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坚守初心 | 关于柳青和《创业史》的对谈

侯赏 食物天地人 2022-05-10

导      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食物君特推出“坚守初心”系列,以纪念那些人民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此系列既包含了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又有着早期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的事迹。这些故事将时刻提醒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是共产党人得以团结凝聚的初心。


7月2日是柳青(1916-1978)的诞辰。柳青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与大多数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他把作家看成“阶级的感应器官”,把写作看成是“党的事业”,用一生的探索,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为了纪念他,“食物天地人”的同志们开展了阅读《创业史》的活动。下面的对谈就是对这次阅读的总结。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人民作家柳青的追怀。


作者|花果山

责编|侯群 侯怡

后台编辑|童话


人民作家柳青


当你们右得不能再右的时候,

就会回过头来寻找正确的路


猴   哥


前一阵子咱们组织大家看《创业史》,每天看一章,加上讨论、写读后感,热热闹闹看了一两个月,体验到那个火热的年代搞互助合作的曲折,两部看完我还有点意犹未尽,真可惜小说还没写到高级社、人民公社,柳青要是按照原计划把四部都写完了该多好!


猴   姐


猴   哥


七十年代后期说的,还真有预见性哪!


猴   姐


猴   哥


一般人不看,大学中文系的人总得看吧,是自己的专业呢!


猴   姐


不爱看。我就是中文系的,大学时代翻两下没看完就放一边去了。我们上大学是九十年代,全是追着右边的作家看,什么胡适梁实秋徐志摩周作人沈从文,都这类型的。其中最喜欢的是张爱玲,我当年就觉得这世界上还能有人不喜欢张爱玲?不可能啊,这么魅惑的文字……很多年以后才明白原来我自己就是个小资,所以才会跟那么精准地描述了小资生活和情感的文字一拍即合。其实脱离了小资趣味的人可能看这样的文字感觉就会大不相同。你得原谅我,我这阶级意识觉醒得比较晚。


猴   哥


你说得有道理,我也翻过张爱玲,几乎无感。可能像我们这种整天想着搞乡村建设的人,离那样的生活太远了。


猴   姐


猴   哥


就这么给彻底否定了呀?!


猴   姐


那倒还不能这么说,也有认为小说的思想内容一无可取,但小说艺术性还行的。柳青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人物的刻画,对细节的描摹都是一流,这没法否认。不过在评论家眼里,这种现实主义的艺术也早就被八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超越了。


猴   哥


你们文艺圈儿是怎么回事?我看《创业史》,包括这次跟同志们共读,真心觉得不错啊。反正《创业史》在我心中,就是最好的关于农村集体化的小说,没有之一。


猴   姐


猴   哥


猴   姐


猴   哥


从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到终于有人记起他们,这也算是回来寻找正确的路的第一步吧!



家业使弟兄们分裂

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


猴   哥


大家这次在读《创业史》的时候,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小小的蛤蟆滩的合作化运动都这样复杂!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其间的表现真是千姿百态!特别有代表性的是生宝他爹梁三老汉,在旧时代艰苦创业,不止一次地失败,又夹杂着偶然的机会开启新的希望。这样在反复锻打的过程中,老汉个人发家致富的世界观特别稳固。而生宝则代表另一条道路:小农经济经不起风吹雨打,要为那些处于破产威胁边缘的穷苦人,寻找一条生产互助和经济上得到解放的道路。所以梁家父子的冲突,其实是给自己一个人寻找出路,和给所有人找一个出路的两种世界观的冲突。


猴   姐


完全同意。梁生宝这个人物,之所以被视为社会主义新人,正在于此。他的努力方向是跟变革几千年旧有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他就代表了共产党的初心:创造出新的制度成为所有人的依托。我们在小说里看到梁生宝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朴实、谦逊,但他在特定的时候会说出特别惊人、十分骄傲的话来:“我代表党”。有人会认为《创业史》把这个人物的“拔高”了,一个农民,党性那么强,理想那么远大,怎么可能?所以当年就有评论家提出来梁生宝这个形象写得不如梁三老汉成功,把柳青气得,专门写了辩驳的文章。


猴   哥


猴   姐


我觉得吧,梁三老汉大家感到写得好是因为这种人物好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啊,我们在这种人物身上都可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引发更多的共鸣。而新人的形象写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他不仅源于现实,还得有超越现实的一面,要写出现实中既有的,还要发现现实中正在萌生的,并且要写出其中可能发展、壮大的新趋向,最后要让人觉得不脱离现实,这个不容易。


猴   哥


柳青扎根皇甫村十余年,反复修改、打磨出一个梁生宝,就足以说明无论现实还是文学中,社会主义新人的诞生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儿。


猴   姐


梁生宝当然属于文学世界中的理想人物,但是理想性不等于虚假性或概念化。梁生宝是有原型的,就是皇甫村搞合作化的带头人王家斌,小说里生宝为互助组买稻种、分稻种、组织大伙儿进山割竹子,几乎就是把现实中家斌的先进事迹搬进小说。家斌体现出来的公心、行动力、责任担当、包括他的沉稳、细致、实际做的比说的多……这种种的性格都被柳青转化成了小说中生宝的特征。


猴   哥


猴   姐


猴   哥


就是一个梁生宝出现,更多的梁生宝跟上。他们是农民,也是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召唤出的前所未有的主体!难怪毛泽东主席当年巡视大江南北,抚今追昔,写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句子,那的确是一个遍地英雄的时代。


猴   姐


猴   哥


我想起《创业史》的扉页上有一句农村格言:“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经由小说表现的内容,这里的家业应该理解为“私有财产”,而“劳动”则应该理解为“社会主义劳动”。并不是财富的积累就能带来人间的幸福,也不是所有的劳动都通往主体的尊严。梁生宝的形象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赋予的高度,要超越还真不能只靠嘴说。


猴   姐


超越都是要朝前的,哪能朝后。


猴   哥


其实《创业史》自身就包含了朝前超越的方向。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倒不是觉得梁生宝的共产主义觉悟有什么不对,而是觉得他有时候还做得还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也并不是将梁生宝拔高到完美的地步,而是留出了新人可以更新的可能性。


猴   姐


说来听听。


猴   哥


《创业史》里面也有妇女解放的内容,改霞、淑良都是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成长的女性,另一个女性人物素芳则不然,出生在旧社会的污泥之中,又受到脑子还停留在晚清的老顽固、公公王瞎子的禁锢,以及富农姚士杰的引诱和玷污,是一个有几分懵懂、虚荣,名声不大好,但渴望解放而不得的女性。小说写到后来王瞎子死了,按理说这对素芳来说是好事,可是素芳却哭得翻江倒海,无法停止。她是用哭声表达自己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的奴役,也是用哭声表达对旧世界的控诉。这哭声里有复杂的情绪,不单是宣泄悲痛哀伤,也是一种觉醒和决裂。但生宝平时就很注意跟素芳避嫌,不大会做妇女工作,这时候看到素芳哭就只会骂她“没出息”。我觉得这表现了生宝作为干部的不成熟,或许也包括了一种处理跟异性关系的不成熟。当然这并不是说男性干部需要做当代庸俗文艺喜欢的“暖男”,而是说如果连郭振山这样的思想退坡的干部,生宝的态度都是决不放弃,怎么到了一个备受压迫的女性身上,他就那么容易给人下定论了呢?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进步可以由女性解放的程度来衡量,换个角度说,革命工作的彻底程度,也可以由素芳这样的普通女性的觉醒程度来衡量。素芳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做好准备了,但是生宝们恐怕还要学习。


猴   姐


哇!你们的这个理解真是太棒了!要知道我们文艺圈儿有学者专门分析过素芳的哭,洋洋洒洒一大篇,才华横溢,可惜屁股坐歪了,分析到最后成了新社会让女性备受压抑,有苦说不出只能哭。这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功夫一流。唉,不要看这次参与阅读的同志们专业是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食品工业……论说起文学来,真比多少文学系的砖家强太多了。要不咋说千万不要迷信权威。


猴   哥


猴   姐


猴   哥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有什么组织机制能够更多地产生梁生宝而不是产生郭振山呢?


猴   姐


猴   哥


电影《柳青》是还原了柳青

还是拉低了柳青?


猴   哥


前些天电影《柳青》上映了,这是好事儿啊!说明柳青受到的关注比以前多。


猴   姐


像这种片子,冷门、小众,排片少,会很快下线。所以刚上映我就跑去看了。网上订票的时候显示百人影厅就我一个观众,我还寻思这回成专人包场了。到点观看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别人的,我特地数了一下,11个人。远超预期。


猴   哥


感觉怎样?我在村里没顾得上看。


猴   姐


猴   哥


感觉是个小粉红?


猴   姐


我以为他是大学生,不料他才初二,看了不少理论,自学党史,说话比同龄人成熟多了。


猴   哥


那也年龄尚小,世界观还在形成中。


猴   姐


所以你就看吧,这电影票房极差,观众不多,观影意见还分歧。


猴   哥


那你觉得如何呢?


猴   姐


我觉得电影画质很好,一定耗费了不少钱。整部电影基本上没打动我,但正片结束之后附了一小段1960年代拍摄的柳青在皇甫村的原始影像,柳青跟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就几个镜头,却热腾腾的,一下子看出了眼热心跳的感觉。


猴   哥


你这话说得好像在拐着弯儿骂这个电影似的。


猴   姐


后来网上出现的评论也挺有意思,左翼的批,右翼的捧。好玩儿吧,柳青若有知,会不会也觉得这世界有点魔幻?


猴   哥


右翼的捧,这个有点没想到。


猴   姐


一方面是形势使然,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几年都点名赞赏柳青和《创业史》了,主流宣传肯定是要推的;另一方面柳青毕竟是个大作家,右翼的话语把他往那边拉拉,或者就拉成他们一边的,何乐而不为?另外,柳青也确实有他们可以拉的地方。


猴   哥


此话怎讲?


猴   姐


猴   哥


那柳青真是书里写的那样么?


猴   姐


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柳青平时谈话中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只能根据谈话者在1980年代以后的回忆和追述,而当时谈话时的上下文语境如何,回忆者所处的时代变化的影响,追述者对谈话材料的取舍和剪裁,都会造成对同样一句话理解和阐发的歧异。更何况谈话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的各种大变革,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正面负面的结果都有,一句批评,不一定意味着全盘否定,一句赞赏,也不一定表示完全接受。哪怕我们相信书中所说句句是实,也不一定就得出作者所下的结论。


猴   哥


举个例子?比方说,柳青到底对人民公社的态度如何?


猴   姐


猴   哥


可能柳青看了《柳青》,也不会认同这是柳青。这是柳青女儿理解中的柳青,是认为集体化就是个错误的人对柳青的改写。


猴   姐


猴   哥


猴   姐


所以说,柳青也有自己的局限之处,有他看不到、看不远的地方。当然这是我们在经历了诸多挫折、曲折,几十年以后说的便宜话。其实,我自己在阅读柳青的过程中,会深深地被他竭尽全力的追求所打动,这不是电影《柳青》表现的俗滥套的情怀,而是一个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与大多数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他把作家看成“阶级的感应器官”,把写作看成是“党的事业”,用一生的探索,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猴   哥


所以多么希望更多的人记起他,不是因为一部浅薄的电影,也不是因为要搞活动而修葺他的墓园,而是因为他的英名与未竟的事业同在。


—END—


往期回顾


柳青与他的“三字经”

郭松民 | 电影《柳青》:何以沦陷?

郭松民 | 再评《柳青》:谁误解了柳青?

刘继明 | 离开了《创业史》的“柳青”,还是柳青吗?

从情感关系看集体化——读《创业史》第七、八章有感


生态 合作 分享

微信号|shiwuzq2021

微博/头条|食物天地人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