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东京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何去何从

东亚男士 东亚男士 2022-01-19

东京奥运会落幕已近两周了。尽管如此,但是东京奥运会带给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的下降。在此,笔者再一次向中国军团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尽管中国军团闪耀东京奥运会,但是笔者依旧觉得,中国体育的改革必要性依旧很大。笔者并非政策专家,因此只会在本文当中,站在一个普通体育迷以及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角度,去对中国体育的未来提出一点个人的宏观愿望。


一、对奥运争光计划的简单介绍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以下均简称“体总”)便推出了以在奥运会上取得佳绩为目标的“奥运争光计划”。在这份计划当中,体总明确了要给“(小球项目)、(技巧类项目)、(高难度项目)、(女子项目)、(少众项目)”这5个容易取得好成绩的类型的项目高投入。因为这5类项目除了美国以外,其它国家基本不重视,参赛者以业余选手为主。体总在这个5类项目上进行高投入,便可以培养出高水平选手,在奥运赛场上对别国选手形成“公费职业对自费业余”的巨大优势甚至降维打击。如此,中国军团便可以在奥运会上取得尽可能的金牌和奖牌。体总对这5类项目进行高投入以后,便确立了中国军团在射击、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这6个项目上的优势地位。以本次东京奥运会为例,这6大项目为中国军团赢得了38枚金牌当中的27枚。

不仅如此,奥运争光计划还把全运会与奥运会挂钩。比如说,一个上海队选手,如果在奥运会上取得1枚金牌,则等于也为上海代表队在全运会上取得了1枚金牌。若是集体项目,则按照1枚奥运金牌=0.5枚全运金牌的方式进行折算。而每个省级体总领导的升迁也与全运会成绩挂钩。


从取得奥运会佳绩的角度来看,奥运争光计划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奥运争光计划推出5年以后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中国军团在此后6届奥运会当中的成绩都没有跌出过奖牌榜的前三名。然而,奥运争光计划却已然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不说要完全废除那么极端,但至少要做一定的修正,以保证与时俱进。


二、奥运争光计划的弊端


关于奥运争光计划的弊端,笔者不想过多谈论,就简单地谈两个方面。


首先,奥运争光计划忽略了对非奥运项目的顾及。而许多非奥运会项目也是具备很大的影响力的,比如赛车F1、电子竞技、15人制橄榄球(奥运会的是7人制)、职业拳击(奥运会的都是业余拳击)、台球斯诺克等等。中国如果能在这些具备很高影响力的非奥运项目上取得佳绩或者出现一名高水平选手(比如斯诺克的丁俊晖),其产生的震撼并不亚于甚至还会高过在小众项目上获得奥运金牌所产生的震撼。


另一方面,即使同为奥运项目,受关注度高、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也在奥运争光计划当中被边缘化而备受冷落,比如男子球类项目。


可以说,奥运争光项目只确保中国军团在一些受关注度低、业余选手居多的“4年等1回”的奥运项目上取得佳绩,而在此以外的其它项目则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益处并不大。因为,只有那些平时关注度高、有稳定收视率、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才有商业价值,也才能给GDP做出贡献。从奥运项目而言,男足、男篮、男排、网球男单、男子田径、男子游泳便属于这一类。而目前的奥运争光计划,欠缺这个层面的考量。笔者真诚地期待着未来的中国从“奥运金牌大国”转变成“竞技体育强国”。是否是竞技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竞技体育产业给GDP做出的贡献大小。


三、民众的思想进步是改革的巨大推动力


有人说,本次奥运会的最大赢家是中国军团。笔者对此深以为然。然而,除此之外,笔者也认为,中国民众也是这届奥运会的另一个最大赢家。


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民众逐渐没有了奥运狂热,逐渐有了十足的自信心而不再把奥运会成绩当做扬我国威的资本。中国民众的思想进步是巨大的,其具体表现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发挥失常的选手的包容与鼓励。就本届奥运会而言,当许昕/刘诗雯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败给东道主日本的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之后,许、刘二人赛后不仅落泪,还向中国观众一直道歉。可是,中国观众非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鼓励和安慰他们,并且还表示“银牌也是好成绩”。



这些温馨、感人的画面,放在1988年是不可想象的。当年,体操王子李宁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没能取得佳绩之后,被无数国人谩骂、侮辱乃至寄去子弹威胁。


第二,不再唯金牌论。就本届奥运会而言,当肖若腾在男子体操全能项目上惜败东道主日本选手桥本大辉后,中国民众却都给予肖若腾高度的评价,并对他表示祝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中国羽毛球男单选手谌龙的身上。谌龙在羽毛球男单决赛中以0比2不敌丹麦的安赛龙。可是,媒体却说谌龙为中国军团“赢得银牌”、“斩获银牌”。如果放在多年以前,媒体肯定会说“痛失金牌”。



第三,甚至不再唯奖牌论。国人思想进步的最大体现,就是能够根据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对参赛选手的名次进行准确的评估,而不再认为没有获得奥运奖牌的选手就一无是处。在本届奥运会当中,中国民众对苏炳添的态度就是最明显的体现。苏炳添在本届奥运会当中,获得男子100米第六以及男子4x100米第四,他不仅没有被中国民众谩骂和侮辱,反而收获了一片赞扬和高度评价。



笔者在此夹带一点小道消息——获得男子4x100米银牌的英国队的其中一位选手已被查出服用了兴奋剂(A瓶尿样呈阳性,在等待B瓶尿样的结果。但在实际当中,A、B瓶尿样出现不同结果的概率好似外星人来地球的概率一般),那么英国队的成绩有可能无效。如此,第三名加拿大队或被补发银牌,而第四名中国队或别补发铜牌。


既然民众都有了如此大的思想进步,那么体总便没有理由默守陈规。相反,体总更应该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以不辜负民众的思想进步以及适应最新的形势。


四、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必要性


笔者在前文提到了“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对GDP的贡献”的问题。也许读者并没有十分明白这一点。在这个章节当中,笔者力求以较为简略的语言表述之。


笔者不谈什么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和理论,就谈一个非常直接、简单的问题——在奥运会上获得过5枚金牌的邹凯与从未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姚明,请问读者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位?若非体育迷,恐怕绝大多数的读者都只认识姚明,而根本不认识邹凯。何故?因为邹凯所从事的项目是体操,而体操属于小众项目,商业价值较小,基本没有赞助商来投资,也就自然没有什么收视率,其收视率主要集中在体操世锦赛和奥运会上,所以体操明星的知名度以及自身的商业价值也就没那么大。即便是“5金王”邹凯也在退役之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姚明所从事的项目是男子篮球,这是属于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其商业价值也大,所以赞助商的投资便会络绎不绝地到来。男篮这项赛事,除了男篮世界杯和奥运会之外,人们在平时也能欣赏到各国联赛以及NBA,所以男篮球员的“出镜率”非常高,那么该项目的佼佼者的知名度也自然会非常高,其自身的商业价值也会非常大。因此,即便从未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甚至奖牌,姚明依旧具有超高的知名度和人气。


通过姚明和邹凯的直观对比,读者朋友们应该对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必要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就拿男足这个项目来说,虽然国家队成绩很差,长期被人们所诟病,但是这个项目却能够给各地乃至全国的GDP做出突出的贡献。比如说,中超联赛就能带来多个方面的经济收益——电视转播、球票收入、运动装备收入、游戏代言权收入、交通收入、住宿收入、餐饮业收入等等。这些收入当中的税收就能转化成对GDP的贡献。而这就是笔者所憧憬的中国体育未来的景象。


五、举国体制并非一无是处


读到此处,有些读者可能会条件反射地猜想——笔者是不是要把举国体制彻底批倒?非也!笔者早已不是10多年前的毛头小愤青。如今的笔者已过而立之年,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都能相对客观、多样和立体。同样的,笔者也一改10多年前的极端和激进,而认为举国体制并非一无是处。


此处,笔者不谈举国体制对那些小众项目的显著效果,就谈谈举国体制对那些受关注度高、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的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笔者认为,市场的能力是巨大的,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定有很多事情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就拿曾经的网球女单好手李娜来说。当年,李娜与网球管理中心因为奖金问题而彻底决裂。最终,李娜脱离体制,自寻赞助商,彻底开始了“单飞”。单飞之后的李娜,获得了大满贯的女单冠军。于是,人们对举国体制开始了雨点般的口诛笔伐,把举国体制批得一无是处。很惭愧,当时的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多年以后,笔者为自己当时的无知和莽撞感到深深的羞愧。如今,笔者认为李娜的最终成功其实是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体制的一次不算特别完美的结合所产生的。网球运动属于贵族运动。在国外,只有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出众的孩子才能支付得起学费。而李娜是出身相对寒微家庭的女子,以她家庭的收入水平,根本不足以支撑她在起步阶段走向自费之路。在那个阶段,恰恰是国家买单的举国体制给了李娜有力的保障,让她能够没有生计之忧地专心学习网球的基本功,并达到较高水准。但是,随着李娜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举国体制的僵化与刻板便成了她更进一步的绊脚石。在那时候,李娜选择“单飞”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如果没有举国体制在起初阶段给予李娜的有力保障,李娜何以达到高水平?没有达到高水平,她又有什么底气去单飞自寻赞助商?我们在批判举国体制在后来阶段的僵化与刻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在初始阶段的有力保障。所以说,举国体制自身的巨大优势即便在那些受关注度高、职业化程度高、商业价值高的项目当中,也是能够有所发挥的。


就拿男足这个项目来说,举国体制对建立完整而强大的青年培训系统(以下均简称“青训系统”)就有最好的效果。因为,青训系统包括对有潜质的青少年的挖掘、发现与培养,并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在这一工作上,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大企业)的力量都不及国家力量的N分之一。而在球员到了一定年龄并且具备相当技术的时候,便可以让各个职业俱乐部前来选材,并签订职业合同,走向职业之路。


因此,笔者认为,体总应该考虑走“一局两制”的道路——同一个国家体育总局,对商业价值低的项目维持多一些举国体制的做法,而对商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则适当而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笔者认为,英国模式值得借鉴和参考。英国在那些小众的奥运项目上,也采取了一定的举国体制的模式。但是,英国的举国体制属于集约型的。英国体育相关部门会在每个奥运周期启动以后,会给所有奥运小众项目的运动队发放大致相同的启动资金,并对他们提出单项世界大赛的成绩要求。只有在各自单项的世界大赛中达到成绩要求的运动队,才能继续得到官方的补助。而未能达到成绩要求的运动队,会被减少甚至停发补助而走向自生自灭。这种方式,既给运动员们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又较大程度地避免了浪费。而在本就有成熟市场的赛事当中,比如英超、斯诺克等等,英国官方会选择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做最少的干预。笔者认为,这值得中国体总借鉴和参考。


六、政商良性合作,引领和创造主流


开创职业联赛是发展职业体育的重中之重。目前,就国内而言,男足的中超联赛和男篮的CBA联赛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这两者均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也对GDP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而同样作为男子三大球之一的男排联赛就显得相对薄弱。这主要是由“一切为了奥运成绩”的指导思想的日积月累的作用所产生的。不同于男足和男篮,男排长期没有脱离举国体制而走向职业化,又因为女排比男排获得奥运会佳绩要容易得多,所以体总、排管中心便大力投入女排,而基本忽视男排,使男排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其实,许多中国观众也许不敢想象,就世界范围而言,男排无论是从影响力、职业化程度还是商业价值而言,都比女排要高得多。因此,体总、排管中心是时候打破“唯奥运成绩论”,去投入男排项目,培养出高水平球员,发展出高水平联赛,进而为GDP做出贡献。笔者真的希望,在未来中国的某一天,球迷朋友们每个周末都为到底去看中超、CBA还是排超联赛而苦恼。


除了要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主流项目以外,体总也应该主动出击,去引领和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世界主流项目。而这方面的突破口当然就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两大王牌球类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体总不能再让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仅仅在大赛上亮相取得佳绩就了事,更要发展这两个项目的职业联赛,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职业联赛达到世界超一流水平。然后,中国的企业利用雄厚的资金让这两个项目的中国联赛在世界各国的体育频道中获得播放权,而产生影响力。当国外观众看到这两个项目的中国联赛的男子选手们的风采以后,甚至可以收割一大波国外迷妹的青睐,进而有效地提升中国的男性魅力。这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处于并将在可见的未来长期处于父系文明之下,所以只有男人强的民族才会强。这与“性别歧视”没有任何关系,也与“男女平等”没有任何冲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没有良性的政商合作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七、体总未来职能的转变


对于体总而言,快速转变职能,以适应改革的需要,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体总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奥运成绩,更要认识到竞技体育所承担的经济增长和舆论宣传的两大任务。


因为竞技体育承担着经济增长的任务,所以体总在那些商业价值大的项目上与各企业开展良性的政商合作,便非常有必要。而体总在青训环节,也要注意体育与教育的结合,避免运动员在运动之外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如此,即便运动员未能成为职业选手,也不至于因文化水平偏低而无法在社会立足。


因为竞技体育承担着舆论宣传的任务,所以体总不能为了提高竞技成绩而盲目地引进归化运动员。尤其在男子项目上,归化更加不能盲目而随意。如前文所述,只有男人强的民族才会强。因此一味地在男子项目上任意且大规模地归化外来运动员,即便取得了好成绩,也会被外人嘲笑“中国男人基因劣质,只有靠外国男人来改善”。这对中国在国际舆论宣传战线的斗争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体总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运动员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让田亮、宁泽涛、朱婷等因参加商业活动、私接广告代言而与所在运动集体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事件再也不要发生。


在竞技体育之外,体总一定要花大力气对群众体育和校园体育进行大力度的投入。因此,体总也同时担负着提高普通民众的健康水平的任务。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单靠体总,需要体总、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才能完成。


不可否认,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旦启动,那么中国军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甚至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绩都势必受到冲击和影响。但是,这都是改革必然要出现的阵痛。以目前中国民众的见识水平和宽广心胸来看,他们一定会充分理解改革的阵痛,而对改革大力支持。若干年后,经历了改革阵痛之后的中国体育,必将涅槃重生,以无限的活力和全新的面貌横空出世,让中国从此转变成“竞技体育强国”和“民众健康强国”,让中国竞技体育为中国的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也让中国竞技体育为中国在国际舆论战线的斗争输送源源不断的炮弹,更让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后援保障。


最后,笔者衷心地希望体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即便遇到阻力也要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最终能够在体育与教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小众项目与商业价值高的项目、运动员个人利益与所在集体利益、举国体制与市场化体制等诸多矛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中国体育拥有灿烂的明天。但愿笔者的愿望能够得到实现。



想进群讨论,请加微信:dyns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