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难在哪儿

王祥 重庆瞭望 2023-10-17

随着暑假来临,全国20多万所中小学“人去楼空”,师生休息的同时,校内体育设施也开启了漫长的“休假之旅”。与此同时,部分村组、城市居民小区体育场地有限,运动场地假期时“供不应求”,许多居民只能望而却步,悻悻而归。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62平方米,难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占全国体育场所面积近一半的学校体育场所,却在寒暑假及周末时,多数只能躺平“吃灰”,白白闲置。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让寒暑假及周末“吃灰”的学校体育设施得到高效利用?推动其开放的过程中,管理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重庆科学城育英永佳小学校。/重庆高新区
推动学校体育场所开放,其实并非新课题。早在28年前,我国便已在着眼布局——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就明确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如果说90年代的法律因为历史局限,尚未能做出细致详尽的规定,那么近几年,中办、国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陆续出台的“意见”,就可以说是跟上了社会节奏,回应了人民需求。
比如2017年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就明确要求“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相比1995年的“笼统”,这一次没有“欲说还休”,而是清晰准确地点了学校的名。
而在最近两年,中办、国办出台的相关意见则更进一层。从激励机制、规划设计、低收费政策、第三方运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可谓要求更细致、靶向更精准。
聚焦到重庆,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也同样要求“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此外,条例还从“政府给予学校支持”“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学校应当建立安全有序管理制度”“为维持设施运营收取必要费用”等角度进行了明确。这一规定,可谓在“国标”基础上又有所升级。
相关部门之所以“意见”不断,就是注意到了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中小学寒暑假及周末闭校,不仅造成体育设施浪费,也给中小学生的日常锻炼带来不便,让其父母需要花更多精力与成本去完成,既折腾,也短视,与“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中小学也应发挥全民健身的哨点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91万所、初中5.25万所。这两类学校中,拥有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和体育器械的学校,分别占比为93.52%和97.07%、95.68%和98.08%。由此可见,数量庞大、配置率高的小学和初中,完全可以发挥哨点作用,助力全民健身开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重光小学。/两江新区教育局
不可否认,推动中小学体育设施开放仍存在一些难题,比如:体育设施产权归属学校,体育部门说开放,学校可以不理睬;对外开放会增加管理成本和难度,体育设施损坏率也会提高;社会人员的进入,可能给学校带来一些安全问题……
常言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相比起纠结于是否开放,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用技术手段解决开放后的此类问题。且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一些“先行者”也做出了积极探索。
打出协调“组合拳”,避免体育部门的“一头热”。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曾“抱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归体育部门管,其产权属于学校,使用、管理得由学校说了算。这就让有心推动开放的体育部门较为尴尬,宛如剃头匠的担子,一头冷一头热。
就现实而言,“一头热”现象具有普遍性。但前不久,呼和浩特市开出了一个“良方”——在市政府协调下,体育部门有心推动、教育部门积极参与,通过双方携起手,解决了体育部门的“一厢情愿”,推动具备条件的公办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由此可见,避免“一头热”其实并不难,只要业务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心往一处想,工作就能推动。
综合用好“新技术”,解决学校管理的“死疙瘩”。一直以来,人怎么进、进来了怎么管、出事了怎么办等问题,都是学校拒绝开放的推卸说辞,也被他们当成管理上的“死疙瘩”。事实却是,只要用好了提前预约、视频监控、刷卡进入、设施与校区分离等技术手段,大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这方面,杭州市余杭区便给出了答案。今年年初,该区73所学校对外敞开健身大门,最近,他们的“开放姿态”再次升级:这些学校集中进行设施安全隔离改造,使得体育场所与校区分离,并通过增加人脸识别、免费储物柜等,达到了“一场两门”的国家要求,解决了管理上的“死疙瘩”,实现了双赢。
学生们在学校操场跳“武术操”。许畅 摄/新华社
“两只手”并用,打消学校的“成本忧虑”。对一些本就非“大户人家”的中小学而言,寒暑假及周末开放体育设施确实会增加成本,比如人手需要更多、健身设施耗损更快。要打消学校的这种“成本忧虑”,就要“两只手”并用。
第一只手是“看得见的手”,即财政补助。今年4月,福建省决定,给予每所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10万元补助,较好打消了学校的成本忧虑。而这类措施也并非个案,在浙江、宁夏、安徽一些地区,类似补助已经到账。
第二只手是“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对一些学生或老人而言,健身房收费较高,且一不小心就因其“跑路”被套;相对而言,学校体育设施适当低收费,既不会让人难以接受,也能让使用者在付费之后,更加高效地利用健身机会。
从跑步、打球、游泳、练瑜伽、跳广场舞……当下,男女老幼都对健身越来越重视,投入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更是把运动健身,当成了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人,并在逐年增加。
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们健身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推动全民健身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扮演好普适性角色,多些换位思考,进一步优化场地设施开放与供给,让数量众多、分布更广的基层学校逐步敞开大门,让体育设施不再在寒暑假及周末中闲置“吃灰”。
更多的校园大门,该打开了!

责编丨程正龙 
责校丨杜铠兵 郑钰潇
主播丨伏一晨
实习 | 师袁梦颖
审核丨饶思锐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中华血脉觉醒,重庆该如何“修炼”

● “重庆宝贝”如何跨山出海

 文化惠民何以“有感”?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