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主要问题和挑战

常华Andy Andy730 2024-03-16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2021年12月30日



(ー)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员投入亟需提高


1.不同类型的高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信息化经费投入、人员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远高于其他三类高校;在制度建设、规划制定和执行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情况要好于其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建设成效方面,无论是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数据治理的深度广度,还是信息化对于教学和科研的支撑力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领先于其他三类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紧随其后,其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信息化人力投入与美国高校存在较大差距

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国内高校信息化经费投入比例略高于美国高校平均水平,说明当前国内高校对信息化工作普遍重视,在经费保障方面力度较大。


信息化经费投入


师生人均经费投入经费占学校总支出比高校师生每万人全职信息化人力投入
国内高校875人民币4.46%11人
美国高校958美元(6086人民币)4.3%66人

注:上文中有关美国高校信息化经费和人员投入的数据来自于《2017 EDUCAUSE Core Data Service ( CDS ) Benchmarking Report》


信息化人力投入方面,国内高校师生平均毎万人配备全职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为11人,美国高校为66人,国内高校信息化工作人员比例相比美国高校差距较大。本次调研的技术支撑部门的业务服务范围题目中,设置了以人力投入为主的软件系统开发、桌面技术支持职能的高校比例分别仅35%和52%,这两项职能是美国高校信息化部门主要人力投入,两项职能的低比例是国内高校信息化人力投入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ニ)新应用带来新需求,网络基础设施面临新挑战


现有网络基础环境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常态化在线教学、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应用带来的新需求,正在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以高质量在线教学平台所需720P的1M视频码流测算,人均出口0.64M带宽难以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发展目标提供有效支撑。


国家从战略层面推进5G和IPv6规模化部署,但高校在具体落实上还不够理想。调研的35%的高校未提供IPv6服务,已提供IPv6服务的高校中有半数仅提供了一项服务;5G在高校的关注度仅为21%,关注点仍停留在信号覆盖层面。



(三)管理信息系统全覆盖尚未形成,数据支持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校务管理“人、财、物”三大核心领域中,人事系统相比学生、财务和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率较低,约相差15%。人事系统属于高校核心业务系统,所产生的教职工人员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底层基础,其较低的建设水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质量形成严重制约。


从信息化应用覆盖业务的情况分析来看,一方面,全国高校在党建、审计内控、国际合作、校友工作、校企合作等领域的应用建设相对滞后,各类高校之间差距较大,业务覆盖面与各类高校的资金、人力投入成正相关;另一方面,基于跨业务域数据支撑的决策支持类、总结考核类应用普及程度较低,与数据共享情况高度耦合,数据质量和数据共享能力对基于数据的应用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数据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四)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激励引导有待加


新冠疫情背景下,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教学实践的契机,但以网络教学平台、完全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支撑教学手段较低的课程支持率表明,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应用水平依旧较低,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以信息技术驱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


从数据来看,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率高达93%,实际支持课程数占比仅39%,建设率与课程支持率相差较大;多媒体教室依旧是高校教室信息化的主要形式,智慧教室建设比例偏低,利用率低于多媒体教室;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引导鼓励措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除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开展率超过80%外,经费资助、学分认定、专项资助等其他手段均不足50%。



(五)信息化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着力点不足,科研过程信息化需加强研究探索


信息化对科研工作的支撑主要侧重于科研管理和资源保障,支撑科研过程的手段匮乏,对创新科研模式、提升科研效率的作用尚不明显。保障数字学术文献的获取仍然是信息化支撑科研的主要工作,高性能计算、大型仪器共享、科研项目协作依旧是科研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形式。相较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实验组织、实验技术、实验质量、实验样品等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基于数据开展科研评价的应用较少,信息化支撑科研工作的着力点需加强探索。



(六)网络安全风险日渐突出,安全防护没有与时俱进


相对完善的高校网络安全体系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发生,但网络安全科室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工作的不足,依然是高校网络安全体制机制方面的薄弱点;较低的终端安全防护、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系统容灾建设情况,也反映出高校技术防护体系的缺漏。在当前新的安全威胁不断涌现,高校信息系统仍然偶有被攻击、信息泄漏事件依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现有安全防护措施还需要查缺补漏,因时而进。


随着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向移动端倾斜,影响着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高校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应用结合日益紧密,对社会化公有云平台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高,现有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应对的未知风险将进一步增加。“校园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对高校网络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



(七)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有价值创新落地屈指可数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高校正在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在各方面都进行尝试,大数据应用聚焦在消费行为、数据画像、教学评价等相关领域,但应用深度较浅,对决策支持的作用不明显;人工智能应用集中在人脸识别场景,深层次应用匮乏;区块链技术属于摸索阶段,仅7%的高校填报,应用局限在可信电子成绩单方面。由此可见高校对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场景少,目标不清晰,有价值的应用屈指可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