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为大空头的收益买单?李录谈金融危机下的人性

李录 芒格书院 2022-11-15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选项:有一个按钮,按下去你会得到一百万,但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与你不相干的人死去,你按不按?

100万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数字,但基于道德原则,大部分人会选择不按。

但在电影《大空头》中,有这样几个美国年轻人按下了这个按钮,他们获得了巨额的财产,代价却是几百万的美国人失业、失去养老金、无家可归,甚至走向死亡。

这就是著名的美国次贷危机。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这场危机中,这几个年轻人利用美国整个金融系统的漏洞,通过做空的手段按下了按钮,赌赢了华尔街,但最终买单的却是美国的普通公民。

金融市场就是一个暴露人性弱点的机制,在金钱与道德的博弈中如何清醒自持。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董事长李录,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016 年新年伊始,观看了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最早发现 2007-2008 年次贷危机以及美国整个金融系统的漏洞、并着手做空来获利的几位投资人的传奇故事。影片中涉及的许多事件,我都亲身经历过;影片中的各色人物,我都或多或少有过交集,所以观看起来,更多了一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感想。

[美]迈克尔·刘易斯 著 何正云 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从2005、2006 年开始,我个人也因为偶然的原因发现了信用违约掉期(CDS)这个产品,做了一些研究,也一度准备大规模进入,通过CDS 做空。后来在和查理·芒格的几次谈话之后,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
查理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我的分析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最终要么承接这些产品的交易对方,那些大的金融公司可能因为破产而不能兑现;要么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被政府通过纳税人的钱救活了,这时你赚的钱其实也是纳税人、政府的钱,于心并不踏实。
后来结果果然证实了查理的这个判断,那些从这次历史上最大空头中赚的钱其实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全球纳税人手中拿到的。因此我也从来没有因为没有赚到纳税人的钱而后悔过。
投资本身就是对未来的预测,虽然预测得对,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愉悦感,但是不同的赚钱方式导致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后来在迈克尔·刘易斯的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又和查理有过几次交流,谈到当时的这个决策,他说当时如果你因为做CDS 赚了很多钱,可能你直到今天还在寻找下一个大空头的机会。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对冲基金投资人鲍尔森(John Paulson)是这次大空头最大的赢家。这几年,我观察鲍尔森自2008 年以后的业绩,倒是又一次验证了查理的这个判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指的不仅是赚钱的方式、方法,在查理看来,所赚之钱的来源也同样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也深以为然。这些大空头赚的钱,其实最终还是由广大的纳税人填补上来的。
普通纳税人既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又是这次金融危机最终买单的人。在这样的危机里赚钱实在是于心不忍。但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对于金融行业的危险更加胆战心惊。

更重要的是,影片以做空人的经历为引子,揭示了由美国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种种人事,以及酿成这次危机的深刻的人性原因。

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意义上是由金融行业的特点酿成的。因为与其他任何服务行业不同,金融产品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难判断优劣。这为金融行业腐败缔造了天然的土壤。

2008 年从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仅仅是近年来最极端的一个例子。从事金融工作的朋友,无论国内有没有引进这部电影,大家都应该想办法找来看一看。

英国人阿克顿(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化,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二十几年从事金融行业的经历,常常让我觉得,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权力倾斜,加之巨大的金融利润诱惑,对整个金融业的腐化更甚,更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至少在 2008 年以前,西方监管机构的主流观念倾向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在金融行业内同样普适,所以以少干预、不干预为优。这一观念最为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推崇。

自由市场经济当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制度创新,不过确确实实也存在例外。这些例外被定义为市场失灵。但到目前为止,市场失灵被认为最主要存在于公共服务、自然垄断及外部性领域,对金融领域内的市场失灵则讨论较少。
然而据我本人的经验和观察,市场失灵实际上广泛存在于金融市场。所以在金融领域里,负面清单式的自由比起正面清单自由,常常更具破坏力。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次极端性的教训。
我们刚刚经历过的2015 年,中国场外融资极端杠杆的使用也让国人经历了一次惊险。如果政府当时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一桩众所周知的收购风波,我有机会阅读了一些保险公司的所谓万能险产品合同,读后让我后背阵阵发寒。如果今天我处在监管部门的位置上,这样的产品大行其道, 一定会让我夜不能寐。
金融市场就是一个暴露人性弱点的机制,这一点从现代金融市场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变过。今天中国的金融混业看来已是势在必行,直接金融也会成为今后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金融监管到金融从业人员应该更加警醒金融行业本身对人性的挑战。因为人性的特点,金融自由化一定会引发腐败;绝对的金融自由化常常会导致巨大的金融危机。
我也并非主张绝对金融管制,更不是主张自由市场在金融业里不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所有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对金融行业的天然风险保持高度警惕,永远是个明智的策略。

2016 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市场直接融资将变得更加重要,混业经营也成为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作此感想一篇,以为 2016 年开年自省。

(本文节选自《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点击购买相关图书👇

编辑:王璐妍

视觉:肖晋兴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院小助手微信👇
munger0101

添加书院小助手微信,加入“芒格部落”
获得更多芒格及价值投资相关资料,与更多志同道合者相遇相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