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学典:优秀传统文化;新思想的儒家文化背景

请关注→ 思享前沿 2022-04-13

本期导读

全国政协常委

《文史哲》杂志主编  王学典教授

两篇论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儒家文化背景


专家简介

王学典,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主任、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

兼任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孔子研究》主编、《史学理论研究》编委、《史学月刊》编委、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编委、《社会科学论坛》编委、《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委等。同时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东省文史馆馆员、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等。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


王学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不开强大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相融相汇,将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的磅礴伟力。

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奋斗理想。贫困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持续存在,但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数千年来始终不渝地以坚忍不拔的信念抗争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夸父追日到大禹治水,从愚公移山到精卫填海,折射出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与贫困和苦难斗争到底的倔强被空前激活,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弘扬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让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步伐更加坚毅。

兼善天下的儒商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注重市场活力的释放以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的创造力的激发;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注重实现社会公正和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其背后的强大文化基因,正是源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主导下的道义经济。中国传统的道义经济倡导崇德重义、讲信修睦、扶危济贫、兼善天下的价值理念,使“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成为广泛的社会认同。以儒商精神为代表的扶危济贫、兼善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支柱。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之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坚守不渝的行为信条。

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独行快,众行远。在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既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血脉与情怀的集中彰显。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和天下情怀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和谐相处、平等富足生活的向往,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是14亿人民团结互助,并肩投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寄托。大同理想和天下情怀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之一。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也必将给更多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脉和灵魂,其汇聚民心的意义将更加凸显。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奋斗的征途中,我们更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守好共同的精神家园,用共同的精神纽带凝聚人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儒家文化背景


山东作为孔孟故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深刻理解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天然优势。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不辜负中央信任,把儒学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好打造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好领悟好,推动山东思想理论和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天然联系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儒家民本文化高度契合。儒家民本文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向背关系社稷安危,关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政者要仁民爱民,赢得民心,更在于注重利民、富民,把调整民众正当的物质利益放到重要地位。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思想,是对深厚的传统民本文化的光大,既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展示,也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与情怀的集中彰显。
  二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密不可分。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要顺应自然,又要顺应社会的客观规律。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就是把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领高质量发展。这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鲜活注脚,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典范。
  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儒家协和万邦、仁覆天下的追求基本一致。儒家的天下观念,主张以和平共处、友好协商为基调协和万邦,展示了开放包容的襟怀;儒家以天下归仁为己任,秉持“利万物而不争长短”的理念,倡导平等互利,重视公平正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与传统儒家的天下主义直接相通。
  当前,在一系列全球性风险和挑战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怎样才能担当起大国责任,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恐怕还要重新审视儒家智慧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汇编 | 《思享前沿》总编组

来源 | 大众日报  人民政协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官网


汇编仅用于学习研究

鉴于两篇文章题目较长

推送时只列了关键词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


刘力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5位专家解读: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傅凯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0位知名专家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喜欢《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师友可以扫码实名添加 本号常务副主编个人微信以便于邀请您进入《思享前沿》微信交流群。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