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位博士建议: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术会议提升自己?

社科派 2022-04-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Author 大卫

导言学术会议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讨论学术的珍贵机会,怎么能最大限度地学术会议获益?我们邀请全国多所院校的博士就这个问题阐述看法,这篇推文是我们进行的总结,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策划:大卫、艾伦

致谢(以姓名首字母拼音为序): 芸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任教)、刘海燕(湖南大学)、陆睿(浙江大学博士,梧州学院任教)、苏锑平(中国人民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苏筱(北京大学)、王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任教)、王雅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羽青(南京师范大学)、吴崇彪(浙江大学)、张红霞(复旦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 任教)、张昕昕(北京外国语大学)、赵雪华(黑龙江大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任教)


(南师大随园掠影  张辉教授拍摄)

学术会议一般会设定某个主题,参会人员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会议参与者往往是对该主题有深入研究或者感兴趣的学者;而且,主办方为成功举办会议或论坛,往往会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做主旨演讲或对会议发言进行点评。可以说,学术会议不仅可以帮助参与者认识相同领域的研究者,更可以从前辈那里得到经验或者启发,拓宽研究思路,加深对研究领域的认识。因此,不管是以学习还是交流为目的,参加学术会议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

就此问题,我们邀请了全国多所院校的博士阐述自己的看法。这篇推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参与者想从学术会议中得到较大收获,需要重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择阶段。

 

在这个阶段,参与者首先需要选择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会议(由于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呈现“跨学科”特征,我们并不排斥参加看起来与研究关联不大的会议,但需要从时间、经济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

选择依据:

1)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

 

虽然了解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和路径甚至内容,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产生启发,但在时间、经历和经济都受限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尽量参加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会议。如果上述条件都不受限制,我们也赞成跨学科学习。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相关性才能对参与者的研究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

 

2)自己是否对该话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或者观点。

 

由于参与者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或者说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参加会议时才可能有“话”可说。参加学术会议,“听”并非被动地“听”,而是要积极参与其中。当参与者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积累时,就可以在聆听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思考,吸收发言者的信息。此外,参加学术会议还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积累和兴趣有助于自己就某个话题的阐释。

 

3)是否有重量级学者参加。

 

有无重量级学者的参与非常重要。重量级学者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研究前景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看法。他们不经意的一个观点或者一句话,有可能就会给其参与者重要的启发。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道理。而“醍醐灌顶”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往往是因为受到这些学者高屋建瓴式的点拨或启发。因此,这些重量级学者在大会上的主题/主旨发言往往是学术会议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会议中与这些大咖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更是难得的学术经历。 


除重量级学者外,年轻有活力的老师也非常值得期待。很多参会的年轻老师会带着自己的“青年项目”成果来,也有很多年轻学者海外学习经历丰富,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国际化,值得关注。

如何选择:

学术会议在举办前都会发出会议通知。因此,参与者可以通过会议的级别、层次或者参与的其他信息了解会议情况,特别是举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学术实力和口碑。比如,如果是“全国XXXX学术会议或论坛”或者“XX省XXXX学术会议”,一般是全国或者全省的学者参与,通常会有全国知名或者省内知名的学者参加。此外,有些学术会议事先会给出部分参会人员信息或者参与主办会议的重要期刊的信息,参与者也可以通过这类信息进行选择。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


参与者如果想要收益最大化,必须就会议议题进行积极的准备。

 

通常来说,会议主办方会要求参会者提交准备发表的论文题目或摘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发言或聆听。

为何发言?

我们建议:参与者尽量宣读论文。这个建议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1)  会议小组发言一般都有专家级学者担任主持人,他们需要点评发言内容。会议主办方会选择具有学术成就和地位的学者担任主持人,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会是完善论文的重要方向。

 

2)  有些学术会议还在小组发言后设有提问环节,其他参与者提出的问题或者会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在相互解释或者沟通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对参与者产生启发,或是使其发现自己研究中的不足,从而有利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3)  参与者如果觉得自己的论文比较糟糕,拿不出手。我们建议要抛弃这样的心态。除已经发表过的论文,理论上说所有的论文都是半成品,不和别人交流,参与者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完善自己的研究。

 

4)  从最基本的层次考虑,发言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和其他人不断地沟通交流,参与者可以借会议“练胆”,让自己习惯于参与交流。 

如何聆听?

如果参与者实在不愿意发言,也应该为会议做好准备,就研究议题提前查阅资料、研读文本,并提前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发言。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在一般研究者的小组发言中,认真聆听也往往会受益良多。在准备工作中,主要针对发言中将涉及的文本、理论、研究视角等这些方面,先是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然后准备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不同的观点。


听要有备而来,带着问题听。如果你是硕士那么更要带着问题来,充分利用学会机会与心仪的导师交流。

 

谨记:只有积极地参与(哪怕是聆听),才能做到收益最大化。有了充分的准备,参会者在会议中不仅能学习他人的观点、经验和优势,也能在交流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理论框架等,从而在学术能力上得到提升。

 

第三阶段:参会阶段。

 

我们针对出席会议有以下建议:


1. 记得提问。聆听发言(特别是专家发言)时,除了做笔记或者拍照片外,一定记得带上问题。如果专家的发言未触及到你的疑惑或者让你心生疑惑,记得向专家和发言者提问。或者,你可以就将自己的疑惑与参会专家的研究领域结合起来,等待机会提问。

 

2. 尽量发言。具体理由已在上文中列出。不要怕自己的发言会被他人质疑或提问,多交流才能有更多收获。

 

3. 巧用时间。合理计划时间,提高参会效率。提前研究会议手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发言,尤其是小组发言。小组发言活动往往会多组同时进行,因而一定要提前标注自己想听的发言,记录好场地和时间,积极发言、聆听和提问交流,做到参会不留遗憾。

                                                             

4.  建立联系。如果有可能,与其他参会者互留联系方式,或者通过会议主办方提供的联系资料进行联系,以进行后续请教或沟通。


精彩推文回顾

博士招考 | 博士备考锦囊:你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科研资讯 |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立项公式名单

投稿必看!这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投稿方式! 


如果你觉得好,请为我们点赞支持!


 

欢迎关注社科派

社科学者的温馨家园

最实用的科研工具

最前沿的科研资讯

最温暖的人文关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