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POP为何只能是K-POP,而不是A-POP?

亚细亚正妹 业余艺术家MAart 2023-06-26

自九十年代起,K-POP的发展、更新与扩张,在吸引一群忠实粉丝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

在今天,将K-POP描述为全球最强大的音乐产业链之一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然而,近些年来K-POP在韩国本土以及周边国家中也受到了不少争议与指控,韩流是否真的黔驴技穷或者狂妄自大?2021年的一部全面剖析K-POP产业的纪录片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路。

《Kpop Evolution


《K-POP EVOLUTION》对K-POP音乐台前幕后的各种人物进行采访,包括粉丝、偶像、制作人、编舞师以及MV制作团队,其中也不乏一些知名人物如2NE1的朴山多拉、BoA宝儿和制作人黑眼必胜。
通过纪录片中的口述与影像资料,K-POP的发展脉络和制作流程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
时间倒回至1992年,“徐太志和孩子们”的首张专辑在韩国音乐界掀起巨大讨论,嘻哈音乐和摇滚乐首次被引入韩国流行音乐的舞台,而“徐太志和孩子们”这支乐队在现在也被视为划分K-POP新时代的一个符号。
“徐太志和孩子们”融合说唱与霹雳舞的舞台再次定义了韩国流行音乐中“表演”的概念,在此之前的歌手演出都以站桩式表演为主流;在视觉与服装选择上,他们也强调个性与曲风的配合;同时,歌词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是他们被一代年轻人追捧的重要原因。
音乐、视觉与思想的“三位一体”,可以说创造了K-POP艺术人格的雏形,这便是K-POP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而K-POP真正开始发力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代偶像“H.O.T”
放眼九十年代的欧美流行乐坛,NSYNC、Backstreet Boys、Westlife等一众男团爆红,青少年流行音乐是大势所趋。而李秀满抓住了这个机会,打造出韩国的第一代男团。


有前人打下的听众基础,“H.O.T”将欧美流行音乐的再度吸收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更为精致的外貌形象、舞台呈现与服装道具也为整个行业定制出偶像男团的标准。

偶像的影响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能够创造潮流。《Candy》的发布让夸张、色彩缤纷、毛茸茸的冬季单品成为大街小巷都能看见的爆款穿搭,而这样的时尚在去年的K-POP届也以“Snowcore”的形式再度回潮。 

至此,偶像文化已诞生,而在受金融危机重创后改变策略闯入日本市场以及欧美市场的尝试为“韩流”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海外市场的加入都让K-POP无论从音乐还是营销策略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歌词中英文与韩文的交替出现、大量运用意义不明但朗朗上口的拟声词、简单洗脑的重复段落,这些都是韩国流行音乐为了拓宽海外粉丝数量,便于人们记忆、模仿与传播而做出的一种妥协,或者一种“进化”,因为它确实成功了。

而这一切在《江南StyleYoutube播放量突十亿的那一天都被改变了。
一首未清晰瞄准海外市场,歌词讽刺江南区富人生活的歌曲成为了一个互联网模因:
一位戴墨镜的韩国男人跳着滑稽的骑马舞,《江南Style》在海外开始病毒式传播。这是一个讯号,韩国流行音乐似乎不必再挤破头想要进入欧美流行音乐的圈子,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值得被大众关注的流行音乐

K-POP创造了很多东西:独特的粉丝文化、偶像真人秀、“练习生-偶像”的造星体系等等,但也孕育出无数的争议与讨论。
从第一代偶像起,便出现了针对偶像这一职业的社会批评:偶像是量产的,可复制的商品,而不是有灵魂有思想的艺术家。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充斥着“营销天团”等类似的讨论。
这样的声音似乎已经成为了“有毒的粉丝文化”中的一部分,一边抱怨这一制度中的“非人性”一边又享受偶像近乎天神般完美的幻觉,一边呼吁人道主义一边面对舞台动作、身材管理等方面采取“零容忍”态度。 

随之而来的是K-POP的丑闻与悲剧,网络暴力、抑郁与恐慌、自杀等字眼伴随偶像这一身份登上新闻头条,难以管理的评论区与公司含糊不清的公开声明更是让这种情况更糟。与其恐吓般地让艺人时刻做好自我管理,不如从根源入手,重视偶像的心理健康也许能预防未来更多坏消息到来。
K-POP是光鲜亮丽的,但它从来不完美,如果不做出改变,其高度重复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迎来新的冰点。
但K-POP背后反映出的是韩国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文化输出策略,即便是句挑衅色彩的玩笑话,笼统地将K-POP视为A-POP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一个标签的成立首先要得到广泛认同,得到认同的基础则是优秀的作品。

文字|亚细亚正妹

编辑|奂饷嘉

排版|奂饷嘉

图源|Google

业余艺术家,与你分享各种观点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