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一场“衰退”才能打死美国的通胀大老虎?

长桥海豚君 长桥海豚投研 2022-08-04

(公众号后台回复公司名称,获取对应公司研究合集)


从一季度财报到现在,这波美股巨头们发现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业绩好坏不能独自决定涨跌方向,当期股价的估值性价比同样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譬如,海豚君关注和跟踪的一众美股公司——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Meta、迪士尼、奈飞与爱彼迎当中,无论是当期答卷还是短期业绩引导,微软、特斯拉和爱彼迎基本都可圈可点,但同样是照跌不误,最多只是跌得浅一些。

而譬如Meta这种除了用户边际回暖,其他仍一塌糊涂的公司,由于之前的业绩估值双杀中估值已经跌的够低,反而下跌没有像特斯拉、爱彼迎那么恐怖。


而左右这一切的不过是背后的宏观无影手(请参考:《四面夹击,美股能否挺过这场翻版“石油危机”?》),通胀大背景下美国的加息、缩表,以及中国的疫情管控等,让市场一边通盘杀估值,一边杀业绩或业绩预期。

而最近的沃尔玛、Snap等公司因为业绩或者业绩预期变差导致的大跌,都有带着大盘一起崩的特征,似乎市场在提前交易全行业性的业绩恶化的预期。


回溯过去几个季度的情况,在过去四五个季度,美股基本上一直在靠着不断增长的业绩来消化疫情中的估值扩张。由于在收水的环境下估值难再扩张,因此如果业绩狼来了,那么美股恐怕还要继续下俯冲。

那么美股未来的业绩果真会“狼来了”吗?海豚君这里尝试稍微探讨一下:


巨头们的“内部”通胀


看一下海豚君覆盖的美股顶梁柱——苹果、Meta、谷歌、微软和亚马逊:这五家除了微软之外,2020年疫情中没有受到太多伤害,疫情放水后业绩还在爆发,而且出现了利润释放速度持续超过收入扩张的情况。


在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中,这五大巨头从费用率角度来看,各项开支率都在改善的趋势当中,在成本和人力型开支方面尤其明显,这个背后的逻辑是:

1)对于服务或产品采购的企业外开支——成本:上述公司要么产业链议价权比较强、要么公司的成本是不受通胀影响的(服务器等IT设施),从而公司能够守住毛利率;

2)以人力为主的企业内开支——如管理、研发和履约这些成本大多由支付给公司员工的工资组成,因此,在2020下半年居民大量失业,人力供给过剩时改善迅速。


但是到了2022年一季度,这个趋势确实出现了明显反转:收入增速放缓到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而更明显的问题是利润放缓速度明显超过了收入放缓速度。

其中,人力型开支是边际恶化最明显的:一季度巨头利润率(相比去年同期的利润率水平)下滑了1.4个百分点,而以人力为主的管理&研发&履约费用则下滑了2.5个百分点,是最大的拖累因素,背后的一大原因就是通胀时代的薪资飙涨。


美国企业的尴尬:人手越来越不够


然而薪资上涨不是美股巨头特有的问题,全市场薪资都在上涨。而矛盾的关键在于,对企业员工而言,虽然薪资上涨了但实际购买力其实是下降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用工紧张企业员工议价权强时,员工便会倾向要求工资继续上涨从而打赢通胀,而用人成本上涨会促使企业涨价来覆盖成本上涨,从而形成人力成本-商品or服务价格螺旋上升,击鼓传花的游戏。

高位通胀之下,薪资涨幅又持续超过劳动效率提升速度加通胀率时,那么真正可怕通胀就来了:拉丝式高居不下的“顽固”通胀和持续通胀预期。而现在市场博弈的就是通胀到底持续多久。


工资-价格-通胀螺旋的真正形成隐含两个条件:

①工人议价权,用工紧缺、员工对企业有议价能力;

②企业有产品定价权,譬如社会总需求旺盛,企业有价格传导能力。

我们先通过美国市场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一下工人的相对议价权问题:

之前海豚君已经说过,美国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职位空缺和市场上正在找工作的人群差距太大:几乎两个岗位缺口只对应着一个目前正在找工作的人


但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这个趋势还没有到缓解的拐点: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过后,美国企业净入职的速度(入职-离职)一直赶不上企业的招工需求(蓝色柱一直高于橘色柱)。如果这个趋势无法扭转,美国劳工市场的紧张程度只会越来越夸张。


那么目前供给紧张到底是劳动人群太少,还是用工需求太旺盛?

首先,美国劳动力短期是否由于疫情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了? 简单来说并不是,目前美国3.3亿多人中大约2.64亿是适龄的工作人群,并不比疫情前低,甚至还有一点微幅的抬升。(美国的劳动力是16岁以上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人口,但有部分适龄劳动力因为各种原因自主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而剔除自愿退出劳动市场,当前有意愿参与劳动的人口当前约占适龄劳动力的62%,我们这里称为劳动参与率,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63%以上的水平。根据海豚君的测算,基于美国居民充分就业(失业率在3.5%左右),且当前1100万用工缺口不再扩大的假设,要把用工缺口补上,把劳动参与率恢复到疫情前63%的水平还不够,需要接近65%的劳动参与率水准才能实现。


而追溯历史数据,过去十多年中,只有2010年美国达到了65%的劳动参与率。因此,这是个并非不可能,但是完成有难度的任务。尤其是这个参与率的基本前提还是要美国企业不再扩张并净增新的用工需求。

换一种说法,当前美国劳工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不仅在于劳工供给不足,企业人力需求过旺是更大的问题。

如果企业不减少招工的需求,美国的用人矛盾只会越来越突出,那么工人的薪资议价权就很容易上升:比如员工新签或者续签合同的饿时候,可以要求工资与生活成本挂钩,让工资锚定通胀;工会在这个时候通常更加强势,可以推动行业性最低工资涨幅,然后一个行业的工资涨幅再传导到另外一个行业。目前星巴克和亚马逊的工会问题就是这个事情的一个明证。


必须要一场衰退才能解决问题吗?


到这里,我们知道美国的劳工紧缺,除了供给的问题,还有需求过旺的问题。所以要避免通胀长期阴魂不散,在目前已经高通胀形势下,除了让劳工参与率提高,企业招工需求也要降下去。

而通胀环境下企业是是扩招还是收缩,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的定价能力:企业能否能够通过定价把成本涨价全面传导出去,如果企业能通过定价把价格传导出去,那么很可能就会出现鲍威尔所谓的顽固通胀。

而能不能传导出去,大多企业没有太多的先见之明,在个体企业自由竞争和决策环境下只有报表变差,吃到苦头了,才会从员工扩张转为收缩。

所以这波我们会看到沃尔玛扩张之后利润变差了,或者是Snap发现通胀太猛了,二季度收入完不成目标了,然后才宣布后面会缩减招聘岗位。

那么回到小标题的问题——“必须要一场衰退才能解决通胀吗?”

海豚君觉得几率非常大,只是一场小型降温和一场大衰退的区别。用国内的话来说,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问题。但无论软硬,很多企业可能要在这个通胀降温的过程中,吃到点苦头,业绩边际变差。在收水市场无法拉PE的情况下,EPS再变差,等于美股上涨的两条腿双双没了支撑,那么股价下降也是理所应当。

同时,海豚君认为这也是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环比转负,2023年经济衰退的预期甚嚣尘上后,美联储仍“一意孤行”,继续加快加息预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市场都认为美股市场存在一个Fed put,即一旦经济显著疲软且股市大跌时,联储都会出手救市,通过放水来挽救经济和股市的颓势。而本轮加息周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场温和的衰退或是美联储所乐见而非提防的。联储官员或许也意识到,只有压抑需求才能更本上扭转当前通胀的螺旋上涨周期。因此,在通胀显著缓解之前,期待联储出售扭转美股下跌趋势的期待,本次极有可能落空。



- END -
// 转载开白

本文为长桥海豚投研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dolphinR123 获得开白授权。


/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提示

本報告僅作一般綜合數據之用,旨在長橋證券(香港)有限公司("長橋香港")及其關聯機構之客戶作一般閱覽及數據參考,並未考慮接獲本報告之任何人士之特定投資目標、投資產品偏好、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狀況及特別需求。投資者若基於此報告做出投資前,必須諮詢獨立專業顧問的意見。任何因使用或參考本報告提及內容或信息做出投資決策的人士,需自行承擔風險。長橋證券毋須承擔因使用本報告所載數據而可能直接或間接引致之任何責任或損失。本報告所載信息及數據基於已公開的資料,僅作參考用途,長橋證券力求但不保證相關信息及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過往表現並不可視作未來表現之指標或保證,亦概不會對未來表現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之聲明或保證。

本報告由長橋香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 分發,長橋香港為根據香港法例第 571 章證券及期貨條例在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證監會”) 註冊為持牌法團,中央編號為 BPX066。

本報告中所提及之信息或所表達之觀點,在任何司法管轄權下的地方均不可被作為或被視作證券出售邀約或證券買賣之邀請,也不構成對有關證券或相關金融工具的建議、詢價及推薦等。本報告所載資訊、工具及資料並非用作或擬作分派予在分派、刊發、提供或使用有關資訊、工具及資料抵觸適用法例或規例之司法權區或導致長橋證券及/或其附屬公司或聯屬公司須遵守該司法權區之任何註冊或申領牌照規定的有關司法權區的公民或居民。

本報告僅反映相關研究人員的觀點、見解及分析方法,並不代表長橋香港及/或其關聯機構的立場。

報告所載觀點、推薦或建議,僅反映研究人員於發出本報告當日之判斷,也可在無提前通知的情況下隨時更改。

長橋香港無責任提供任何更新之提示。長橋香港可發出其他與本報告所載信息不一致或有不同結論的報告。

長橋香港的銷售人員、交易員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向我們的客戶及我們的自營交易部提供與本研究報告中觀點不一致或截然相反的口頭或書面市場評論或交易策略。

長橋香港的自營交易可能會作出與本報告的建議或表達的意見不一致的投資決策。

本報告由長橋香港製作,版權僅為長橋香港所有。任何機構或個人未經長橋證券事先書面同意的情況下,均不得 (i) 以任何方式製作、拷貝、複製、翻版、轉發等任何形式的複印件或複製品,及/或 (ii) 直接或間接再次分發或轉交予其他非授權人士,長橋證券將保留一切相關權力。

有關不同產品風險的詳細信息,請訪問 https://support.longbridge.hk/topics/misc/1df76a6?locale=zh-CN 上的風險披露聲明。

編寫研究報告的分析員(們)特此證明,本研究報告中所表達的意見準確地反映了分析員(們)對此公司及其證券的個人意見。分析員(們)亦證明分析員(們)過往、現在或將來沒有,也不會因本報告所表達的具體建議或意見而得到直接或間接的報酬。分析員確認分析員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在研究報告發出前 30 日內及在研究報告發出後 3 個營業日內交易報告內所述的上市公司及其相關證券。

截至本報告之發佈日,若長橋香港擁有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的財務權益,其合計總額未有相等於或高於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市場資本值的 1%。

分析師或其聯繫人沒有擔任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

分析師或其聯繫人與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沒有任何經濟利益。

長橋香港不是研究/分析報告內涵蓋的上市公司之造市商。

長橋香港沒有員工受僱於或長橋香港與有關聯的個人沒有擔任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



/文末福利

欢迎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海豚投研群,与投资老鸟畅谈投资机会。



研报不易,点个“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