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论》重校版PDF的阅读和获取方式

牧羽尘 狮心阁 2022-07-15

本版本修改了昨日留存的PDF第六页最后一段的文本错误(重复表述,把原本那个位置的文本覆盖掉了),请大家用文末的「重校版」稿件替换掉旧版本,抱歉。


狮心阁 · 知识管理(第一辑)

研究论——「读和写」的「道与术」

策划:牧羽尘
执笔:牧羽尘 Grundgesetz
校对:许新冉 黄吉日 圈 子临 卤鸭
试读:曲鸿飞 许羽佳 雪风 洋子 蔡蕴涵 盛嘉骏 许新冉 何贤达 黄吉日 圈 Joe 赵宇航 卤鸭 子临 王照临 周洪宇 蔡焕隆 胡怀宇 袁丁 王栋 柴涵源

目录

原理 · 精义与疏注
技术 · 锚点与阶梯
参考文献
附录 · My Work Flow&读与写的杂谈
后记 · 山与海

正文

我一边写一边狂拍自己大腿:“写的真好啊!”——题记

原理 · 精义篇

01 知识是由问题决定的,问题即人之所惑。而一问题之所以能成立,是因该问题符合其背后隐含的预设。问题背后,全部隐含预设之总集合,就是「范式」(Paradigm)。
02 学科的分化,系集中处理不同问题域之结果。受制于学科对象(问题对象)自身的性质,不同方法论由是形成。知识的获取,一决于由研究对象所产生的、所欲解决的不同问题本身;二决于研究方法,也就是对问题的不同解答进路——以「问题」与「方法」为坐标轴,可得四种知识象限:「问题异,方法异」、「问题异,方法同」、「问题同,方法异」、「问题同,方法同」。
03 每一种方法都隐含着适用上的预设,即限制,没有包打天下、必然可行的方法。方法的优劣,只有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中,才能彰显,亦即:此方法较诸他方法,对某问题的回应,是否更为准确和周延。世上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所谓这个方法叫什么名字。
04 任何解决问题的行为,都是研究,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其目的上的自觉,方法上的精进。一切研究,均可总括为二:拓展认知本身的边界;在边界之内,通过梳理和构造,形成更合理的体系。前者指解决新问题,或是对旧问题有新突破,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增量;后者指在处理问题集群时,答案间彼此支撑,使论域整体更为周延。

原理 · 疏注篇

01.1 知识本身是由问题所决定的,问题即人之所惑。

疏注

「问题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问题」系发生学意义上,一切知识的本源。读书倘若无问题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阅读文本,非就文本而文本,而是要通过阅读,锁定文本背后,作者所欲解决的问题。「问题意识」是阅读的门槛,直接决定读者能否真正进入文本。

01.2 问题之所以能成立,是因该问题符合问题背后隐含的预设,即符合「范式」的要求。

疏注

文本的背后是文脉,也就是核心概念及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核心概念就是解决问题的题眼,譬如「点」「线」「面」之于几何问题;「权力」「权利」「义务」之于法学问题*。
*注:点是没有部分的东西(A point is that which has no part);线是没有宽的长(A line is breadthless length);面是只有长和宽的东西(A surface is that which has length and breadth only)。——《几何原本》(张卜天译)
权利是行为选择的资格;义务是行为强制的资格;权力是强制行为的资格。——《民法原理论稿》(李锡鹤著)
乍看之下,「通过精研文本,捕捉问题意识,理清潜埋于文本中的文脉,从而达至对问题之论证的梳理」这一阅读过程的展开次序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我们很难意识到:问题之所以可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该问题符合其背后隐含的预设。因此预设,问题才是可被问题的问题,理论才是可被理论的理论,学科才是可被学科的学科。全部隐含预设之总集合就是「范式」(Paradigm)。在确定「问题意识」之后,要做的并非直接进入到论证环节,而应再进一步,找出问题之所以成立所满足的预设。通过问题寻得预设,并在此预设下观照问题,梳理论证过程与论证结果,才是自恰且完善的阅读。
譬如,笔者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陷于「真理饥渴症」(或谓「确定性饥渴症」)之中,痴迷于寻求「先验真理」,某种必然成立的知识,或者再不济,找到通往这种真理的必然可行的方法,以之为在梦幻泡影、繁复变幻之此世中,安顿心灵的救赎法门。这一问题的命题式可写做:如何获得必然成立的知识?此问题背后的预设即为:存在必然成立的知识。全部的论证,都是在这隐而不彰的预设下,进行「获得」的努力。
也就是说,这一认识论的问题意识,其背后的预设却是存在论,或者说本体论的,这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范式。
也是栽了很多跟头,才想明白:重要的不是找到某个无条件成立的绝对真理,而是发现每一个具体定理(或机制)之所以成立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可靠的抽象。否则,倘将「地方性知识」无差别视为先验教义,则南橘北枳之灾,殷鉴不远。重要的不是记住某个蕴含真值的结论,而是学会论证,学会反思问题之隐含预设和成立条件。尤其是,对于指涉价值关怀的人文学科,其问题意识背后的预设,不仅仅关涉存在论,往往也关涉价值论,关涉一种可欲的应然秩序。不同的预设,对应不同的目的,其方法论亦不可混淆。

02.1 学科的分化,即为集中处理不同问题域之便宜结果。

疏注

学科的划分,实质是集中处理问题域的外观,系不同学术共同体,在历史中,分别对自身建制的规范化产物。不同的学科,通过对不同问题域的解答而展开(问题域的中枢,通常是某个「元问题」);对一门学科之问题域的解答,构成了这门学科的论域,也就是这门学科的对象、范畴和边界。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完全孤立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总是相互关联。是故,在学习知识时,应将处理问题放在首位,而非固守学科之边界——学科的划分,系属人为的构造,必处永恒的流变之中,具有偶在性,其价值并非自足,而仅仅是为集中处理问题,提供建制上的便利。此间因果,不可倒置。

02.2 受制于学科对象的自身性质,不同方法论由是形成。

疏注

譬如解剖之于医科,试验之于理科,逻辑之于法科,归纳之于社科,共情之于文学,演绎之于几何。方法系属工具,服务于其目的,即对问题本身的解答。因知识由问题所决定,故对问题的解答,受制于问题本身的指涉;因要处理性质不同的对象,从而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故对问题的解答,也受制于方法所能穷尽的极限(实质还是受制于学科对象的自身性质)。

02.3 知识的获取,一决于由研究对象所产生的,所欲解决的不同问题本身;二决于研究方法,也就是对问题的不同解答进路。

疏注

以「问题」与「方法」为坐标轴,得四种知识象限:「问题异,方法异」、「问题异,方法同」、「问题同,方法异」、「问题同,方法同」,分列如下……

…………………

「重校版」稿件

PDF链接:https://wwp.lanzoui.com/iKS9tx074ih
密码:2nxb

二维码(密码同上)


牧羽尘 2021.11.29
于 狮心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