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前的“图书海淘攻略”:从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聊起|苏枕书&郑诗亮

跳岛 FM 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2021-06-18

这是「跳岛FM」的第62期节,也是我们和播客「午后偏见」的一次串台。

1921年的上海路边摊,芥川龙之介一手油条一手《新青年》,津津有味。日本NHK电视台传记片《异乡人》里的这一幕背后,是百年前中日之间复杂而绵密的文化交流史。时任《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不过是明治以后到中国游历的大批日本文人中的一个:他们或乘满铁列车游历东北,或直达上海开启图书海淘;他们去扬州研究中国美人怎么盘头发,在北京看《红楼梦》学北方官话……当自小接受的汉学熏陶,撞上亲眼所见的落后现实,这中间的种种讶异、暧昧与反思,都记录在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随笔、报道和游记作品中。

本期节目请来播客「午后偏见」的主播郑诗亮,与旅日学者苏枕书一起聊聊二十世纪初叶这一段精彩的文化史,细数那些去邻国留学游历、往来于中日之间的文人们。夏目漱石的访华之旅为什么能有内线电话和专车接送的豪华配置?萧红、郁达夫、周作人,不同的人给古书街神保町怎样不同的评价?从梁启超不懂日语也能和日本人“笔谈”,到如今假名逐渐取代了外来汉语词,日本对汉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主持 



 本期嘉宾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08:12 二十世纪初叶,一个日本人想来中国旅游有什么路线可选?

13:40 夏目漱石的公款赞助豪华东北游

18:47 宫崎市定:“上海到底还是一个新的城市。活着的人还是没有意思。”

26:20《红楼梦》的隐藏功能:日本人的标准北方白话教科书

35:18 消逝的中国式传统浪漫与衰落的大正教养主义

46:06 狭间直树:“中日两国共有的幸福幻想的时刻,历史上仅有一个。”

50:00 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萧红……旅日体验大不同

57:31 从汉字笔谈到拼音假名,是尊重,还是保持距离?



 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日本知名小说家,博通汉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但一生为多种疾病、忧虑所苦,年仅三十五而终。他的名作甚多,以短篇为主,其《中国游记》是最著名的日本人访华游记作品之一。

《中国游记
[日] 芥川龙之介 著 秦刚 译

“今年正好是芥川龙之介来中国旅行的100周年纪念。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纪录片《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里很多细节做得很好,但同时似乎把芥川的形象美化了。
芥川在《中国游记》里写了一个被喝醉的水手推翻在地的老妇人,玫瑰花瓣散落一地,这个细节到了纪录片里就变成花落在地上,芥川去买了一支花。这是一个非常有人文关怀的手势,但在原作里是缺席的。我们也可以看出芥川对中国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不是一味在赞美,也会时不时流露出鄙夷。”
—— 钟娜

 夏目漱石  (1867-1916) 

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满韩漫游
[日] 夏目漱石 著 王成 译

“当时‘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总裁中村是公特别邀请夏目漱石去访问,希望能够通过这位名作家为‘满洲’的殖民统治做宣传。因此,夏目漱石的路线也比较特殊,与其他人不同:他先是到了大连和旅顺,然后去了熊悦城、营口、汤岗子、奉天、抚顺、长春、哈尔滨、安东,之后又去了朝鲜的平壤、京城、仁川、开城、釜山。旅行结束之后,他回到东京,从10月21号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他的游记。

夏目漱石的《满韩漫游》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描写。一方面,夏目漱石沿途居住的,都是中村是公特意安排的高级住所,设施极其奢华:可以洗热水澡,房间里面有电话、安乐椅,有雪白的床单、柔软的地毯,还有专门的马车接送旅客。娱乐生活也很丰富,打垒球、划船、去俱乐部里面打桌球,还去看了柔道的道场。另外一方面,他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又很敏感,沿途记下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满铁的感想,体现出他对民众苦难的同情,还有对满铁殖民统治的批判。

 —— 郑诗亮

 宫崎定  (1901-1995) 

日本东洋史学家,战后日本“京都学派”导师,二十世纪日本东洋史学第二代巨擘之一。
“1920年代,宫崎市定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曾来到中国考察。他和其他大学生一起,参加了一个调查南方中国的‘学生南支视察团’,团里有30多个学生,大多是经济法科专业。
当时很多对中国感兴趣的日本人主要还是想寻找贸易和工作的机会,因此会选择直接去上海。上海一直是日本人非常多的一个城市,从清末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不过宫崎世定作为一个中国历史研究者,对新鲜的上海却并不感兴趣。他跟着一个东京大学的老师去拜访了当时在上海的康有为,说康有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因为宫崎市定是做历史的,他觉得上海到底是一个新的城市,没有多少历史人物,而活着的人‘会说话’,不如死了的人有趣。这个二十多岁的本科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可能并不是有多大恶意,但他的心态很有意思,要知道宫崎市定对中国古代的制度非常感兴趣,一生都在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                    
—— 苏枕书
 

 上村松园  (1875-1949) 

明治、大正、昭和时期十分活跃的女画家,她以日本画的传统手法为基础描绘出格调高的美女画,被传为京都天才少女。

《杨贵妃》 [日] 上村松园 绘

“上村松园是一个专门画美人的女性画家。她对中国的女性的发型,比如发髻是怎么盘起来的,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专门来到中国旅行。在扬州,她专门请了一个女子,观察她的头发到底是怎么盘起来的,并做了写生。”       
—— 苏枕书
 

 佐藤铁治郎  (生卒年不详) 

日本记者,著有《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朝鲜生活札记》等。

《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日] 佐藤铁治郎 

一本书《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是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在朝鲜和中国工作、生活的札记。佐藤作为记者,在朝鲜和中国加起来待了约有三十年的时间,见证了日本如何一步步对朝鲜展开侵略,而当时驻扎在朝鲜的袁世凯对此又是如何回应的。书中所记录的袁世凯形象,和我们熟悉的不太一样,体现出鲜明的日本人立场。佐藤既厌恶、仇视袁世凯,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手腕,认为他是日本的心腹大患。事实上,这种心态是很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当时正在不断扩张的日本帝国的文化精英怎么看袁世凯,看中国、日本、朝鲜三国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日本当时是我们的敌人,佐藤越是仇恨袁世凯,就越是在变相赞美他。”
—— 郑诗亮

 仓石武四郎  (1897-1975) 
国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学院院长,东方学会评议员,中国语学研究会理事长,勋二等、瑞宝章获得者,日本朝日文化奖获得者,中国语学文学研究家。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
[日] 仓石武四郎 

荣新江 朱玉麒 译

“仓石武四郎现在是被视作中日文化使者的。他是一位汉学家,父亲是日本著名思想家仓石昌吉,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学生。仓石武四郎从小就深爱中国传统文化,1922年进入当时日本的中国学中心京都帝国大学,1928年被日本的文部省派到北京留学。虽然只有两年,但这两年对他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回到日本之后,他不断地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学问的学者。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是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其实就是他的日记,书中记了不少他和吉川幸次郎怎么逛书店淘书。他们隔个几天就去逛一次琉璃厂,买了好多书,都记成了书帐。仓石武四郎留学时正值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日元在中国的购买力特别强,他领着文部省的奖学金,可以大买特买:不仅给自己买,还帮当时刚刚成立没多久的东方文化学院京都分所——现在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前身——购入了非常重要的藏书。书里还记载了大量他跟中国学者的交往,比如陈垣、鲁迅、高步瀛、黎锦熙、孙人和、杨树达、陆宗达,都是后来响当当的名字。”

—— 郑诗亮

 宗方小太郎  (1864-1923) 

日本海军省间谍,中国通。
宗方小太郎这个人特别复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当然是个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的间谍,但是与此同时,他对当时的中国又抱有一定的同情和支持。戊戌变法的时候,他就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变法派的主张。他本人可以说是长袖善舞,到中国来又办媒体、又开学校。他担任了东亚同盟会在武汉,也就是汉口支部的主任,参与发起了东亚同文会——也就是后来的东亚同文书院,后来又担任了东亚同文书院的代理院长。《宗方小太郎日记》是一部奇书,上海社科院的甘慧杰老师花了很大力气才整理出来,非常可贵,感兴趣的人不妨去读甘老师的同事马军老师的文章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再谈甘慧杰对《宗方小太郎日记》的翻译。”
—— 郑诗亮
 

 陶湘  (1871-1940) 

民国著名藏书家、刻书家。

陶湘参与编校出版的《仿宋重刊本李明仲营造法式》的内页插图

“陶湘非常喜欢藏书,他有很多漂亮的版本,很多书都是成套的。仓石武四郎为当时刚刚成立没多久的东方文化学院京都分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前身)购买了他的旧藏,构成了如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藏书主体。”
—— 苏枕书

 傅芸子  (1902-1948) 
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主编《北京画报》《国剧画报》等。
“仓石武四郎在留学时期认识了一个北京的奇人,叫傅芸子,两个人关系很好。1932年,傅芸子曾经被仓石武四郎邀请到日本,在京都大学教了10年的中文。
仓石武四郎自30年代起就很关心中文,很关心现代的中国语到底是什么,他还编过一个中文教材,请傅芸子录音。据说这个录音可能会在最近一两年之内公开,我们也可以听到30年代的北京旗人说的中文是什么样子。”
—— 苏枕书
 
 汤川秀树  (1907-1981)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1949年,因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汤川秀树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从电磁理论得到启发,于1935年提出了关于核子力的“介子理论”。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汤川秀树出身于学养非常深厚的汉学之家,受到了很好的汉学教育,他和他的几个兄弟从小跟外祖父学习四书五经,本人非常喜欢《庄子》。那时日本学校的学制已经和现在非常接近,但在汤川家族内部,因为有外祖父这样一个所谓的‘旧人’,传统的汉学教育依然在延续,所以他们会很自然地写汉诗、写书法。

当时日本流行所谓‘大正教养主义’,主张广泛地采纳世界文化各方面的精华,其中也包括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汤川秀树同时代的日本精英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接触西方哲学,对中国古代典籍也比较熟悉,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哪怕是自然科学,从小都熟读各国文化经典。用刘铮老师在《日本读书论》导论中的话来说,这种传统其实是‘与日本的旧制高等学校、帝国大学这套教育体制扭结在一起的,在日本战后就开始衰败了,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终于消亡了。”

—— 郑诗亮
 
 狭间直树  (1937- )
日本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
[日] 狭间直树 著 张雯 译

“关于‘亚细亚主义’,狭间直树的《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断,他认为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这个时期,是‘仅有的两国共有幸福幻想的时刻’。当时在中国和日本,都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应该积极介入中国政治,支援中国变法,从制度上而不仅仅是在器物上来改变中国。”

—— 郑诗亮


 神保町 
日本最大的书店街。

今日的神保町,是“世界第一古书街”

“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曾经写过说自己去了神保町,觉得那满目的书跟她也没有任何关系。郁达夫是非常喜欢神保町,一直在那里买书。周作人也很喜欢买书。只是不一样的状态下的人,看到书市的风景,感触也不同。”
—— 苏枕书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跳岛FM听众群 


 出品人 

蔡欣

 主理人 

猫弟

 策划 

钟娜 Bake

 视觉设计 

孙晓曦 费梦缘

 后期制作 

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 

何润哲 天奕


点击“阅读全文”收听完整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