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能的临时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在下刘三刀 Author 在下刘三刀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加星标★





01
11月23日,江苏昆山,一名公职人员扇市民耳光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关注。
视频显示,11月22日下午,在昆山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业务窗口。
一名市民与工作人员发生口角。
工作人员先是拿起疑似纸张的物品,摔在正办业务的市民面前。
市民不满此举,将纸甩到工作人员面部,双方发生争执。
随后,该工作人员抬手扇了市民一耳光。
23日,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回应称,事情发生后已进行调解,双方均已谅解,涉事员工系临时外聘人员,已让其停职反省。
和广大网友想的一样,果然又是临时工干的。
网友的评论里透露着调侃和不满。
不管临时工也好,正式员工也罢,政府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动手打市民,这都是原则性问题,被停职属实是一点也不冤枉。
也有网友疑惑,“是招聘不到正式工吗?”

02
其实“临时工”这个词,是单位内部的口头称呼,正式的称呼叫外聘人员。
这种外聘人员,大量存在于政府和事业单位。
为什么要招聘临时工?
因为随着基层审批服务机构的普及,窗口办理事项的增多,人手不够或者编制审批太慢。
不少办事大厅、政务服务中心等,就通过聘用临时工作人员的方式,缓解人员紧缺压力。
临时工在单位里,是比较尴尬的存在。
他们一般和人社局下属的人才公司签劳动合同,然后派到各个机关事业单位。
干着公务员的活儿,但是享受不到公务员的待遇,收入也少得多。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当临时工呢?
一种是家庭没什么压力,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混个工作,说出去体面好听。
一种是把工作当跳板,工作稳定,有大量空余时间,可以备考公务员。而且他们熟悉体制内的工作流程,考公务员也有优势。
对合同聘用的临时工来讲,这份工作并不是什么安身立命之本,大多也不会珍惜。
一些人抱着“反正是临时工,不开心就不干了”的心态,面对办事群众时缺乏耐心。
不能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自己不缺那俩钱,没必要受大气。
在受到市民指责或产生冲突时,脾气不好的自然就会爆发。
所以,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临时工打了老百姓,实质上是有编制的公务员把这些最容易与老百姓产生矛盾的岗位都外包给临时工。
只要出了事,必然是临时工背锅。
看起来是一则孤立的事件,实则是权利义务失衡后的必然结果。

03
近年来,“临时工”屡屡犯事,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常态:
野蛮执法是临时工干的,粗暴回应媒体是临时工干的,扇市民耳光是临时工干的……
总结来说:他们是犯事儿的,也是扛事儿的;他们是干活的,也是顶雷的;他们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
其实,许多关于“临时工”的官方回应,并非不是事实,但为什么老百姓不信,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舆论效果呢?
问题的根子在于,“临时工”根本就不应该成为政府回应工作失误的理由。
最重要的原因是,临时工身份虽然“临时”,责任义务却并不“临时”。
政务窗口本来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办事的,即便真的是临时外聘人员,只要穿上那身制服,坐在那个位置,临时工就不再是临时工,出了事也就不只是个人问题。
至少在老百姓看来,他处理的业务与正式员工没有区别,而代表的也是政务服务部门为民办事的态度。
也正因此,临时工也没有理由以临时的身份任性办事,涉事单位更不该拿临时工作为搪塞公众的理由。
而总还有地方拿“临时工”说事,这背后是赤裸裸的官僚主义思维。
因为临时工不是公务员,就觉得“出了事”是个人问题,“已停职”、“已开除”等于解决问题。
这种捏软柿子式的敷衍,不过是推诿塞责的又一种表现。
这套自欺欺人的办法,实际上掩盖了部门的管理、作风问题。
希望以后,官方回应不要着重在所谓编制和身份,多一些责任和担当,而不再去指责所谓的“临时工”。

—THE END—


◆更多阅读

汪小菲的瓜背后内幕更惊人


李副区长深夜到女下属家里“充电”,结果在网上“爆”了


刘强东的19个「兄弟」


◆更多推荐

莫言直呼着迷、董卿感动落泪:这个男人写透了人性的爱与欲

●《中国式·饭局社交课》:吃出订单/人脉/资源!

把3.1亿人整破防的《人世间》,凭什么?

●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天才作家”王小波居然是撞墙而亡?



PS:看完文章,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观点?

记得在下方留言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