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擦亮火锅金名片,重庆如何放“大招”

王祥 重庆瞭望 2023-10-17

烫一片毛肚,煮一块牛肉,吃一口鸭肠……在山城的街头巷尾,豪爽耿直的重庆人往往三五成群,围坐在火锅前,或烫、或煮、或煨,都只为用大快朵颐的方式,享受食材在麻辣鲜香中爆发出的味蕾魔力。

在炎热的夏天,滚烫的火锅与冰啤酒,成为重庆人迎接高温酷暑的标配,让人一边擦汗,一边直呼“安逸”“巴适”。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闲话家常,你一言我一语,也成为了最温馨的家庭日常。

火锅,满足着无数人的口腹之欲,也承载着许多人对城市、对童年、对亲情的寄托。

但重庆火锅,终究是需要动一次“大手术”了。

据重庆市商务委消息,目前,重庆有3.2万家火锅店,数量位居各省市(自治区)榜首,2022年全市火锅全产业链产值达3000亿元。但这份成绩单远不足以沾沾自喜,作为火锅发源地,产业发展不实、品牌知名度不够、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已经成为重庆火锅身上的沉重包袱,突围已是迫在眉睫。


▲第十一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市民高兴地品尝重庆火锅。/重庆日报
产业突围:如何在“自给自足”中延长产业链?


诞生以来,重庆火锅便以麻辣鲜香的口味,俘获了一代又一代粉丝,时至今日,更是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前来打卡。但若横向对比,3000亿元产值的成绩单并不足以掩盖所有问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供应不能自给自足。辣椒与花椒是重庆火锅的灵魂,但这个灵魂却掌握在别人手上——每年,重庆需要从甘肃、四川、贵州、陕西采购大量的辣椒、花椒。以火锅品牌“周师兄”为例,其每年便要从贵州采购辣椒20~30吨。

市场有规律,有形之手虽不能过多干预,但重庆具备生产花椒、辣椒的基础条件,只要政府通盘规划,精准对接“产”与“需”的信息,就可通过定制化生产,牢牢将灵魂握在自己手上。这样既能降低采购的物流成本,也能让火锅成为纽带,深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合作,延长产业链。

目前,重庆正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全力打造中国火锅食材交易中心、全球火锅食材集散地,希望这一目标的实现,能解决供应上的短板。

产业链延伸仍不够。前不久,电影《封神:朝歌风云》热映,一些饮品商家瞅准商机,借力电影推出联名产品,受到年轻人喜爱。重庆火锅虽经过多年发展,但目前的创新与延伸还基本停留在锅底、餐具、小吃、饮品、环境上,大多仍局限于店内消费场景,与其他行业的“触电”较少。

重庆市火锅协会副会长王人庆表示,重庆火锅不仅是美食,更是一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器皿文化等。其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要在原材料上下功夫,更要懂得与其他行业做嫁接,以丰富重庆火锅的业态,延长产业链。比如,前不久茅台与瑞幸做嫁接,推出的联名产品一度售罄、脱销,这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


▲武汉举行的食材电商节上,重庆火锅受到追捧。/重庆日报
品牌突围:何时迎来第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说产业链决定了产业的长度,那么品牌就决定了产业的美誉度。
 
在山城,各种各样的火锅店散布于街头巷尾,让消费者能品尝到“一锅一味”的烟火气,但数多并不一定质胜。在2019年中国火锅十大品牌榜上,四川有4个、北京有2个,而重庆仅有1个品牌上榜。对比来看,重庆火锅缺乏能挑大梁的“拳头产品”和广为人知的品牌。问题已明,如何发力?
 
政府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今年以来,淄博烧烤、贵州村BA、云南泼水节等先后出圈,上演了一个个品牌“走出去”的最佳案例。同为火锅大省,四川不遗余力推动其火锅品牌“走出去”,比如在2018年,原成都市商务委便在旧金山、莫斯科、维也纳等地设置川菜海外推广办公室,为四川火锅赢得知名度。重庆近年来也在推动火锅“走出去”,但力度可以再大点、步子可以再快点。

同为本地品牌,涪陵榨菜通过品牌运作助力发展,实现了从1999年的负债1.75亿元,到2010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的华丽转身。目前,其市值达到300亿元,重庆火锅产业应该学习。
 
不搞同质化竞争,紧盯品类创新。毛肚火锅、腰片火锅、卤菜火锅……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品类火锅越来越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副会长邓向东介绍,发源于河南的巴奴毛肚火锅主攻毛肚这一品类,通过扎实做好拳头产品,最终成功跻身全国十大品牌。

他建议,重庆火锅不必贪大求全,也不能同质竞争,可以主攻某一个菜品,做出特色,自然吸引八方来客。目前,重庆火锅终端消费只有600亿元的规模,而要实现千亿规模目标,品类创新将是一大着力点。
 
共同发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影响口碑,口碑决定品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极小部分不良商家使用地沟油,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老油就是地沟油,倒逼商家放弃,进而使得很多火锅品牌的经营受到极大影响。

但实际上,据专家介绍,老油并非他人吃过的剩油,而是加入了不同材料反复熬制的油,可起到增香提味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避免类似老油这样的误解,就需要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主流媒体等多方共同发力,以正视听,揪出害群之马。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全媒体时代,重庆火锅不仅要重味道,也要重视营销、包装、服务、资本的力量,综合各类手段形成合力,让重庆火锅品牌叫得响、立得住、走得远,为诞生第一家上市公司提供良好产业环境土壤。

▲重庆火锅年欢节上,几名身着汉服的年轻姑娘一起吃火锅。记者 张锦辉 摄/重庆日报

人才突围:“二代”接班能否再创辉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许多人选择下海创业,这也诞生出了第一批重庆火锅创业者,比如“秦妈”的秦远红、“小天鹅”的何永智、“德庄”的李德建等。

但正如一些头部民营企业已掀起“二代”接班潮一样,重庆不少头部火锅品牌的“掌舵人”之位也正面临新老交替。作为亲历者,王人庆认为,经过三四十年的粗放式发展,第一批创业者年龄大、视野小、步子慢的缺点正逐渐暴露。面对新发展环境,需要年轻人接好棒,抓住年轻群体、创新消费体验,在个性化、定制化上蹚出一条新路子。

只可惜,重庆在这方面仍做得不够。以重庆市火锅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的48名副会长为例,虽然年轻人已占绝大多数,但他们或是职业经理人、或只是副总级别、或是替老一辈出面,能对企业发展一锤定音的,仍是那四分之一的老一辈创始人。

反观隔壁“邻居”,产业年轻化已成一大特色。邓向东介绍,四川火锅行业的新老交替发生较早、较快,年轻一代进入后,通过金融、营销、品牌等手段,将产业带到了一个新高度,比如海底捞通过资本力量成功上市,这是重庆火锅产业值得借鉴学习的。

掌舵人与管理者的年轻化、专业化之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按下“加速键”。可惜的是,重庆目前仅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市机电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烹饪专业,且无明确的火锅方向,专业人才体系化培养还不够。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这是重庆火锅人该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当龙头大哥海底捞市值已突破千亿元,当预制菜汹涌袭来大力抢占餐饮市场,当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已迈过500亿元年产值大关,当线上餐饮规模达到4.7万亿元……火锅尤其是重庆火锅,应该在这种压力下负重前行,并通过一场彻底的变革,实现产业、品牌、人才、营销、文化等全方位的突围。

建火锅小镇,打造全产业交易中心,搞数字火锅,培养专业化人才……已显疲态的重庆火锅产业应该齐头并进,多点出击,努力把丢失的荣誉与辉煌找回来,擦亮这张城市的重要名片。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冉苗俊 杜铠兵
主播丨万媛熙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产教联合体,重庆这样干

● “村播”播出了怎样的乡村之声

● 重庆制造如何变为重庆创造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