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如何跟外国记者打交道(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如何跟外国记者打交道(上)

正文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周总理是见外国记者最多的中国领导人。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他亲自主持研究了对外国记者的工作,并做了以下五项规定:

1

来者不拒,区别对待;

2

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被动;

3

回答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凡是已决定的、已公布的、经过授权的事,都可以讲,但要言简意赅;一时回答不了的,记下来,研究后再回答;

4

对于挑衅,要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

5

接待中要有问有答,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交朋友。

这是半个世纪前制定的方针,虽然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今非昔比,但其所包含的精神仍对我们与外国记者交流有指导意义。

如何与外国媒体进行有效交流?我的体会是,一是要研究交流对象,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二是要以“诚”为本,广交、深交朋友。

外国记者写文章,往往先讲个具体故事,再引出看法和观点。因此,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通过人性化、以小见大的方式,寓观点和政治于事实中,使他们感到接受的是事实而不是观点。

赵启正在担任中央外宣办主任时,曾在“中国-巴黎文化周”期间作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的主题报告,反响非常好。当他介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情况时,通过介绍《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用一个农村妇女运用法律手段不屈不挠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法制的逐步健全,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很多听众反映,这部电影从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老百姓生活变化入手介绍中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国社会的进步。

有的记者称,赵主任用一张中国19世纪小脚女人的照片与女足运动员(孙雯)在世界女子足球赛中临门一脚的照片进行对照时,他深深感到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和提高。

西方人交朋友的方式大多是人对人,不是机构对机构,所以在与西方媒体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中,个人友谊很重要。有时我对记者提点儿建议或意见时,对方常常会问“这是使馆意见还是个人意见”,如说是个人意见,就很容易被接受。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与记者交谈,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让对方信服。真诚本身就有感人的魅力。西方人逆反心理很强,普遍同情弱者,又有较强的优越感。我在法国当大使时,有朋友建议我介绍中国时可以先从存在的问题谈起,这样效果更好。

其实,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对外宣传坚持“以正面为主”,不是说不能谈问题,相反,如若把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恰如其分地告诉别人,才能让人感到这是可信的。当然,对外谈问题不能为暴露而暴露,搞纯客观主义,更不能自我贬损,而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并介绍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别人从整体上感到这是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我在法国经常通过“滚雪球”的办法结交新闻界的朋友。没有广交朋友作为基础,要做到深交朋友是很难的。通过已深交的著名记者的引见,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

在我离任前几个月,我的一个老朋友——法国著名的时事评论员突遇车祸,伤势很重。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立即打电话慰问其夫人,后来又派人到医院探望,他非常感动(他同时也收到了希拉克总统的慰问信)。后来我再去看他时,他向我提了很多关于改进我国外宣工作的好建议。在使馆举行的离任招待会上,他拄着拐杖来为我送行,使我非常感动。

交朋友是个过程,功在平时,不能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朋友只有交得深,关键时候才能叫得应。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接受媒体采访,最主要的是你讲的话人家能听懂。

2011年10月,吴建民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7届媒体南北国际论坛。在会议间歇接受瑞士电台关于中国民主和人权情况的采访。

让外国媒体听得懂,不仅是翻译成外文他明白,而且要懂得人家的思路,懂得人家的文化,懂得怎么讲人家容易接受,这就要动脑子了。中外文化不同不是劣势,而是优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如何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外国记者有时提问很刁钻,运用一些幽默、委婉、形象的语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会不会“说话”,也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

一、幽默含蓄,意在言外

答问有时要针锋相对,有时又需旁敲侧击,不直接表态,用幽默含蓄的语言作答,使人感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在1992年7月上任不久,便抛出与中方对抗的所谓“香港政制改革方案”,试图改变香港的一些选举制度。同年底,在外交部新闻司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有位记者问时任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您对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怎么看?”钱巧妙地回答:“香港不是他的选区,他没有必要在香港搞竞选工作。”话虽短,意味深长。

二、横向比较,道理其中

我在法国任大使期间,回答法国记者所谓“西藏被占领”、“为什么不能独立”等问题时,经常列举法国科西嘉岛的问题(1768年并入法国,当时有一股闹独立的势力)。西藏13世纪就并入中国版图,科西嘉岛是什么时期在法国属下的,能说法国占领科西嘉岛吗?

用对方比较熟悉的事情,用他国家的例子做类比,会很有说服力。

再如,我们反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你可以跟美国人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有中美联合公报,美国也是承认的,这么讲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外交部有位大使曾经这样告诉美国人:南北战争期间,北方政府也是反对外国向南方出售武器的,因为南方也是美国的一部分。美国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这也是从对方的文化出发来说服对方。

三、求同存异,晓之以理

2001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欧洲时,有记者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提出质疑。按官方表态口径,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目前的人权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反对其他任何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朱总理回答:“中国有12.5亿人口,国家这么大,天天都有侵犯人权的事情发生。但中国政府对这种事情坚决反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随后也把官方正式口径说了。西方记者为他鼓掌,并全文报道。

四、形象生动,清晰易懂

1965年9月,陈毅元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当一个外国记者问他对美国在越南战场的前景的看法时,他用10个指头按10个跳蚤,一个也按不住的动作,来形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兵力分散,必定失败。这个例子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以问代答,间接提示

一个美国记者问扮演毛泽东的演员古月:“扮演毛泽东有什么感受?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错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古月灵机一动反问:“你们觉得维纳斯美吗?”记者答:“美,很美。”古月追问:“维纳斯胳膊断了还算得上美吗?”记者说:“虽然断了胳膊,但是并不影响维纳斯的整体美。”古月立即说:“你已经回答了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记者叹服地走开了。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2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3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如何跟外国记者打交道(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