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想汽车,如何“流水线”式打造产品体验?|PowerOn产品

李安琪 启动PowerOn 2023-12-25
         文 | 李安琪
编辑 | 李勤
封面来源 | 理想官方


“跟研发吵架是我们的工作日常。”一位理想感知质量员工向36氪PowerOn直言。
用这位感知质量工程师的话来说,他们团队主要任务是“挑刺”,把关用户可感知的零件设计与研发,确保是否足够贴近用户。因此,与研发人员的“掐架”在所难免。
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简称PQ)是用户基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心理感觉对产品作出的评价,通常具有一定主观性。在理想汽车,一般会从外观品质、座椅舒适性、操作舒适性、灯光品质、声音品质、人机工效和功能逻辑7个维度来体现感知质量。
比如储物盒是否刮手、化妆镜是否够大、阅读灯是否柔和、座椅脚下吹风道是否容易伤人等。简单来说,感知质量评价通常关注一些不易被察觉的车辆细节。
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忽略,但细节的总和,却影响着一辆车的质感和体验。就好比座椅内饰之于奔驰,驾驶操控之于宝马、精致科技之于奥迪。
在BBA,感知质量的细节把控分散在各个生产研发部门,但在“细节狂魔”李想的公司,感知质量单独成立为一个部门存在。李想对一些细节极度敏感,某种程度上,感知质量部门也是李想本人五感的延伸。
日前,理想汽车组织了感知质量分享会,感知质量负责人杨守法在现场表示,理想会对车上的每一条缝,每一个配接、每一个特征,每一个零件,每一个细节做76个评审点扫描,整车加起来,“有超过1万个评审点。”
理想向来以“产品力”著称,这是一个相对含混的概念,不像海底捞式服务、智能驾驶技术具象可知,但它实际上,是通过一套数学公式般的评价标准,在汽车上实现了落地。
#01
细节把控,理想和BBA不一样


北京理想汽车总部研发中心的空地上,停放着一辆奔驰GLE、一辆宝马X7,以及两辆理想L7。围聚在车辆跟前,理想感知质量工程师从全车选取了42个节点,来解析理想在细节把控上和奔驰、宝马的不同。
这种细节的对比,大至车前机舱内的平整度、鼓包沉坑,小至驾驶位左右两侧的扶手高度是否一致,甚至车尾行李箱的拉手声音是否刺耳。从细节评比中,也能看到理想感知质量部门所下的功夫。
根据现场展示,奔驰GLE、宝马X7的机舱盖内还有着燃油车时代的痕迹,钢管部分外露,而理想L7的鼓包、沉坑等相对减少,视觉上更为平整。

下图分别是理想L、奔驰GLE、宝马X7机舱内部  PowerOn现场拍摄


另一个细节是后备箱行李箱的盖板。很多车上的行李箱盖板打开以后都是无法固定的,需要一只手撑着盖板才能拿出行李,而理想则在行李箱盖板上方设计了挂钩,不用手撑也能打开盖板,拿下行李。
在理想看来,这些细节虽然容易被忽略,但其质量,用户还是能够感知的。他们认为,一些很小的改动就能带来用户安全感,比如在安全带的卡扣处增加更粗的橡胶套,而不是让钢材裸露在外。
同时作为家庭用车,理想认为要关注每个家庭用户的价值感获得。“要确保家庭用车是为了每个家庭成员优化细节,而不是为了某一个或某几个用户。”
以安全带的出口位置为例。行业的做法是将安全带出口放在C柱上,但对身型娇小的女性或者孩童来说,从C柱拉出来的安全带容易产生刮脖子的不适感。为此,理想将安全带的固定位置从C柱挪到了座椅后方。
为了配合这个改动——也许用户都很难关注到的改动,理想要对车辆的C柱、安全带、钣金等重新验证,“需要投入千万级的管理费。”理想感知质量负责人杨守法说道。

左图二排安全带出口位于C柱,右图二排安全带位于座椅后方  图源理想官方

又或是将二排座椅靠背的角度调大5度,理想考虑的是不仅让怀孕的妈妈坐在车内更舒服,腹中的孩子也不被挤压到。
#02
将感知质量把控变成“流水线”


如何将对细节的关注,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管理体系,理想汽车做了相当多探索。
理想汽车在产品部门下设了专门的PQ感知质量部门,打通了研发、制造、用户与零售门店端。所以,一名理想感知质量工程师同时也是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产品经理和工程研发的特质与背景知识。

理想PQ部门架构  图源理想官方

理想还将感知质量变成了更加直观的数学题。比如内部制定了一套感知质量评价规则,规定用户可感知的高感知零件部件要有76个评审点。
“这并非指对一辆车只做76个点评审,而对车上的每一条缝,每一个配接、每一个特征,每一个零件,每一个细节都做着76个评审点扫描。“我们整车有超过1万个评审点。”理想感知负责人杨守法说道。
比如在车辆外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分缝交界的区域,且没有被零件表面覆盖的洞,行业俗称“老鼠洞”,固定件间的老鼠洞必须小于5毫米。
图源理想官方
除了评价体系,理想还把感知质量前置在零件设计环节。对用户高感知零件进行归类,制定了外观品质、操作舒适性、操作声音、人机工效、灯光品质等5个大维度、62项详细设计要求。
这意味着,看似模糊难定的感知质量,已经变成“流水线”。只要工程师按照标准严格执行,即便没有感知质量产品团队,也能设计出符合感知质量标准的产品。
此外,感知质量团队还连接着用户反馈,得以不断迭代标准。一个经典案例是,理想L9上市前7个月,内部在小范围的用户调研中发现,用户上车时小腿肚会被车门槛卡住。排查之下,发现是半包门设计的不足。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改成全包门,那之前投入的6000万模具费用相当于打水漂;更关键的是,发现问题时距离L9的量产不足7个月,而侧围和车门的全新设计和验证完成需要18个月。
但如果不改,用户的体验不佳是可以预料的。最终,团队内部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才在量产前完成这一改动。
左为半包门,右为全包门   图源理想官方
当然,尽管是单独的部门,但感知质量以体系化方式落到组织架构中时,也难免遭遇水土不服。
有理想感知质量工程师告诉PowerOn,内部很多工程师是从传统主机厂来的,很多设计也会遵循过往习惯。面对感知质量部门的“挑刺”,“最早会很不理解,觉得我们根本就不专业,传统车企也没有这么事儿的部门。”这种情况下,感知质量工程师只能拿出大量行业案例、各种利弊分析来说服研发部门。
日前,PowerOn曾独家报道,理想在秋季战略中将业务规划到了2028年,目标做到每年超300万辆销量任务。对于今年正冲击不足40万销量的理想来说,300万的目标宏大而渺远。但如果能坚持对每一个细节的持续把控,或许正是这家公司走到2028年甚至更长远未来的关键支撑。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