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化债之辨

李豫泽/尹睿哲 睿哲固收研究 2023-02-21

摘要
地方债务担忧再起。2023年伊始,遵义道桥建设公告债务重组,再度将地方债务问题推到聚光灯下。同时,微观层面的风险不期而至。尽管这两年城投整合、转型加速,且宣称退平台的公司数量不少,但短期内要打破依附地方政府的路径依赖,谈何容易。所以无论是非标、商票,还是债券风险,都昭示着地方债务存量难化,易引发增量风险的固疾。当务之急仍在于存量端的妥善解决,过往地方化债的“药方”于这一轮有何启示?
旧配方,能治新症吗?尽管每一轮化债都有着不同的宏观背景、财政环境和债务状况,但都有着较为相似的规律,而这些共性不见得适用于解决眼下的问题。
  • 第一,框定化债范围时,地方政府手中有“余粮”。化债之前,存量债务甄别不可或缺,原因有二:一是厘清地方政府承担边界;二是整顿违规融资,遏制债务风险滋生。捆绑融资难免冲击,好在土地财政周期有支撑,这在过去两轮债务置换时都能观察到。然而,2021年下半年开始,土地财政周期与债务整治有趋同的迹象,再次大范围债务甄别已经缺失条件。

  • 第二,化债工具从疏通到制约。过去两年,再融资地方债占地方债比重攀升至35%以上,也意味着地方债自平衡不易并非个例。换而言之,地方债滚动需求本就不低的背景下,限额内划分给隐性债务置换的额度将受限。此外,房企风险过快暴露,已经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赎回二级资本债银行数量骤增正是说明。要再次依靠商业银行实现债务置换,难度不言而喻。
  • 第三,隐债化解“半途”,需遏制新增苗头。以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的城投平台作为观察样本,不难发现样本负债增速于2022年达到新低,而13%左右的绝对水平仍高于同年名义GDP增速,控地方债务杠杆尚在进行时。这也是为何去年财政部分别于5月和7月通报隐性债务问责案例。存量任务尚未达成,有必要遏制潜在增量风险,由此衍生出两个结果,一是控制举债节奏,二是综合财力偏弱的地区,其公开市场债务占有息债务比例将明显偏低。

立足当前,有关化债的基本判断。债务置换的提法备受关注,是城投风险担忧日益加剧的环境中,投资者与发行人共同的期待。可是,现实恐怕会比想象“骨感”。立足当前,我们对当前化债有以下四点基本判断。首先,债务置换并不是“重新”展开,而是原有计划的延续。其次,公开债务发行难见全面松绑,但可能会存在结构性调整。再者,再融资地方债将继续参与隐性债务置换,跨区域调配额度将成常态。最后,盘活存量资产,成为各地化债资金来源的首选。总体而言,隐债化解下半程将伴随诸多不确定性,是过往化债“配方”难以适应新环境所致。于城投而言,所面临的考验是短期债务到期与中期化债是否有效的赛跑。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出现遗漏,监管超预期

正文

【地方债务担忧再起

2023年伊始,遵义道桥建设公告债务重组,是预期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再度将地方债务问题推到聚光灯下。与过往监管主动发力,划清政企举债边界不同的是,这次的两个关注点在于地方债务如何化解,城投风险是否可控。会有如此考虑,是地方政府收入渐露短板使然。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企接连陷入展期困局,急剧削弱拿地力度,抑制土地出让增速;叠加大规模留抵退税影响,地方政府最主要的两个收入来源不同程度直面压力。

同时,微观层面的风险不期而至,这是财政问题的映射面,也是担忧发酵的体现。一方面,2018年资管新规之后,城投非标产品违约迎来高峰期,近两年虽有缓解,可新增城投主体商票逾期“接棒”,于去年创单月新高,涉及的主体不乏地级市发债平台。

另一方面,对债券投资者而言,煤炭债和地产债颠覆认知后,不免会担心城投债会否是下一个重塑信仰的品种。事实上,过去两年理财大举扩张,让城投债再次成为被重仓的资产。根据非货币基金重仓信用债比例来看,自2022年二季度开始,城投债比例维持在3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金融产品全面净值化考核的背景下,基金作为负债端不稳定的机构类型,风险规避有抢跑属性。因此在难以预判转折时点的前提下,财政表现不佳、微观舆情不断且有非标瑕疵的区域,自然成为机构抛售的众矢之的。自去年11月以来,大幅折价抛盘内,城投债已然占据半数以上。若抛压不止,会导致部分城投新债发行受阻,甚者会演绎出恶性循环。

尽管这两年城投整合、转型加速,且宣称退平台的公司数量不少,但短期内要打破依附地方政府的路径依赖,谈何容易。所以无论是非标、商票,还是债券风险,都昭示着地方债务存量难化,易引发增量风险的固疾。当务之急仍在于存量端的妥善解决,过往地方化债的“药方”于这一轮有何启示?

【旧配方,能治新症吗?

按照化债工具和形式划分,2014年至今,我国历经三轮债务置换

第一次债务置换在2015年至2018年,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置换非政府形式债务;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期间“置换债券累计发行12.2万亿,基本完成既定的存量政府债务置换目标”。

第二次债务置换于2018年逐步开展,计划通过10年时间化解隐性债务。从部分市县公告的化解方案来看,既有纳入财政预算偿还范畴,也有采用银行“平滑贷款”,拉长债务期限,并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目的。

第三次债务置换可以视为第二轮的补充,亦以隐性债务为基础。根据2019年12月相关报道,“监管部门推出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方案,由地方政府向监管部门上报方案,批准后即可纳入试点,纳入试点后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部分隐性债务”。[1]而官方说明始于2021年7月,明确“2020年已下达用于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的6128亿元再融资债券额度已发行6095亿元”。

尽管每一轮化债都有着不同的宏观背景、财政环境和债务状况,但都有着较为相似的规律,而这些共性并不见得适用于解决眼下的问题。

第一,框定化债范围时,地方政府手中有“余粮”。化债之前,存量债务甄别不可或缺,原因有二:

一是厘清地方政府承担边界。2013年8月审计署开展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同年12月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2018年各省市摸底隐性债务,并上报审计。

二是整顿违规融资,遏制债务风险滋生。2014年10月下发的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指出,“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第二轮债务化解之前,2017年50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和87号文(《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陆续下发,从操作层面进一步肃清地方政府违规融资,涉及范围之广,查处力度之强,仅次于43号文。

捆绑融资难免冲击,好在土地财政周期有支撑。两轮债务甄别之前,都曾出现过土地出让收入高增长。一方面,2012年地产调控颇有“形紧实松”的意味,信贷政策松绑与房贷利率下调,刺激地产动作可见一斑。2013年,除少数(如辽宁和内蒙)省份之外,绝大部分省份土地出让增速反弹。另一方面,棚改货币化浪潮中,2016年至2018年土地出让收入再度迎来新的增长点。然而,2021年下半年开始,土地财政周期与债务整治有趋同的迹象,再次大范围债务甄别已经缺失条件。

第二,化债工具从疏通到制约。2015年地方债拉开发行大幕,不但起到置换作用,给存量债务腾挪空间,还有“开正门”的意图,弥补地方政府外源融资渠道缺失,更有再融资地方债参与建制县隐性债务置换。短短数年时间,地方债存量规模扩张至35万亿,问题也随之浮现,特别是自求平衡专项债。根据2017年下发的89号文,“因项目取得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暂时难以实现,不能偿还到期债券本金时,可在专项债务限额内发行相关专项债券周转偿还,项目收入实现后予以归还”。再融资地方债应运而生,协助专项债滚动。过去两年,再融资地方债占地方债比重攀升至35%以上,也意味着地方债自平衡不易并非个例。换而言之,地方债滚动需求本就不低的背景下,限额内划分给隐性债务置换的额度将受限。

第二轮隐性债务化解时,银行作为主要参与人,投放平滑贷款品缓释债务压力。并且,2018年棚改逐步退潮后,城投化债需求有效承接开发商贷款,成为商业银行优质资产来源。不过,近年来房企风险过快暴露,已经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赎回二级资本债银行数量骤增正是说明。要再次依靠商业银行实现债务置换,难度不言而喻。

第三,隐债化解“半途”,需遏制新增苗头。隐债化解虽有十年计划,但不少省份已抢先“清零”,诸如广东和北京。若隐债加速化解,无疑会给新一轮债务置换提供空间。目前隐债化解到达哪一阶段?以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的城投平台作为观察样本(其负债纳入隐债范畴概率较大),不难发现样本负债增速于2022年达到新低,而13%左右的绝对水平仍高于同年名义GDP增速,控地方债务杠杆尚在进行时。这也是为何去年财政部分别于5月和7月通报隐性债务问责案例,本质也是传递出隐债严控的底线思维。

存量任务尚未达成,有必要遏制潜在增量风险,由此衍生出两个结果。一方面,控制举债节奏,尤其是隐债化解尚未结束的平台,公开市场融资或被动放缓。事实上,2021年以来,公募地级市和区县类平台债平均反馈时间拉长原因就在于此。另一方面,综合财力偏弱的地区,超额财政收入匮乏,往往也代表着隐债化解偏慢,其公开市场债务占有息债务比例将明显偏低,这是发行节奏的一体两面,也有控制债务风险扩散的含义。

【立足当前,有关化债的基本判断

债务置换的想象空间,又一次被打开。今年1月7日,郭树清主席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接受中央媒体采访,谈及“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时指出,“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债务置换的提法得到关注,是城投风险担忧日益加剧的环境中,投资者与发行人共同的期待。可是,现实恐怕会比想象“骨感”。立足当前,我们对当前化债有以下四点基本判断。

首先,债务置换并不是“重新”展开,而是原有计划的延续。如上述,债务甄别前提、化债工具效力及隐性债务化解尚未完成,都对新一轮债务置换有着不同维度的约束。并且,从测算角度来看,隐性债务增速仍高于经济增速,地方债务杠杆或许还未控制到合意水平。而对于发达地区,今年将继续推进隐债清零,一是从总量水平上,降低隐债体量,二是作为示范区,敦促其他区域化债。

其次,公开债务发行难见全面松绑,但可能会存在结构性调整。一方面,综合财力相对稳健与隐债化解往往有正相关性,对应区域平台公开市场融资有望局部修复,以求保障基建投融资顺畅的前提。另一方面,存量债务风险尚未根治的弱财政省份,公开市场举债仍有不小阻碍,防止债务风险扩散。

再者,再融资地方债将继续参与隐性债务置换,跨区域调配额度将成常态,这是发达地区隐债清零的又一内含。

最后,盘活存量资产,成为各地化债资金来源的首选。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118个地市及87个区县官网公布的化债路径和资金来源分布来看,盘活存量资产成为各地高频提及的方案。外源化债空间相对狭窄时,各地势必要充分挖掘和提升内源资金流。

总体而言,隐债化解下半程将伴随诸多不确定性,是因为过往化债“配方”难以适应新环境所致。于城投而言,所面临的考验是短期债务到期与中期化债是否有效的赛跑。

[1]参考来源:21财经,《一些县市入选试点,可发债置换部分隐性债务》,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12/24/c2924830.html


本报告分析师

尹睿哲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18110001
李豫泽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18080001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股份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招商证券网站(http://www.cmschina.com/yf.html)所载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招商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招商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