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卷”及其后的中国农民

子明荐书 子明荐书 2022-10-15

“内卷”曾经是中国农民的梦魔。


人多地少的困局下,中国农民在新中国以前的时代,只能以不计成本投入劳动力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这便是所谓的“精耕细作”。


这一生产模式,甚至以其低成本优势辗压了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模式,最终阻碍了明清时代整个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这便是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经济》,对明清时代华北小农经济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中国发展“内卷化”困境。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经济出现革命性的进步,一个巨大而有活力的全国生产和消费市场由此形成,这意味着中国整体的经济,终于摆脱了“内卷”的发展逻辑。


但是,中国作为整体摆脱了“内卷”,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农村和农民摆脱了“内卷”?摆脱“内卷”又是否意味着解决了一切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农村和农民,带来了两个机遇:


第一,全国市场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生产分工的发展,让农村的农业经济可以从专业化农业及农副产品生产,以至乡村工业化当中受益,这便是黄宗智所说的“隐形农业革命”。


第二,城市的工业化和经济大发展,让农民家庭有了让年轻人进城打工,从而赚取收入帮补家计的机会,从而摆脱贫穷状态。


这两个机遇,让大量的农民摆脱“内卷”的发展循环,脱贫的机会。


但是,一方面仍然有一部分农民没有摆脱“内卷”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造成了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危机,乡村文化以及社会秩序出现了衰败的现象。


这是近几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当中,我们一直在努力克服的困局。



直到今天,全面脱贫已经完成,我们成立了乡村振兴局,走向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


我们要让乡村得以振兴,就不止是为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生活标准的问题了。我们必须让乡村的经济持续发展、让农民的生活持续改善、让乡村文化和社会关系得以重建,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


贺雪峰在《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中,对乡村振兴的总体方针、经济发展、对贫困户的帮扶方式以至乡村社会文化重建,都根据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确和独到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理解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1

社科


大国之基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当前中国农村和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个抽象而统一的乡村,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以作者的实地调研为基础,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治村


《治村》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探讨了当下中国诸多重大而迫切的乡村治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案。


当前中国乡村,乡村政治规范、基本社会秩序、土地利益分配、村社集体功能、乡村共同体塑造、财政资源使用、自给自足经济与互联网下乡等方面都在遭受挑战。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萧条化的同时,也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分化。乡村治理中滋生出贿选、富人治村、刁民化和社会排斥等等问题。



江村经济


由费孝通先生著作的《江村经济》,是已经被公认的社科名著,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必读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描述了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据对我们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乡土中国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取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概念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



乡土重建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寄居于旧中国的都市的地主阶层从农村剥削地租,消费西方工业品,导致农村金融的绝蹶;旧中国都市的经济依附于洋人,其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冲击了农村中农民赖以为生的手工业,导致农村劳力过剩和农村的衰败。只有根除半殖民的依附经济,建立农村、城镇与都市经济的互动与循环,工业与技术下乡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才能建立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


本书从乡村与城镇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学术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第二次学术生命中形成的代表性作品,汇成文集,既是立此存照、缅怀学界的先行者,也是梳理学脉,便于后学者续写新的“篇章”。



村落的终结


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银翅


《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小镇喧嚣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本书依不同时段,将冀南农村地区在不同土地所有制下的婚姻、生育、家庭、生存条件等状态和变动揭示出来,进而认识社会变革、制度变迁等如何影响农民生活。整体来看,它反映的是农耕社会为主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行为和农村面貌。



2

历史


家族、土地和祖先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3

经济


新乡土中国


《新乡土中国》初版于2003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是由一篇篇对中国乡村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构成,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从乡村生活的细节--诸如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等等作深入透视,让读者沉浸到乡村中,冲击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促使你去思考,这正是不易察觉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开年畅读!!

本期推荐书目均有4-7折不等的折扣

3月19日,还可在购买页面领取

满99-10的优惠券,折上再满减!


更多精品书籍

读者朋友可进入政事堂荐书专题查看



   政 事 堂 往 期 书 单  

百年变局之下,张维为独家解读震惊世界的中国崛起

作为方法的自我

茅台,你是科技企业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