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当下经济困境,需要借鉴隔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吗?

倪刃 黑噪音 2023-11-23

今年的经济,实在是太难。最近又有几位相识的小微企业老板跟我诉苦,现在就是指望企业活下去,自己的消费也大幅降级,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也有大厂上班的朋友告诉我,升职、加薪,今年几乎都是不可能,现在的唯一目标就是保住工作。搞城投的朋友就更别提了,现在都不愿意联系我了,提到城投公司,前几年可是风光无比,但现在我们这种外行听说一些相关的情况都头皮发麻,别说当局者了。

各种声音我听下来,总结一点就是:内需不足。说大白话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当然,有钱人还是有,现在还在疯狂购买奢侈品的,还在玩豪车的,还在国外五星级酒店一掷万金的,属于“特殊人群”,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我说没钱的,是指当年总理说的“6亿人月收入只有1千元”,还有广大的小微企业主、个体户、工薪阶层(尤其是私企和股份制企业的)、农民

国家也说了,现在经济困境的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说白了就是人们不消费。各项经济数据的下滑情况,网上都铺天盖地,也不再一一罗列。我想说的是,政策到底该怎么办?

那就以史为鉴吧,让我们看看东亚及近邻日本,是如何依靠提升国民收入的方式,度过了泡沫经济的破灭。我们都在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但却很少有人提,日本在这三十年是如何让国家整体经济保持了高水平线上的稳定,并且在“失落的三十年”之后却依然保持着绝大部分民众生活的富裕。

日本的普通小镇风貌。

现在频繁有人提,中国面对的经济困境可能和日本三十年前泡沫破裂时相似,其实不无道理:一样房地产泡沫危机严重,一样存在大量不良债权,一样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明显升高。因为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前,他们高速发展的模式和中国类似,所以出现的问题也就类似。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前,国民收入情况跟现在中国的情况可不一样。

早在60年代日本经济刚开始腾飞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已经注意到人民收入需要跟得上GDP发展节奏的问题,否则贫富差距和民众收入萎缩造成的内需不足将越来越严重。1960年12月,日本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是实现“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达到“大幅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完全就业,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等收入上存在的差距,促使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得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日本的这一计划包含众多实施细则,但其中最重要的事项,是将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财富分配方式进行大力改造,尤其重要的是,大力提高中低阶层劳动者的收入(如农民、工薪阶层)。

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后,日本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劳动者报酬率)发生了较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一数据,日本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位置,从而让日本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减少了社会贫富差距,保证了长期的内需强劲。另外,日本也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让民众更能做到“无忧消费”。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让日本的国民收入增长率迅速提高(黄色为日本,白色为世界平均)。

80年代,日本继续不断提高民众的最低工资标准,并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80年代日本人的工资增速甚至高于GDP的增速

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经济低迷之下居民的消费意愿不足(像中国当下的情况),继续发力提升国民收入,提高就业率。以至于在所谓的失落了三十年之后,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依然高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造访日本农村时就惊叹,这哪里是失去了三十年! 

相比之下,我们就更能看出中国目前走出经济困境最需要的是什么。今年的经济困难,事实上是前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负面效应的总爆发,最严重的症结之一就是内需不足。但这个问题,日本在其60年代的高速发展中已经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规避了,这使得日本的“一亿总中流”富裕中产阶层成为社会基石,所以即便从90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停滞了三十年,但“藏富于民”像蓄水池一样保持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持续性。

中国现在也站在了历史的节点,就像当年的日本一样,需要对产能过剩和资产价格虚高的经济进行“渡劫”,过了这一关就是浴火重生,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社会发展会更加均衡,将会从“唯GDP”模式走向“慢发展、高质量”模式。但因为叠加内需不足,就让经济“熄火”明显,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从上图可以看到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迫切性。

当下也确实有一系列的经济复苏政策出台,但为什么效果不佳?因为“远水不解近渴”。经济问题的因素是很复杂,但复杂问题的终点其实往往是简单: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国民收入,只有让民众手中更有钱,才能直接刺激消费,不至于经济循环突然“失速”。民众收入提高,其实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信心之源,当企业愿意投资,经济系统就会更快地走向良性循环。

现在各种经济分析大行其道,但无论债务、资产价格、流动性,还是结构、产能问题,都只是经济发展中的环节和侧面罢了。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是民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在当下这个关键节点,痛下决心提高数十年来内需不振的老问题,真正做到“藏富于民”正当其时。

公众号内往期经济分析类文章,点击下方文字可阅读。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寒冬

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国经济的30年成功与当下抉择(上)

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国经济的30年成功与当下抉择(下)

City walk:年轻人的逃离与悲伤

面对网暴和霸凌,不要再做那个温顺的绵羊

预制菜要进校园了,那欧洲人吃不吃预制菜?

从欧洲人的亲子关系谈谈“松弛感”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分享、“在看”支持一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