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分书评:决策的本质、古巴导弹危机和其它(45页 PPT)

常华Andy Andy730 2024-03-16

这是我很久以来第一次打满分的书,而且是一本教科书。


读得比较累,但收获挺大。简直是重读了一门 MBA 的战略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课程。


不磨叽,先给出结论。



总体评价


评分:5分(满分5分)


评价:

  • 理论经典:知识量和信息量非常大,经过第二版的更新,理论更加完整,逻辑和框架清晰,是非常少见的作为“教材”还能让人看得非常过瘾的书。

  • 注重实践:理论模式与案例分析的结合,让读者对理论模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忠于实践,这一点,比我看学过的绝大多数教科书胜出一筹。

  • 案例经典:两位作者对历史信息的收集、整理应该花了大功夫,虽然不是专门作为历史教材,也足以让读者对“古巴导弹危机”有全面的和细节上的了解。

  • 极致细心:两位作者做了非常详尽的注释,而且在注释里对被引用的文章/观点主要内容总结,也包括了对第一版的评论的回应,这种专业化的态度,令人敬佩,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作者的一点。

  • 绝佳翻译:中文翻译特别棒!太难得了。


不足:

  • 虽然作者提出这些理论的通用性,但是还是有明显的倾向性:1.冷战思维,对于当前,特别是2022年的世界格局,比较难套用;2.以美国视角,给我的感觉作者对于冷战的另一端的“理解”相对比较浅;

  • 三个模式更多的是用在事后”分析“和”预测“,也就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分析和基于此做进一步预测,但是没有关于”如何“做预测”如何“做决策的论述。

  • 实际上,第二个/第三个模式比较难以应用,因为客观的、详细的、第一手信息往往难以获取。“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也因为机缘巧合(苏联解体;肯尼迪私下录音,且在暗杀后,全部相关资料被要求公开)而公开,而有丰富的信息。

  • 关于如何将三个模式的分析结果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结论,因为分析本身只是外围的活动,事情不会因为”分析“而发生改变,作者有提到这一点,但还是难以实际应用。

  •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本身:1.作者有些弱化肯尼迪作为总统以及国会发挥的作用;2.肯尼迪与军方等的利益冲突,作者没有深入分析;3.作者根本没提到潘科夫斯基,可能是怀疑其”真实性“;4.作者对于意识形态研究不够深入,所以感觉他不太能理解赫鲁晓夫的行为;5.作者对于最高决策者个人的性格/信仰/健康状况/认知模型对决策的影响几乎没有提及,但是这显然会有一定的作用,这本案例中正好两位决策者的差异特别分明;肯尼迪出身富贵,天主教,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大量镇定剂/安眠药等;赫鲁晓夫小学毕业,出身工人,鲁莽而狡猾,但真的有信仰。


我的收获:

  • 通过学习三个模式,对于国际/国家/公共事件有了比较立体的、较为全面的分析方法。

  • 全面了解了”古巴导弹危机“前后和冷战的相关历史。

  • 对于商业领域的组织架构、战略决策、政府关系管理方面有了很多补充性的知识。


我的推荐:

  • 必读人群:在政府、公共事业等部门工作,或在企业工作需要与政府交互的,以及企业高层。本书可以帮你深入理解政府政策制定、决策方案设计、行动部署等方面背后的逻辑;

  • 读前准备:读者要具备基本的冷战历史、美国和苏联历史、博弈论、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不然会比较难以理解本书的内容;

  • 学习冷战史(“古巴导弹危机”是最佳案例),对于当前和下一个十年特别有意义,虽然肯定不会进入新的“冷战”,但肯定会更加不平稳。

  • 读书的同时,多思考如何应用。


书评


2022 年,世界更加躁动。

俄乌战争,激活了北约。

德国,把国防预算提升至 2% 以上的 GDP。芬兰和瑞典,正在申请加入北约。

美国,在积极布局“印太经济框架”。

拜登,在日本的时候说美国要 “武力保台”。

上海,一个全球排名前十的城市封闭超过两个月,史无前例。

3月份,越南的出口额几乎为深圳的两倍。

这本书的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他的另外一本中说:中美必将一战。

。。。。。。


下一个十年,中国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格局?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萦绕在头脑里面的问题。


为什么要关心这些?


因为,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存在。


因为,每个人都是被系在历史稻草绳上的蚂蚱,逃脱不了,深受影响。


以史为鉴,是没错。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看不清历史!


这就是本书的“伟大”之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给出“范式”和“概念透镜”,即工具,并手把手教读者怎么应用。


作者首先给出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类比:想象一下,你通过一个投射有棋局的屏幕观看下棋,而不知道棋子是如何移动的。你该如何猜测是”谁“、”如何“、”为什么“移动棋子的。如果你认为是两个人1对1下棋,那么就对应了 模式I;如果你认为双方均有一个团队按它们的规则下棋,那么就对应了模式II;如果你发现下棋路数难以琢磨,可能各方内部有争执,那么就对应了模式III。


本书中心思想:肯尼迪在给他的亲密顾问、笔杆子索伦森的书写推荐(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太好,我把它放在PPT的最后一页了)的时候提到:(对于美国总统)决策是模糊的,充满压力的,而且往往是”选择“,而不仅是”决策“。


本书主要方法:概念透镜(Conceptual Lens)。


作者构建的三个模式,可以作为分析事情的透镜,从而观察、收集、分析到不同的结果。作者的意思的首先利用模式I对做分析,然后利用模式II和模式III进一步分析,有人说这三个模式作为”宏观、中观、微观“,我不太赞同。这三个方法既有一定的层次关系,也有不同的角度、深度、层面的分析,不一定有先后的关系。


在商业咨询领域,经常使用的"MECE”原则,是我经常使用的一个分析工具。恰好可以与这三个模式相结合。基本的意思是,对于一个事情深入分析之前,首先对“问题”本身做全面的思考,尽可能做到不遗漏、不反复,边界清晰,但不遗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是比较难做到的,特别是在前期不了解的情况下。如果结合这三个模式,可以更容易找出MECE中的“组件”。


作为一般的读者,像我,读这本书的意义,更多的是这句话。


就像最近上海发生的各种奇葩事件。大家的思考基本上使用“模式I”(把政府当成是一个“人”),基本上没有人考虑到“模式II”(上海有多少市一级的委办厅局?分别负责什么职能?从市级、区级、街道、居委会、小区是怎么样的管辖关系?一个区有多少街道?。。。),更没人准确地使用“模式III”(博弈、利益输送。。。)。



关于本书



绿皮的这本可以买到,其它两本不好买了。



关于作者


艾利森的书都是经典。



关于“古巴导弹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这是我的阅读习惯。读一本书,我会特别好奇,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长什么样、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这么写。。。书中的主角也是同样。


赫鲁晓夫当时已经68岁的老江湖,他觉得肯尼迪(政府平均年纪不超过50岁)“好欺负”,这可能是他想到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因素之一。1.第一次两人在柏林会谈时,赫鲁晓夫就直接说,我们在你大选的时候帮了你(在大选的时候,没有出什么乱子,觉得肯尼迪更好对付,等着他上台)。2.在危机爆发前,一直“安抚”肯尼迪11月之后再谈,实际上他是想等到那时核导弹部署完毕,他去古巴签约,之后,使得木已成舟。


这一页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对比反差。


潘科夫斯基的作用一说非常巨大,因为他才使得美国了解苏联的弹道导弹格局,让美国识别清楚古巴的导弹,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有质疑,这一切可能是苏联故意的,特别是特在最后庭审的过程,表现得异常清醒、语速平缓。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前夕的格局






三种模式及其概念概图


我对作者的原图做了修订。

  • 模式 I:理性行为体模式 - 表示把“政府”作为一个“人”个体,但保护四层意思,后文会有解释。

  • 模式 II:组织行为模式 - 最高领导下属是若干个部门最高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各层级的组织

  • 模式 III:政府政治模式 - 特别要注意博弈者,不仅仅包括主要参与的玩家,也包括外层玩家,当前比较明显的社交媒体舆论,就显著能应先到政府行为和政策制定。


英文作为对照。






注意:这是一个分析工具。




作者提到的一个观点,和哈耶克的观点有些类似:专家影响了决策者的决策,从小处看,比如个人去看医生,显然个人的如何治疗自己的病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医生的影响,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医生在决策;往大里说,对国家政策,建言献策。






这个应该是能找到的最全的“古巴导弹危机”时间表。














结尾


这是关于三个模式的问题模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