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也夫:中国的信任危机

郑也夫 吃果读书 2021-04-12

  

关于信任问题,是我近几年来投入精力最大、时间最多来研究的问题。我做了三年的研究,在人民大学这个课讲了三个轮次。最后一次写成了一个手稿,但是出版的过程异常艰难。

这些年我一直在不停地写,对出版界来说也不算陌生。但是,各家出版社一开始都是说很好,但是仔细看之后都要求修改。一共走了20家出版社,这个手稿走遍了全国各地,一路红灯。

我的文章早在杂志上都全文发表,但是出书时,出版社都说书和杂志要求是不一样的。
  
信任的研究呢,在国际社会学术界没有太长的历史。

但是近10年来,一下热起来。虽然对信任的研究没有太长的历史,但是对信任问题的关注,却可以追溯到极其久远的过去。几乎可以说,世界上每一支大的文明,在其轴心时代,也就是它的奠基时代,最重要的代言人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就举东西方两个最重要的文献,《论语》中“信”字使用了38次,在与道德有关的字眼中,它的频率高于其他很多重要美德的字眼,它高于“善”、“义”、“敬”、“勇”、“耻”、“诚”。

在这里举孔子最有代表性的三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旧时代以及新时代读书人都知道的话。第二段话,“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孔子一个很有名的弟子子路问,愿听听老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就是老年人可以依赖我,同龄人可以信任我,少年人可以怀念我。还有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粮,民信之。”子贡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粮。”将“信”提到极高的高度。

《圣经》中我们不再举例,但 trust 和 confidence 也出现不下几十次。 

  
下面我们开始谈现在的信任研究。简述一下信任的定义。首先解释一下我的演讲,我这里讲的是社会信任,不是政府信任。信任关系包含三种性质,第一个性质是时间差,如果当即交货,就不存在信任问题。时间差是是否存在信任问题的前提。第二个性质是包含不确定性。第三个性质是当事者没有客观的根据绝对相信你。信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主观愿望,表示愿意相信包围它的环境、周围的世界、和他合作的人和行为。 
  

当代学者对信任研究的两大论点


第一大论点是一个德国人,叫卢曼的观点。

卢曼是德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人类在生存当中有很多策略,信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策略。简化机制不仅仅包括信任。

为什么人类的生活需要这些简化机制呢?因为包围人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太复杂了,要应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和对手非常困难,必须找出一些简化机制来对应。比如说我们的语言系统就是一个简化机制,货币系统、学校考试的分数系统等都是。

先说语言系统,它出现是因为世界太复杂了。比如说身体不适,你可以说疼。但是头疼、胃疼、烧伤和受到暴力袭击的疼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细致描述才能区分。通常只用“疼”一个字就表示了。再比如说,“红”细分有很多种,中国有句俗话说“百红千绿万种灰”,我不是要讲色谱,而是说明,语言是一种简化系统。

货币也是简化系统,简化了我们的交换,这就不用说了。分数也是一样,如运动场得了冠军,严格的说,百米赛跑这次拿冠军,并不是永远的冠军。再比如考试高了几分,并不说明你的能力强。但是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我们没有一个录取机构,花很大的精力来考察,不得已只好用这种简化系统。

卢曼说我们的生存需要很多的简化系统。信任也是这样一个简化系统。信任将包围着我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变为一个二元的预选:可以相信还是不可以相信。

我很钦佩卢曼的信任理论,他的书《信用与权力》,我读了两遍,也就读懂80%~90%,我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含量很大。其实一部信任研究的历史,古人三两句话已经包括了它的含义,比如说,俗语“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信守这种告诫,是有用处的。从这句话中,可以表达卢曼的观点。

信任断然没有帮助我们消除风险的作用,但是信任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地跳入不确定性中。那么我可不可以不合作呀?你可以不和张三、李四合作,但是你不可能不和所有人合作。你必须选择一个。但时间又不允许你一个一个考察。信任就会帮助你勇敢地跳入不确定性中去。 

第二个理论是关于信任结构的,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是由一些人提出来的。所谓信任结构是指,这种信任和那种信任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来构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你凭什么而相信它。

吉更斯概括了三种信任,一种是人格信任,另外一种是非人格信任或系统信任,系统信任又可以分为两种,货币信任和专家信任。

下面分别说一下三种信任的结构。

人格信任是因为熟人,直接或间接地知道他的情况。熟人当中为什么有些是可信的,第一个理由,和熟人打交道是重复博弈,使得人们不会轻易地背叛,因为欺骗别人的结果就是等待报复和惩罚。最好的一部讲这个的书是《合作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第二个理由,熟人你知道他的历史,由他的过去推断他的今天。由昨天看今天,由今天看未来,这样的思想方法用严格的逻辑学看,是有疑问的。一个人的昨天是说明不了他的今天的。但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通常人们的世俗生活和逻辑学是有出入的。

货币信任的结构,最早的一种理论是贵金属理论,后来熊彼特等将贵金属理论颠覆掉了,他认为货币为什么被相信,根本不是因为贵金属,纸币之所以能在社会中扮演这样功能,就是因为生活当中多次发现它管用,人人都接受,就可信了。

货币的信任结构是从众。人类的合作就是从人格信任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大的。社会生活的展开把我们驱使到陌生的地方,就必须靠货币。在陌生的地方,除了靠货币,还要靠专家信任。

这第三种信任结构也是现在日常生活中流行的。比如说得了病,就要找专家来看病。我再说一下专家系统因什么相信。这个系统是三位一体的,第一,这个系统是科学的系统,相信专家系统的前提是相信科学。

第二,这些科学系统的专家们,跨过了一个门槛,有入场证,至少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同行之间的评议。专家系统和货币和政治上的民主不一样,后两者都是大众参与,但是专家系统不一样。我们要知道,科学和民主是很不一样的。民主是大众说了算,科学相信精英,是排斥大众的。

第三,专家评议。比如说,协和医院有主治医生,教授医生,这是专家评定的,为什么要专家评定呢?是因为这个系统的特殊性。普通人和专家们信息不对称,我们没有能力去评议,只能相信专家们的评议结果。但是社会必须有一个这样的评价系统。再比如,刚进校的学生没有能力评议教授。为了使病人和学生少走弯路,需要这样的专家评议。靠这个东西来建立这样一种信任机构。 
  
我先说第一个系统,即货币系统的问题。货币信任我只讲一个——借贷。借贷就是社会物质资源的优化组合。眼下我缺少物质资源,如货币你借给我,解决了我的生产、消费问题,我给你利息。借贷和货币一样,先天就带有风险。自古以来,有借贷就有还不上的,随之有了惩罚,惩罚有过度的时候,于是跟着又有了对惩罚的讨伐。


下面我要说的是,中世纪有两部作品,西方一部,中国一部,都是讨伐债主们去惩罚别人的,一部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另一部是中国的《白毛女》。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世纪的呢?从时间上看不是,但是从性质上看是中世纪的。

两个作品极其相似,异曲同工。两个作品的打击对象都是三位一体的。一、该戏剧的被讨伐对象是一个另类,一个属犹太商人,一个属地主阶级。二、都是高利贷。三、侵犯人权。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些阶段,听一些年轻人看完《白毛女》以后,说,他欠了人钱,管他要,没错啊。我听了以后很震惊,年轻人的道德到了如此地步,麻木到这种地步。对侵犯人权的讨伐是没有疑问的,你有债权,也不能要人命啊,也不能强抢民女啊。

三位一体的讨伐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分着说,否则容易说得很模糊。是不是坏人,现在这个很难说了。说侵犯人权是不成的,还不上债,该注销就注销,自己反省去吧。在国外,如果一个贷款员,100%回收,最后总经理做鉴定的时候,说工作较好,因为你不敢搞风险投资,不鼓励新兴科技。

第三点,高利贷,我先不说高利贷,先说贷款要不要运行。革命年代,由于各种宣传,人们认为贷款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利息,全社会就没有大宗的贷款了。于是缺钱的人也损失很大,有利息还能借着,没利息连借都借不到了。

马克思说,高利贷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封闭。这个道理很简单,你三分利、五分利借,别人一分利,那样就没有人借你的了。现在已经不是封闭的阶段了,所以说,高利贷是个历史的产物。我要说的是,我们因为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的宣传,进行情绪上的轰炸,最后我们长期形成的观念,借钱应该没利息,借钱不还钱是被压迫者的权利。

1949年到改革开放,我们一直没有借贷存在。其实借贷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为。30多年来我们不知道借贷为何物。天空上飘着的是造反有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三角债、五角债。因为经常借钱不还,中国熟人之间也没法借钱,造成了很多恶果,例如,在中国没有畅销杂志,中国没有畅销书,中国畅销书卖出的份数在美国看来,很不值一提。美国第一畅销杂志能卖出2000多万份,中国的最畅销杂志《半月谈》只能卖几百万份。

畅销书差得更大。原因不是杂志做得不好,有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受众,而是因为推销的问题,推销出问题又是因为借钱不还。书是风险比较大的东西,书,不像其他商品,它每一次都是新品种,所以一定要寄销,也就是先来书,后给钱。所以给书只给熟人和长期的合作伙伴。所以书商们只能压缩销售范围。中国没有一个大型书店或书商能说他覆盖了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 
  
下面我讲第二个系统,即专家系统的问题。专家系统和一般人信息不对称。专家系统评价出谁髙谁低,给一般人提供一个捷径。但是我们的专家系统一塌糊涂。首先学历上就有问题,我在人民大学,它的社会学系一向是100%通过。我问过一个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他们是50%通过率。如果能通过,他们学校的毕业生做到全世界没有失业的。毕业答辩,职称评定,都有很多荒诞的事情。我本人早已不参加职称评定,因为此游戏太肮脏。 

  
最后一个领域,人格信任。我谈一下传销和杀熟。我借了几十本书,研究了一下传销。传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销售方式,它在西方很健康地有效地在进行着。当然,在西方传销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事故,但是经过整肃,至今很健康地进行。

传销有三个原则,一个是不收入会费;第二是七天内无偿地、不收任何手续费退货;第三,不可以从发展的人那里获利,只能从他卖的货里获利。有这三条保证,如果忠实履行的话,传销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应该再加一条,欺骗止于忍者,就是要有基本道德。被骗了自认倒霉,权当交了一次学费,而不能转嫁欺骗,如果不转嫁,传销就不会传染。我们这里所以能扩大,就是因为转嫁于人,甚至转嫁给熟人。

我的书之所以难出版,就是因为最后一章——《走向杀熟之路》。很多人面临传销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把账算在市场经济上。我在人大今年开一个课,主要批评市场经济,看市场经济的有限性、盲点,但是传销不是因为市场经济。

传销的老账应算在民族道德的丧失。我追溯到两个根源。一个,杀熟的根源。每个文明的建立都是开始于熟人之间的和睦信赖,由熟人之间的和睦扩展到生人之间的和睦信赖。没有一个民族在开始出现的时候,不把熟人之间的关系牢牢地做实。

杀熟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单位制,应该说在一个单位合作是缘分,有共同利益,应该同仇敌忾。但是我们的单位制是一种非常荒诞的分配制度,单位曾经是无所不管。单位大头使用的是非货币的报偿,但是非货币这一头差别非常大。我们的这种分配方式包得太多了。除了分配,单位还管道德的判定。

列宁开创个人和单位结合之前,没有这种制度。马克思时代,人们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自由组合,没有和单位挂钩。在党成为执政党时,个人就和一些单位结合在一起了,很难分配公正。单位中熟人出现反目。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运动中有很多批评、自我批评和揭发。批评和揭发只能是针对熟人。这是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的。有一个大思想家说过,文明像一张薄纸,野蛮随时可以闯人。文明像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

这是我们的生活底线,绝对不能轻易捅破。当我们市场经济中出现传销,我们开始杀熟的时候,我说,这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不能怨这根稻草,杀熟的先河早从单位制和揭发里就已经做实了。 
  

重建信任,我谈三点
  

第一,以制度促进人们追求长期效益而不是短期效益。怎么做到这点呢?两个手段。一个手段,产权。张维迎教授也研究这个。 
  
当追求长期效益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声誉,不会骗人了。但是追求长期效益,不只需要产权,还需要记录。

我们的晋商生意做得非常好。何以做得好,因为有借贷。山西商人做生意,如果借了钱还不了,就把中人叫来,欠债的人给债权人磕三个头,这笔债从此销了。但是欠债的人从此隐姓埋名,不准再做生意。这是个熟人社会,你欠了钱熟人都知道。

现在在一个生人社会,就需要有记录一直跟着你。以前我们的档案非常周密,但是我们非常片面地使用档案。我认为,档案应该为全社会服务,档案应该是公开的。现在大家都说海尔做得不错,我是最早为海尔宣传的人之一,它的一些规则定得不错。如果哪个元件坏了,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都能够查到。有记录,人们就会在乎自己的名誉。 
  

第二,增加专家的可识别性。前面提到了专家系统的评价不得当。我们说过档案,这里说专家系统,结合起来说一点,我认为,匿名制和实名制要共同使用。匿名制最初产生是为了有效投票。

比如要选一个班长、支部书记,直接举手不成,因为有一个情面的问题,甚至是会吃亏。为了防止熟人之间的裙带关系,国外的杂志实行匿名审查。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会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我在人大的时候,一个书记让我提一些建议。我说,匿名制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搞充分的匿名制,而要搞有限的匿名制。比如说博士生答辩,各委员的答辩评议拿一个信封封存,三年以后解密。

我说了这个主意后,我们那个书记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他说我给你举个例子,上海一个出版社要出一本博士生论文集,请教授推荐,结果所有的博士论文都推荐来了,评语都很好。出版社后来要求把评语放在出版后的论文的首页。结果很快就有教授要求退回评语。

西方匿名制在这里行不通。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的民族。这不是一个少年的意气风发的天真的民族,这个民族基奠于巨大的智慧,巨大的博弈的智慧,在这个民族里玩得通的制度放诸四海而皆准。西方玩得通的制度,拿到这儿来,这个民族里的高手给你颠覆了,让这个制度貌和神离。 
  
第三,政府的作用。首先说消极作用。你可以读一下富山的书。他说,政府是没有能力建立信任的,我说的是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长期的文明、文化养育出来的东西,是无价之宝。

政府是没有能力建立信任的,就像政府没有能力创造该民族的文明一样。反过来说,政府却有能力摧毁该民族的信任。因为我们说很多东西要靠制度保证。比如一开始我们有很好的信任,投票选教授等,但是后来空子越来越大。但是政府的一些不好的措施会对信任有害。

比如1949年后,我们取消了借贷,所以大门一打开,我们都不知道借贷为何物,不会过这种生活。如果借贷没有中断的话,一个民族就肯定有办法应对不还钱。就像骨折了以后打了石膏,好了以后,要重新学走路。还有一点,政府破坏了民间社团。信任从根本上说,是民间社团建立的。 
  
最后,展望一下。中国的信任出现了这么严重的危机,我认为信任的恢复,从时间上说,最小的时间单位是代,不要说是三年、五年。悲观和乐观嘛,肯定是两个可能性都存在。乐观地说,一两代以后看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谢阅读及分享

延伸阅读: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王鼎钧:匪谍是怎样做成的
袁伟时: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雷颐:爱国还是误国?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何怀宏: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

▼郑也夫社会学经典作品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