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烨轩丨博士论文写作心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西北学 2023-06-13

作者简介:

陈烨轩,1992年生,广东澄海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主要从事古代中外关系史、隋唐史研究,在《北京大学学报》《北大史学》《唐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优秀博士论文写作感想

又一年毕业季伴随着盛夏而来。毕业生们已然匆匆离校,他们的潜心耕耘和学术生长却值得记录和回味。

这个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学术生长”优博专题第三期,介绍我系2022届优秀博士论文。

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学术生长的力量,也希望这组专题成为2022届毕业生燕园故事的结点和未来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今年五月,我的博士论文《东来西往——8至13世纪初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终于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并有幸获评优秀论文。当然我深知,本文离成为可以出版的学术专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要通过不断地修改、自我否定、修改,才能达到最终的Yes。不过就学业而言,本文仍然称得上我这四年的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总结。所以,好好回顾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正所谓“彰往而察来”,或许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也能因此而少走一些弯路。
回想2020年一月,我正准备去海外高校交换,如果能顺利成行,对于我专业研究而言,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不成想,月底我刚回家,就因疫情之故,乡居八个月,别说是出国,连既定的博士论文写作计划也被完全打乱,真可谓进入了博士阶段学习研究的“至暗时刻”。甚至我能否在2022年完成博士论文,都是要打上问号的。
应该怎么办?是选择躺平,还是触底反弹?有一件看起来和博士论文写作不相关的事,却意外地刺激了我博士论文的写作,以至于我认为有必要在这篇感想中陈述出来。当时,家母见我在家里颇有虚度时光之忧,就督促我去学车,考驾照。可是在驾考的第二关,我就连续两次不过,这让我很是气馁。我是不是天生不适合开小轿车,是不是应该就此放弃?好在我相信,考驾照毕竟只是一个“不大”的挑战,而教练也鼓励说驾车的感觉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所以我很快就停止了动摇,选择在实践中选择原因。我两次考试,都是栽在“直角转弯”上。根据我的现场观察,这是因为我之前错误地选择了转弯时的参照物,而这一参照物适用的对象,和我的身高、臂长等有明显差异,所以我也应该做调整。于是在第三次考试,我选择了经练习证明是合适的参照物。不出所料,我顺利通过了。
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故事?这不是跑题,而是因为它对我写作博士论文有很强的启示。
首先,这个驾考,我没有在失败两次之后就放弃,而是选择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所以才会主动寻找失败的原因,从而找到正确的参照物。而我之所以能够相信自己,是因为身边的人都通过了考试,我的身体素质等都很正常,没有理由不能通过。同理,我也没有理由相信自己不能完成博士论文,所以我一定要在2022年春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只有明确这样的信念,才能不断去琢磨,自己缺什么,需要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因此回到学校后,我就认真修读专业需要的法语和阿拉伯语。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只是旁听,很容易懈怠,只有选上课了才能百分百投入到学习当中。虽然我资质鲁钝,但为了不挂科,我还是坚持学到最后,最后拿到了学分。同时,我努力搜寻各种文献和考古资料,因此找到了两种之前在国内很少引起学界注意和研究的文书资料,并汇总了不少海内外发表的沉船考古资料。这些成为本文写作的重要资料,我所学的语言则成为我理解这些资料的基础。
其次,我前两次驾考的失败,是因为我没有正确适用参照物。之所以会选择错误的参照物,是因为之前有人以此作为参照,然后成功了。我也因此认为这就是标准的参照物,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真可谓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没有实事求是。我第三次驾考的成功则是因为我克服了“教条主义”,在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我的参照物。由此可见,别人的经验,其实是一种指导意见,而不是教条,真正要通过考试,还是要不断自己琢磨,形成自己的经验。所以教练经常说,“你们一定要自己多练习,多体会,不能光听不练,要培养驾车的感觉。”
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因为博论最重要地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既然是创新,那必然是教科书所没有的,所以自己的琢磨。而在很多时候,就要打破书本带来既定的思维模式。比如传统观点认为,古代中国人安土重迁,不喜欢出国做生意。但只要各方面的史料读多了,就会发现,中国商人是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人群体之一。比如中国商人在宋代已经抵达阿拉伯海沿岸,中国船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船型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突破思维惯性,尝试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然后寻找证据证明,并改正不合理的认知。
 作者(右一)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读碑

当然,闭门造车也是不行的。如果我参加驾考时,只是自己练习,没有听教练的话,那么我是不可能通过考试的。同理,想要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听从导师的指导。导师的指导可能是提纲挈领的,也可能是具体而微的,但只要用心领会,必定会有重要的启发。我认为,本文能够完成,最应该感谢导师荣新江教授!荣老师十分关心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督促我阅读大雅堂马可波罗研究室和图书馆中的相关藏书,还让我参与到历史系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中,使我得以阅读最新出版的海丝著作,并到相关遗址点考察,赴外地参加研讨会。荣老师更亲力亲为,带领我们到宁波、上海、苏州等地考察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拜访在地的海丝研究学者,调研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部门。荣老师承担多项研究任务,时间十分紧张,但仍然会利用在学校食堂的晚餐时间,每周听我报告研究进展,并作指导。在我完成本文初稿后,荣老师为本文提供了十分细致的修改意见,大的篇章结构,小到注释规范,这些问题如果不指出来,今后必然还会犯,从而限制研究进步。
与导师荣新江教授合影

最后,我觉得,做人、做事,最重要的还是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这是我写博士论文最大的体会。只有谦虚,才能听得下老师、同学和朋友提出的意见,而不是说一句顶一句,或者阳奉阴违。这样,别人才会愿意真的对我批评指正,我也能因此知道自己的论文还有很多的不足,还要不断修改。在写作和评审、答辩等环节中,我吸收了导师和评审专家的意见,删掉了不少篇幅,乃至于整整一章。而最后来看,正是当初听从了正确的意见,舍得做出删减,才保证了这篇论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当然,我也相信,谦虚的人应该是自信的人,应当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主观的判断能力,这样才不会唯唯诺诺,而是懂得坚持与放弃。
过去的四年如白马过隙,但也留下了诸多美好的点点滴滴,比如找到某条之前未见的史料,证明了自己的某一个想法。这样的四年确实值得珍藏在心底,庶几不忘初心。

 

文章来源

转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2年8月4日,特此备注!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西北学属地:金城府学编辑:王娇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