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亚生:创业教育之基础是通识教育,其使命是塑造完整的人 | Power2learn

黄亚生 Power2Learn 2022-11-14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在哈佛大学2017年4月29日在教育年会上的主旨发言改编,由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在表述和数据引用方面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欢迎读者指正。


文 | 黄亚生


我一直比较关注创新模式,曾和几位学者合作,写过《MIT的创新课》《创新的创新》两本书。最近几年,我注意到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国开始搞创业教育,跟MIT、斯坦福学,不少高校的商学院开设了很多的创业方面的课程。


但是中国的高校与MIT、斯坦福和这些学校之间的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MIT和斯坦福的教育是一种通识、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模式,这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去学会质疑,去锻炼自主思维的习惯。MIT和斯坦福是在这个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学校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针对有兴趣创业学生的课,比如有关创业法律方面的课,人事管理和团队管理方面的课。也就是说,创业教育的前提是通识教育。



第一创业教育的前提是通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取代了通识教育,但如果一个教育制度本身就是封闭的,它不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鼓励学生质疑和对权威挑战,在这么一个大的框架下,这些创业课能有多大的贡献,我觉得是它们的贡献有限的。


如果只看到了局部而忽略了全局,可能会认为MIT这些课国内大学也都有了,斯坦福那些课我们这都有。可能确实如此,但是创业教育在一个通识教育模式下是一门技术课程,但它本身不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创业者的供给量。我认为增加整个社会创业者的供给量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创业教育。我们中国第一需要的是通识教育,第二才是创业教育。

    

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能带给创业者的关键能力,包括系统性思维、团队领导力与决策能力。


培养系统性思维是创业教育的关键


国内做的创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有创业金融、团队建设、法律等等。实际上创业教育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这种特别具体的技能方面的知识,而在于培养一种全面的人才,这种人才不是受学科和局部经验限制,而是拥有一个所谓的整体思维或者说是系统思维。


其实,创业教育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毕业以后这个人的工作就是CEO。但是我们中国的现在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适合一个公司部门工作人员。对于一个受雇佣者,社会是需要你更专业化的,你要掌握一个方面技能,你要专能而不需要全能。你得工作10年15年20年才积累下各个部门的经验、各个部门和领域的知识。但是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一个学生毕业后第一天就是CEO,他必须是一个全才,既有这方面的知识,也有那方面的知识,因此必须具备系统性的思维,也许并非在某个领域研究得很深,而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知识积累。懂金融,懂市场营销类,懂一定的技术,甚至是宏观政策方面的,他也得了解和能够融会贯通。这对一个CEO来讲是一个必要具备的素质。


创业者必须学会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


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团队管理能力。这就回到我们刚刚说的,如果是一个普通职员的话,他是被管的。我们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整体上对专业化的要求非常高,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不需要你掌握任何的管理知识,因为毕业以后,你最重要的任务是接受管理,而不是提供管理,你是管理的需求者,而不是提供者。而创业的话,第一天你就需要进行管理,你就是CEO。我们现存教育制度与创业是不匹配的,因为过度专业性的人才通常是被管理的,而不是去管理别人。


创业者必须具备决策能力


第三个方面与第二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不是百分之百重叠。创业教育要培养出决策者,他要做决定,而且创业的时候人会往不同的方向尝试,有尝试就难免犯错,当你错了的时候,不会有一个老师站在你旁边给你纠错。 从现有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人,也许只有在毕业以后,从做科研到做部门经理,才逐渐学到这种能力。但创业教育不一样,第一天就要求你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但在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叫决策能力。这种能力是否可以被在教室里面传授是可以讨论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做大量的课堂以外的活动和项目。我认为这些活动和项目是培养学生决策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由此可见,在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中,最关键的是通识教育带来的领导力,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对各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与灵活应用能力,而这些与专业化教育对人进行的工具化塑造是不兼容的。



第二创业教育与现有专业教育不兼容


当前,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专业教育制度进行彻底的反思,创业教育不应该是加强现有教育体系的专业性,可以说,真格的创业教育和现有教育制度之间是完全不同,不能相融的。


具体而言:


专业教育不鼓励系统性人才,而只培养专业人才


中国教育非常强调专业培养。18岁考大学选择专业以及之后换专业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学生按本专业学习,基本上选的那些课全是跟你专业有关系的,这与要求创业者应具备庞杂的知识面恰恰是不兼容的。


不少年轻人认为高考后就选专业没有什么不好的,他们接受这种状况,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完全接受别人(比如父母)给他们做的选择。这在我看来恰恰是最可怕的。如果你做了一个决策,然后根本不去改变这个决策,那你是个创业人才吗?如果你在心态上从来就接受别人给你做的安排,那你还是个创业人才吗?


专业教育缺乏“团队管理”训练


在大学,你可能有学习伙伴,有在一起玩的伙伴,但这都不是真正的“管理团队”的概念。这些团体里并没有分工,那种团队不符合我们管理的世界所理解的团队概念。在管理中,特别是当今世界是平的这种管理环境里面,我作为一个管理者可能不具备发号施令的能力,我必须要去说服你、这就涉及锻炼人的口才和说服能力等等。在一般的大学里,我们是没有很多这种学习思辨和辩论的机会的。当我在MIT看到学生自发建立“共和党俱乐部”和“民主党俱乐部”我认为这些活动就在无形的为社会培养创业人才。


专业教育缺乏决策能力的培养


在一个只注意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里面,学生所经历过的决策无非就是选这门课不选那门课,他的决策空间很有限,但这类的决策对于培养创业人才来讲的话实际上是没什么意义的。


对于创业来讲,最关键的应该是,在一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没有完备的信息的情况下做决策,这是最难的。在大学里,你选这门课还是那门口课程介绍上都写的清清楚楚,你在信息充分提供的条件下做决策,这种类型决策对于创业者来讲实际上不是特别有意义。


更进一步讲,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最缺乏的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些来自中国的研究助手,一碰到什么问题,他不自己去找答案,就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我说,如果我都知道这些答案了我干嘛要找你。正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东西,所以希望你给我提。现有的教育体制就是完全不培养人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问问题,自己去找到答案的能力。



第三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我说的这些,最终的意思是,创新培养和创业型教育绝对不是仅仅增加一些创业金融知识(技术型知识),不是这种技术上的改变。而是对人的塑造。认知的塑造(mindset),然后整个人才的全面性和专业性的一种改变。


对人的塑造,重在认知(mindset)而不是知识


我现在看到的是,中国的创业教育就是开创业课等等,这些是非常局部的。有一种说法, 说过去商学院教育,教的大多数是大公司管理,现在所谓说的创业教育就是说是教小型公司的管理。 我认为这是对创业教育的一个根本的误解。我觉得这完全没有说到创业的精髓。创业教育不是一个公司大小的问题,而是一个对人的认知教育的问题和培养全面人才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问题。


这个就是我对专业教育的最大的批判,但过去都是局部地讲,我觉得现在是把这个跟教育,就跟创业教育,这个题目要连在一起讲。


创业教育的使命,是要让人认知自我


创业确实不能像教数学那样传授,今天教你一加一明天教你二加二,创业教育绝对不是这样。创业教育要使学生习惯世界上有很多偶然的、突发的和不可预见的因素,但是课堂教学恰恰要去去除这种偶然因素。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就是要尽量打破学科的界限,要鼓励学生多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和活动。最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他们自己,他们认知了自己,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多少大学能够培养出的学生在四年后毕业说“我认识了我自己”。他可以把化学学得好,懂很多化学知识很多生物学知识,但他自己是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不理解自己。


在MIT创业教育是在通识教育大的框架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我经常和别人讲这个道理,一个成功的创业型的教育体制不见得非得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不见得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如果有一半的人因为经历过创业的课程,觉得自己绝对不是创业的人才,那你也取得成功了。这给社会和投资者都避免了一些损失。比如作为投资者,你有时候会看不清楚,你可能去投一家企业而那家企业的CEO本来不适宜做CEO,但是我投资给你,不成功,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一种浪费,因为最后你做不出产品。


我们设计创业课的目的不应该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选创业课对自己增加了认知。如果你认知你自己认为你不是一个创业者,这也是创业教育的成功。


本文转自公众号:亚生看G2


扫码关注Power2learn


相关文章


从三线高中生到哥大博士生—快速构建知识体系之路


了不起的阅读课


从F > E > D > C > B > A


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夏校?来自美国硅谷家长的亲身体验和干货建议


2018暑假最值得去的美国夏校之湾区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