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文化研究

第二届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论坛顺利召开

2023512至14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主办的第届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论坛顺利召开。会议吸引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等全国多所高校文博单位的20位从事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前来参会交流。由于部分原因,杨永生、王坤鹏、张海波三位学者在线上与会进行交流。


会议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邓国军主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陈松长发表致辞。陈松长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简帛文献研究中心,解释了本届会议为何叫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并指出参加本届论坛的各位青年学者都是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的生力军

会议分上午、下午两场,共宣读18篇论文,每篇论文由两位学者分别评议,每场论文宣读完毕后与会学者再自由发言讨论。参会论文研究对象涉及甲骨、青铜器、战国简、秦简、汉简、帛书等多种材料。

会议第一场,周博老师《卜辞所见商代臣妾的犯罪与惩罚》,选取臣妾为研究对象,从法制史角度探讨其逃亡犯罪以及商王朝的抓捕、惩罚。

丁进老师《百业之成莫非王功——金文与<周礼>中的献功礼》,提出王权一统的献功礼在西周金文中得到证实,又在《周礼》一书中获得加强,以至“百业之成莫非王功”。

夏虞南老师《<逸周书>与周汉太公形象流变考——兼论两汉对周初政治的重构》,通过分析出土文献中与太公相关的材料以及传世文献中对太公的不同称名的情况,提出这种变化可能是多元且多层的,并不是单一线性的变化。

杨永生老师《祀政相依:荆子鼎与周代助祭天子制度》,通过分析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荆子鼎相关材料,分析了周代政治独特的运行机制——助祭天子。

鞠焕文老师《新见厉王太子鼎及相关问题》,介绍了一件散落于国外的有铭青铜鼎。

王坤鹏老师《“内国”与“外土”:说周代铜器铭文所见的两个疆域概念》,根据周代相关铜器铭文讨论了“内国”与“外土”这两个相对的疆域概念。

杨博老师《春秋战国时期族群融合与国族认同的塑造——以秦人为中心的考察》,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到秦统一前后,秦人族群融合与国族认同的塑造历史进程。

邓国军老师《清华简<参不韦>与战国时期“中”观念 》,分析了清华简《参不韦》所载“中”的理念,并透见其背后的思想文化。

蒋鲁敬老师《新出卜筮祭祷简研究三题》,通过新出卜筮祭祷简,研究了为女性墓主进行的卜筮祭祷、祭祷所用的牺牲和择良日三个方面。

会议第二场杨勇老师《简牍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的祷疾之礼》,以出土文献为视角考察了战国秦汉时期的祷疾之礼,并提出祷疾 与问疾、侍疾共同构成战国秦汉完整的疾病礼仪,在讨论先秦秦汉疾病礼制时缺一不可。

张海波老师《<论语·为政>“道之以政”章再鞫》,以《论语·为政》“道之以政”章,结合《礼记·缁衣》类似文句以及相关传世、出土文献,梳理出该章的内在关系。

向明文老师《巴蜀考古与岳麓秦简所见巴蜀地区移民问题》,结合巴蜀地区考古情况以及岳麓秦简相关出土文献,探讨了先秦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移民问题。

吴毅强老师《胡家草场律令简与张家山<二年律令>对读记》,在已公布的胡家草场律令简的基础上,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进行对读。

邹水杰老师《张家山汉简<功令>“补吏令”条疏证》,以张家山汉简《功令》“补吏令”结合其他传世、出土文献理解秦及汉初职官设置与禄秩序列。

曾磊老师《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竹简与悬泉汉简所见<厩律>对读》,以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竹简收录的“汉律十六种”中相关律文与悬泉汉简所见《厩律》对读,进行疏解。

高一致老师《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所见“阴阳”考》,在董珊先生梳理帛书《相马经》的基础上尝试谈一谈对帛书中“阴阳”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李洪财老师《金关汉简T23:919+917书牍研究——以释字、习字、称谓、轮耕等问题为中心》,对金关汉简《常致子泾业君书》《许常致祭酒卿书》作了全面校订和梳理,纠正了原整理者和后来研究者的释读错误,明晰了信中人物关系,并对其中反映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讨论。

黄浩波老师《秦代文书范本“式”与“书同文字”政策》,提出秦代文书范本“式”的推行,可以视作秦代“书同文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中学者积极发言,相互切磋琢磨,讨论精彩热烈。会议历时八小时,李洪财副教授最后致辞,感谢各位专家与会,并欢迎大家来稿,对中心新办集刊《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大力支持。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届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论坛圆满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