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承伟 || 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研究(下)

黄承伟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3-10-15



作  者

黄承伟,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厚实的实践基础、严密的科学内涵、多维的时代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深邃的精神实质、鲜明的理论品格、科学的指导价值。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深入推动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汲取了党领导“三农”工作百年探索积累的智慧精华、优良传统及历史经验,来源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深厚的实践基础,是一个全面系统、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农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发展形成的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理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厚实的实践基础、严密的科学内涵、多维的时代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深邃的精神实质、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的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社会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传承、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等内容,提出和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思想观点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百年实践探索的新发展新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现阶段,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本之策,是系统解决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利于整体提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农业充分发展、农民全面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两个阶段的目标:一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二是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对应,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可见,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回答了乡村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至上位置,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确保亿万农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确保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中国强、中国美、中国富,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正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前者是后者的引领和带动,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内容、具体呈现和重要标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实践。在发展中处理好城乡关系,一直是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的乡村振兴,是要通过重塑城乡关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逐渐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坚持工农互补理念,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乡村如何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并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是以三产融合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以农民为中心的内生现代化、以农民再组织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各种现代元素注入农业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的历史性变革,实现农村社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以及生产要素集合,把现代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收入、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充分地共享发展成果。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深厚的为民情怀,其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凝聚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1. 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广大农民谋取更多物质利益,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

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就指明了乡村振兴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必须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也是乡村的主人,更是乡村振兴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和主力军。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只有赋予广大农民切实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乡村振兴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在乡村振兴中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只有紧紧依靠农民,才能充分调动并保护他们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动力。

3.“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提升农民获得感方面,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帮助农民减负增收;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越来越多的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把乡村振兴着力点放在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补齐医疗、养老、教育、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农民的增收、人文环境的提升、自然环境的改善等能促进农民幸福感的提升。农民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农民身份认同、勤劳致富,有利于社会和谐。提升广大农民安全感,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在安全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中参与乡村振兴,充分保障他们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等方面的利益。

(二)彰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旨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实现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在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体农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共同富裕路上农民不掉队。“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乡村振兴强调勤劳致富,积极调动全体农民参与热情,让全体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要求持续提高收入,积累物质财富,同时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旨在全体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富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都振兴,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与共同富裕的“全面性”相契合。因此,乡村全面振兴必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旨在全体人民“共建”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需要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乡村振兴是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求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又要求发展成果分享公平公正,这正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关键。从区域“共建”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让农村掉队,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同时,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还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旨在全体人民“渐进”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二〇五〇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旨在全体人民在“共享”中推动共同富裕

第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全方位、各领域推进,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各方面建设的成果;发动农民人人参与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村的实际情况,因村因户施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发展共享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以共享促进乡村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吸引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流向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如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房屋资源,建成共享农田、共享农庄等,发展旅游体验、健康养生等服务业。第三,打造共享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以制定科学的政策为前提,以明晰责权关系为基础,以构建服务供给和利益共享机制为重点,以建设新型乡村文化为保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物质、精神全面富裕。

(三)反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帮助农村近亿脱贫人口逐步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让消费和产业发展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农村人口规模大的发展优势,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有效缓冲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性,应对乡村人口大流动带来的各种挑战;可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均等化,养老服务设施短板逐步补齐;乡村产业兴旺,返乡人员增加,有利于留守老人问题的缓解。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力。

2.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党和国家积极部署,实现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高质量的农业支撑。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绩效,主要取决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满足,是否通过高质量发展得到满足。只有在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的基础上,农业才能成为有奔头、有潜力、有创造的产业,农村才能成为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中国式现代化才有厚实的乡村底色。

3.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必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首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发展,让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践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

4.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低碳方式,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动,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使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达成动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此,必须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然要素,建立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针对农业中的用地、化肥、农药、养殖等要素,农村中的水源、空气、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要素,科学推进灾害和污染综合治理,达成生态、生产、生活三者的有机统一,确保村民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同时,要创新乡村生态监管长效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法监测,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生态环境监督。

5.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践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理念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补齐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短板,从全球视角看,就是致力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经历史阶段。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中国集中解决大规模绝对贫困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国家以殖民、暴力甚至战争剥削掠夺推进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1.城乡融合发展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融合发展要以生产力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力不仅生产物质生活,而且生产各种社会关系。城乡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促进乡村生产力向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创造农民需要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这些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一脉相承,指引我国开启城乡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2.城乡融合发展以“公有制”为制度前提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资本剥削和资本扩张逻辑的客观存在和现实运动导致城乡地域的分离表现为“农村从属于城市”,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对立的紧张状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城乡对立的状况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工业和农业的协同发展,城乡融合也必将取代城乡的分离与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所有制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弊端,把工与农、城与乡、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发展,其制度前提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3.城乡融合发展以“城乡良性互动”为推进手段

“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实现城乡融合,必须以新型的分工体系代替旧式分工体系。将城乡、工农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助于保护并合理利用生产发展所必需的各类自然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也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城乡关系发展事实上遵循了一条“先城后乡、以农助工、以乡助城”的发展逻辑,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破解,城乡发展的相对差距仍然在拉大,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实际上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活力。为此,必须“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

4.城乡融合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

在城乡对立的状态下,无论是城市劳动者还是乡村劳动者,“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在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关系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要消除旧式分工,推动城乡关系由对立向融合转化。而城乡融合发展更深层次的目标指向在于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束缚,使社会成员共享财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以其深厚的理论渊源、科学的理论体系及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回答了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党对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理论,呈现了鲜明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一)政治性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特征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体现,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刻阐述了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地位,为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品格。

2.政治统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一是着力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不断健全。二是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明确工作思路,细化政策举措,主动作为,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不断强化。三是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形成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五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各环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把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高质量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出现问题深化整改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二)人民性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体现就是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也明确指出,党的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判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

2.人民性为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提供了价值方向指引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这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多听农民呼声,多从农民角度思考,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参与。“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同时,还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三)系统性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内容维度看,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振兴;从建设维度看,它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统筹推进;从空间维度看,它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从时间维度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尊重乡村建设规律,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

2.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路径方法集中体现了系统性特征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在此过程中,要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顺应农业农村经济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振兴,逐步实现产业兴旺;按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推进生态振兴,逐步实现生态宜居;按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需要,推进文化振兴,逐步实现乡风文明;以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目标,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推进人才振兴,逐步实现治理有效;围绕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逐步实现生活富裕。

(四)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战略,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既是党的使命决定的,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领导人民推进城乡发展的长期实践探索,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基本内容包括: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路”,既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新时代乡村发展、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指引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五)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创新性,在实践中集中体现为“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一看是否契合农业和农村特点,二看是否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三看是否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四看能否解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出发,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聚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进一步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增强土地要素活力,助推乡村振兴大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深化农村承包地管理与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投资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


四、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明确了顶层设计和前进方向,而且为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指导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一)指引制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

1.确定顶层设计的总体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这实际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总体遵循。

2.构建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五个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生效。这些法规及政策文件,连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以及各部门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完成。

3.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在国家战略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让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同步,才能够最终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就是农村发展要有足够的产业支撑;生态宜居,是农村环境优势的体现,主要指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要不断改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治理有效,是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体现乡村治理目标的新导向,强调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的改革与提升,注重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是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生活富裕,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标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这五个方面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也决定了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二)指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的产业要进行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做好后续的扶持工作,通过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推动他们积极融入社会。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相应的发展过渡期,持续保持主要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相关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不断进行完善。压紧压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制度底线。

2. 实现底线任务的关键要求

实现底线任务是守护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的关键。实践层面则涵盖了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的各项制度设计,也就是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的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3. 实现底线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指引下,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目标,持续保持靶心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一是把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作为重要任务。出台专门政策,从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稳岗就业、产业帮扶、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社会帮扶和驻村帮扶等方面着力,降低疫情对返贫风险的影响。二是把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作为基础工程。完善程序、标准,加强管理规范,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及时帮助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三是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作为防止返贫的根本路径。推动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质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项目的益贫带贫作用;完善帮扶政策,持续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四是把构建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长效机制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明确监测目标群体,提升动态监测质量,完善动态帮扶体系。五是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对重点帮扶县专项规划、专项政策倾斜支持,对集中安置区后续发展加大支持,促进持续发展、稳定融入。六是把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民营企业参与作为重要力量。完善优化相关支持政策,提高帮扶成效,搭建共赢平台。七是把考核评估问题整改和典型引路作为重要手段。以整改为动力,提升工作水平;以示范创建为导向,推动以点带面。

(三)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1.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首先,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推动粮食减损,树立大食物观。其次,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农业投入减量增效,多元举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强农村居民生态意识,完善法律约束体系,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2.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近期(“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到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完善县镇村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县域村庄类型,统筹谋划村庄发展,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三是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乡客运、供水、能源、环卫、物流等一体化发展;四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建好管好用好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大力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

3.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是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支撑,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二是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乡村发展活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法治保障;增强德治引领作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坚持“三治结合”的农民主体性,创新“三治结合”的有效载体,完善“三治结合”的运行机制。三是提升乡镇和乡村为农服务能力,增强乡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把乡镇建成农村的服务中心、经济中心,大力推进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的实践创新。

(四)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1.明确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就是以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建设为中心推进农村现代化,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推进农民现代化。

2. 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道路的内在逻辑

第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这就意味着,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第二,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实现现代化的普惠性。这就意味着全体人民要共享现代化成果,要以乡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持续增加居民的收入。这就意味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高质量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既要有物质的不断丰富,也要有广大农民精神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第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促进绿色发展,要以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要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并发挥乡村生态优势。

3. 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从深化农村改革、凝聚帮扶力量、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四个方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这些重要阐述,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原文刊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刊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线上投稿系统启用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网址:https://xdhu.cbpt.cnki.net电话:010-6275078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