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五十三岁生辰,1933年9月13日摄于上海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翻开他作品的那一刻,便使我们这一生的困惑,都有了答案。


这个人,便是鲁迅。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而巴金说:“他的作品伟大,他的人格比作品还要伟大。”


即便是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作家,能像鲁迅一样,获得同行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


而在自己的祖国,没读过他作品的人,在质疑他的光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则叹息人们对他的轻视。


正如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庆幸不少人在社会上滚打几年后,重新拿起了他的作品,发现了他的深邃、超前。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人们爱他毒舌
也爱他热诚、温厚的慈悲

都知道鲁迅的毒舌,多是抨击封建礼教。

可是,100年后的今天,他的毒舌,依旧不过时。

讲愤怒:“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 

讲对错:“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 

讲育儿:“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随感录廿五》

那些你曾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情绪,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让你忍不住投去敬畏的目光。

而他让我们敬畏的,还不只是犀利、冷峻的笔锋,还有作为父亲的温厚、慈悲。

精心给儿子起名“海婴”,寓意上海的孩子。但又怕儿子不喜欢,转身告诉妻子和友人:“如果孩子长大,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有同行吐槽鲁迅太宠溺儿子,鲁迅也毫不客气地回怼:“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病逝时,海婴只有7岁,他给儿子留了一封遗言,信里有这样一句话:

“鲁迅的儿子”这个名号太响亮,也太沉重,逼不得已让你背上,但别怕,你不仅是我的儿子,更是周海婴。

尽管自己是蜚声海外的文坛泰斗,但对自己的儿子,他唯一的希望,却是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这份父爱的温厚不能不令人动容。

所有用中文写作的小说家

他的文笔,依旧是顶好的


很多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就短篇小说的领域来说,鲁迅要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高出好几个段位。

拿我们很熟悉的《故乡》举例:阔别多年后,鲁迅重回故乡,见到了儿时的亲昵玩伴——闰土。

对于两人这次重逢的第一次见面,鲁迅是这么写的: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兴奋、挡着、回旋、吐不出、站住了、欢喜和凄凉、动着、终于、分明”,仅这几十个字所蕴含的情感张力,就足以让人内心翻江倒海,久不能平息。

再来看《孔乙己》,鲁迅上来先讲鲁镇酒店的格局:穿短衣的,是做工的人,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大抵阔绰点,要酒要菜,可以进店里坐喝。而孔乙己呢,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仅一句话,便让孔乙己格格不入的社会身份突显了出来。

等到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描写孔乙己进入酒馆的方式,更是一绝。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然后高潮来了,“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读到“见他满手是泥”,你还一脸狐疑,等到后半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你可是瞬间头皮发麻,不得不佩服鲁迅的高明了。

1925为阿Q正传俄译本摄


作家余华则分享过这样一件事,自己上学时因为厌恶学校里对于鲁迅的刻板教学,一直不怎么读他的作品,但几十岁后,当他重新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认真阅读时,他惊呆了:

当天晚上,我开始在灯下阅读这些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狂人日记》——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余华沉浸在鲁迅的作品,如痴如醉。

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对于鲁迅的语言,余华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用一位读者的话来说:给别人的作品打五星是一种褒奖和肯定,给鲁迅先生的作品打五星,是因为满分只有五星。

每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
都应该有一套《鲁迅文集》

想要读懂鲁迅的作品,不能不了解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13岁,祖父入狱,15岁,父亲病逝,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家道衰落他看尽亲邻颜色,独自异国求学,却屡遭欺凌诬蔑,孤独而凄冷的青年时期,写信成为他唯一的寄托。

这其中的故事,心路历程都散见在他的散文和书信里。

在所有现当代作家里,没有比鲁迅更懂人性的。每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为鲁迅留出一个位置。

作为能够读一辈子的书,鲁迅的文字,不只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更是帮助自己了解当下,读懂人性的百科全书。


鲁迅作品之重要,毫无争议;但鲁迅作品版本之多、选择之难,也有目共睹。迄今为止,能同时满足重读鲁迅、品读鲁迅、致敬鲁迅、收藏鲁迅的版本,唯有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


◎最懂鲁迅的人,组成空前绝后的“出版阵容”:


38年版的《鲁迅全集》拥有中国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出版阵容”,——蔡元培、宋庆龄亲自挂帅,担任正、副主席,胡适、茅盾、周作人任编辑委员,柳亚子、唐弢收集摘录,郑振铎标点,王任叔编辑,朱础成校对等等,近百名顶级学者、作家、出版人不计报酬的参与贡献,他们不但是最懂鲁迅思想,也是少有的在出版时摒弃个人偏好,忠于鲁迅文字的人。



◎“一字未删改版的《鲁迅全集》”

民国的书报审查不可谓不严,鲁迅生前作品,多次被国民党当局毁禁。但《鲁迅全集》出版时,他生前的那些“政敌”们却尽释前嫌,携手突破审查制度:

 

除了蔡元培、宋庆龄等人的支持,国民党“文胆”陈布雷不顾反对声,当众支持,宣传部长官邵力子更是批示:“对此一代文豪,决不能有丝毫摧残”……这才有了“一字未删减版的《鲁迅全集》”的问世。鲁迅遗孀许广平感叹:“实开中国出版界之奇迹”。


为了让更多人品读鲁迅、神交鲁迅、收藏鲁迅,让鲁迅作品传家。在鲁迅逝世八十周年之际,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怀着敬畏之心,携手上海图书馆以馆藏1938年版《鲁迅全集》珍本为底本,精心一比一复刻了此书。堪称一套专门为弥补“收藏空缺”而生的“珍本影印复刻版”:



◎对1938版《鲁迅全集》的完美复刻


这版38年“珍本影印复刻版”《鲁迅全集》,从全书工艺设计、内容收录、到编排体例,均是对1938年原版100%还原,完整复刻初版《鲁迅全集》的原貌,繁体竖排,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八十克双胶纸印刷,并对原版进行了高清修图,使观感和手感都更加舒适,放在书架上尽显审美与品味。


本套“珍本影印复刻版”《鲁迅全集》,限量发行,经与出版方多方争取,先知书店取得全国独家授权。这是一套不可复制值得永久珍藏的真正全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延伸阅读:

“吃果读书”防失联必看

文章被删除了,看书吧!

往事并不如烟

李菁:沙盘上的命运(摘)

杨奎松:你一国,我一国
王人博: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

熊培云: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普世价值

对于民国,我们其实很陌生

雷颐:爱国还是误国?

崔卫平:邪恶体制下的个人选择

胡适为何走向了蒋介石的独裁政权

沈志华:跌跌宕宕,与档案纠缠一生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鲁迅逝世85周年纪念:他是民族魂,更是解毒剂
阿伦特:自由并不意味着舒服的生活,而是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他用尽一生向人们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集体主义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哦。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