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货币金融学》: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培养人文社会素养

一、课程特点


《货币金融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讲授与中国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因此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本课程的教学以经典著作《资本论》为基础,秉承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货币、利率等金融学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讲授。通过讲解在金融经济发展中常用的专业术语、产生原理等理论及金融问题、金融案例等实务,实现利用理论分析实务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统一,顺时顺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金融规则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开拓国际视野起到引领作用。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


(一)紧紧跟随课程变化


这门课程从 1998 年讲授至今,经过20几年的发展,教学内容在变化——伴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国家实力逐渐增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不断发展的中国金融业及其内容发生着变化;课程的授课对象在变化——虽然同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学生已经从 70 后一代更迭为 00 后一代,成长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对知识的渴求度也在变化;课程的教学手段在变化——经历了单纯的黑板板书,PPT与板书结合,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PPT、板书等多手段结合。这样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给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引领教师对 00 后的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形成课程的教学团队


《货币金融学》课程多年的教学和发展中,形成了以主讲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团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课程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同时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加强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团队教师在课程教研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



三、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货币金融学》通过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盐溶于水”的自然过程,是专业课和思政元素的并行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其有机融合。


(一)课前预习中专业思维的构建


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课前预习都是主要在线上进行,通过向学生发布学习内容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专业思维,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在进行信用章节的讲解中,发布概念预习、课件讲义、问题释疑和教学案例等内容,培养学生从金融学角度去理解信用,在对信用的发展和操作的学习中加深理解。通过给学生发布与章节有关的新闻短视频,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树立诚信理念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生活中的非信用行为的发生和风险的规避。



(二)线下教学中思政教学的融入


线下教学是线上学习的延伸和对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检验。课前自主学习的“学”,课中教学活动的“用”在融入思政元素后能够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进行课堂翻转的过程中,通过讨论方式解答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夯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在讲授货币市场金融创新产品时,让学生理性看待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推进金融创新,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树立专业理性思维和国际视野。



(三)课后延伸教学中的思政理念


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翻转等方式学习完课程的章节知识点后,教师会布置一到两个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亲自操作,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更好的实现课程的高阶性目标,让学生在案例分析或报告撰写过程中对实际情况了解更充分,认识更全面。讲授回购协议市场章节时,结合中国人民银行疫情期间的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切身去体会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努力和作为,培养家国情怀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学生完成的讨论题内容


《货币金融学》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案例和讨论等教学活动,在学习、研究、运用的环节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秉承和实践着立德树人目标。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