实现了近300万元的产值,利润率高达30%至40%。小五金厂完成了华西村最初的资本积累,让吴仁宝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坚定了他“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78年,人民公社陆续被取消了,全国各地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土地承包,绝大部分农民从僵化、低效的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了。

1979年,吴仁宝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后来,在吴仁宝的安排下,一些村民外出学手艺,回村后陆续办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在那段时间,华西人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可见,华西村也是在抛弃人民公社之后才开始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并不是计划经济的成果,相反,而是市场经济的结果。

文章作者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劳归结于计划经济的大集体,显然是别有用心,目的是借尸还魂,回到那不堪回首的过去。

大集体的人民公社为什么注定会失败?

1、挫伤积极性。人民公社讲究公平不讲究效率,打破了家庭小锅小灶,改吃大锅饭,吃穿住行都是平均分配,有很多人出工不出力,会抽烟的坑不会抽烟的,他们干一会就抽烟去了,但是大家的工分是一样的,过于平均反而没了积极性。

2、喜欢假大空。共产风、大炼钢铁、大跃进、小社并大社、放高产卫星等政治运动严重干扰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假大空的作风的产量卫星,粮食被征多了,农民反而饿了肚子。

3、强制统一化。不强调差异性,南方、北方,农区、牧区、山区、平地、乡村、郊区的人民公社千篇一律,表现好的、表现差的,效率高的、效率低的奖励和惩罚并无区别。

4、外行领导内行。政治挂帅,经济服从的制度,抑制了人民公社的活力,不懂经济不懂得分配的公社干部管理,结果越管理越差,越管理越贫穷。

5、无法积累财富。农民除了衣食住行和工业提供的少量产品,剩余价值全部被国家无偿拿走。反正不管是丰收还是欠收,农民除了有基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外,其他都是一无所有。

大集体的人民公社追求“共同富裕”,但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近年来,虽然官方表态从未放弃市场经济,但一些类似回到计划经济的苗头似有显现,比如大食堂、供销社不断兴起,现在又鼓吹回到大集体。

一些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东西,有些人又试图捡起来用,刚吃了几年饱饭,就又想回到过去么?

难怪有人感叹:我都还没来得及发财,市场经济就没了,不知不觉悲从中来。

不知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完)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请及时关注“新时网评”,谢谢!

  前三篇精彩文章:
传教士教我们把女人当人看,马斯克教我们把工人当人看
农管与城管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抓养鸡,一个抓卖鸡
乌克兰外交官回怼卢沙野:你应该谈谈海参崴属于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