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星小说:如何呈现“造梦运动”里的新型情感?| 郭爽&堂本栞

跳岛FM 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2022-10-11

这是「跳岛FM」的第37期节目。

在之前的节目里,跳岛FM已经讨论过粉丝文化和同人小说,本期节目我们继续延展这个话题,聊聊那些关于追星的小说。虽然idol和粉丝经常占领社交媒体的头条,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追星这个行为似乎有被娱乐化和污名化的趋势,这是否是文学小说“忽视”追星题材的原因? 

在郭爽的中篇小说《拱猪》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罕见的追星描写。在节目中,郭爽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契机。在她看来,追星是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对于作家而言,要写的不只是热门话题,而是那些对于自身来说“非写不可的事”,否则就是简单的“蹭热度”。播客“普通读者”主播堂本栞也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日本的追星小说《推し、燃ゆ》。

在资本打造的“造梦运动”中,人与人之间生长出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关系和情感?小说创作如何挖掘和呈现追星过程中那些虚渺、私密的心理?欢迎在这期节目中与我们一起踏入追星这股当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情感暗流。


 主持 

钟娜

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本期嘉宾 

郭爽

作家。著有《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曾获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豆瓣ID:郭爽)

堂本栞

播客“普通读者”主播之一,一个读书很杂的普通读者。(豆瓣ID:堂本栞)


点击上方图片,收听「跳岛FM」第37期节目

 01 追星是少女走向外部世界的“小径” 


钟娜:追星的经历其实贯穿了很多人的青春时代。虽然idol和粉丝的话题经常占领头条,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郭爽在中篇小说《拱猪》里用了较多篇幅来描写少女珊珊的追星经历,我觉得这是很少见的。郭爽分享一下你的创作契机吧。

郭爽:首先我是粉圈中人,写这个题材是因为它跟我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关联。但是追星或者粉圈文化只是小说里很重要的元素,我本质不是为了写追星。珊珊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一些感受:年轻人对外面的强烈渴望被什么所抑制着?如果想独立,她会遇到什么障碍,要付出什么代价?所以我把追星看成是她向外探索的一个人生阶段。

《正午时踏进光焰》
郭爽 著

钟娜:《拱猪》其实讲的是珊珊通过追星这件事情获得了成长。珊珊来自单亲家庭,在工人家属大院长大,那里的人活得像螺丝钉一般,他们信奉相信和服从。而她的网友“苹果化了”,虽然家境富庶,给人的印象却是缺乏陪伴和关爱。你觉得她们追星的动机是什么?追星为她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郭爽:小说里写了两个女孩,珊珊和她的网友“苹果化了”。“苹果化了”家里有钱,有很多时间和金钱去追星,而珊珊只是一个底层小粉丝。珊珊最初是觉得“苹果化了”很厉害,被她吸引了,后来因为一些戏剧冲突,两个人慢慢走进了彼此的内心。她们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也差异比较大,珊珊比较顺从,“苹果化了”会跟一切斗智斗勇,这样两个女孩因为喜欢同一个idol走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短暂但非常紧密的小团体,便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了。后来珊珊想跟“苹果化了”一起离家出走。这时候两个人不同的阶层身份暴露出来了,珊珊想去广东打工,但是“苹果化了”家里已经安排她去澳洲留学了。最后两个女孩分道扬镳,珊珊回到了破旧的家属大院。在小说的最后,我用了一个隐喻的写法,让珊珊长了一个猪鼻子,后来又褪去了。

我觉得追星是最初的触发,让她们有足够的理由去靠近一个陌生的世界,从中结成新的关系,获得所谓的成长。同时这也是一种情感体验:当一切看似结束,你回到自己的生活里,但是经历过的东西会留在你的世界里。小说里珊珊跟母亲的关系和对外界的认知也因此被改变了。


 02 粉丝在亲手“拼贴”的偶像形象中“燃尽”自己 


钟娜:郭爽在《拱猪》里描写了少女们通过追星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故事。这和日本最近出的一本小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日本的文学新星宇佐见凛的第二本小说《推し、燃ゆ》也是一本描写粉丝追星的小说。

堂本栞: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是女高中生明里,她喜欢上了一个男idol叫上野真幸,有一天男idol打了自己的粉丝,然后被网络暴力了。明里如何面对这件事?她和idol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说的名字很有意思,“推し”是说你在一个组合里喜欢那一个人,你就“担”他。“燃ゆ”是燃烧的意思。

小说里写了三种“燃烧”,第一种是上野真幸本人被网暴,在网上被“燃烧”。第二种是明里觉得上野闪闪发光,通过在舞台上唱歌跳舞来“燃烧”自己。而明里追星的过程也在“燃烧”自己。

《推し、燃ゆ》

[日]宇佐見りん 著


钟娜:我看到你的豆瓣评语说,这本书写出了一种新的感情。追星,对一个虚渺、不现实的人单方面的感情依赖和付出,是那么坚强强烈又那么脆弱易碎。那对主人公明里来说,她对上野真幸抱有怎样的情感,她怎样为他“燃烧”,而这种情感又如何渗透和影响了她的生活?

堂本栞:追星是一个很私密的事情,它会暴露自己隐私的一部分。这本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挖掘了这种难以言说的感情里最隐私的部分,用语言去描述,将其可视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新的尝试。小说里的明里没有混饭圈,她对上野真幸是一种私人的、仰望式的、不求回报的感情,在日常中只要想着这种爱,她的生活就可以忍受了。同时她会搜索上野所有的信息:说过的话,喜欢的东西……他的一切。然后将这些碎片化的形象拼贴出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格。她可以为上野真幸付出一切,这是她内心生活的主心骨。但是,最后明里在现实里接触到idol的那一瞬间,她逃掉了。她意识到如果再走近一步,自己对idol的爱和付出只是一个梦,都会碎掉。


 03 偶像是一个拟像,粉丝投射的是自我 


钟娜:你们对处于真假交界处的idol人设有什么看法和观察呢?

郭爽:我的小说里面写了一句粉圈的老梗“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所谓的“养成系偶像”是在“民选偶像时代”,粉丝和偶像之间的一种新型情感关系:我要选一个跟我一样的人,送他出道。所以偶像本身就是一个拟像,粉丝投射的是自我。“铁打的粉丝,流水的偶像”,你总会喜欢上下一个人。我已经为你花过钱了,证明过对你的爱了,就算我突然不喜欢你了,好像也就算了。

钟娜:我记得《拱猪》里珊珊为idol疯狂投票的那一晚上,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了idol需要她的战斗力,需要她这颗小棋子,规规矩矩,随号令冲锋陷阵,于是爱上了他。而在《推し、燃ゆ》里idol获得的票数越多,他在专辑中个人曲目的时间就越长。两位都提到资本介入后,人的感情被金钱量化了,两位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你觉得资本与参与者的权力关系是怎样的?

堂本栞:《推し、燃ゆ》写到了很多明目张胆的“圈钱行为”,比如买一张CD可以投一次票,多买多投,完全是AKB的运营模式。但可能不是说所谓资本介入之后,人的感情就被冷酷地量化了。追星本来就是一种资本的运作,你的感情是维系在这种资本之上的。买CD、花钱去演唱会、买周边……你把出卖劳动力换来的金钱,付诸在爱豆身上,在追星的话语里被美化成了一种努力,也是一种自我感动和自我燃烧,比如《推し、燃ゆ》的标题的“燃烧”也是女主角本身的自我燃烧。粉丝实际上是通过这种努力和自我感动来弱化这种金钱关系。

 04 为什么追星在文学中如此罕见? 


钟娜:由于媒体报道的通常都是追星的极端案例,追星这个行为本身似乎有被污名化、娱乐化的趋势,这是否是追星在文学中出现较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起码在中国人的印象中,追星群体还是以女性,尤其青少年女性居多,这是否也是所谓严肃文学忽视这种经验的原因之一?
郭爽:我觉得不单单是粉圈,很多具有热度的社会现象即使很重要,也不代表有进入文学书写的价值,这涉及到创作者最基本的创作冲动。如果只是因为这个题材很重要就去写,那就变成新闻拼贴了,粗暴来说就是蹭流量。这不是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
举个例子,卡波特的《冷血》。他是被一则新闻触动,觉得非写不可,然后去到事发地,开始采访和调研。如果看过卡波特的书信和日记集的话,你会发现他跟所有与这个案件密切相关的人,包括凶手,都成为了朋友,甚至很多年之后,还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已经无法把这些人从他生命里抹除了。我觉得他已经把生命的一些东西置换在那里了。所以不存在说一个题材具有社会意义,我就去把它写下来,这些最后都会被证明是不成立的。

《冷血》

[美]杜鲁门·卡波特 著 夏杪 译

另外,不能说严肃文学忽视粉圈文化。我们首先要问,作家们写的是不是他们觉得非写不可的。这才是本质的问题。如果所有的作家都以这样的态度去创作,即使是非常小的东西,也能够发出真正的力量。

对于第二个问题,现有媒体的一种筛选机制是:如果现场同时出现一个女粉丝、一个男粉丝,他们更倾向于报道女粉丝。长此以往,大家的印象就是追星的都是年轻女孩,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记得第一届“超女”的时候,为选手拉票的男性名人非常多,他们在情感投射上并不亚于女性,只是不被媒体选择作为粉丝的一种刻板印象,或者形象的代表,来进行塑造和强化。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跳岛FM听众群 


 主理人 
猫弟
 统筹&监制 
Bake
 视觉设计 
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 

陆佳杰

 音乐 
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 

阿索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


点击“阅读全文”收听完整节目。你也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