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启正:振兴京剧从正名开始

赵启正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赵启正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会主任及大会发言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音频



正文

 // 

此文为2007年10月25日,赵启正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赵启正:大家好!

今天和各位相比,我显得最没有理由在这里发言,因为我对京戏没有研究,甚至于看过的京戏也很少。给自己找了一个勉强的理由,就是我能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来表示祝贺——我们人民大学又多了一个研究的领域,同时这个中心能给我们的同学带来很多国学的新熏陶。

谈到京戏,就谈到中国文化。文化是什么?

有人研究了,有200多个定义。我想,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精神,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民族精神。它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和语言相关的思维方式。这些抽象的内涵是是通过文化的载体,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科学成果和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

在中国最为人所知的,在世界最与众(其他国家)不同的几种艺术之一就便是京剧了。有人问,京剧只有200年的历史,它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吗?

京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中国的民间艺术和历史故事的延续、发展、综合而成。虽然它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是如果说1000年前的故事,有《赤桑镇》,说2000年前的故事,有《空城计》,说现代的故事,有《沙家浜》。

再加上它与西洋歌剧、芭蕾舞和日本歌舞伎的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所以,说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光彩符号,绝不是溢美之辞。

这里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4年前,我率代表团访问圣彼得堡,庆祝他们建城800周年。我们带去了一个礼品,是一个两尺多高的、非常精美的包公“绢人”——他的衣服、他的面孔完全是京剧的造型。面如乌金,一身正气。

包拯


圣彼得堡的市长及他们的市领导们在普京总统原来的办公室里接待我,我说了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表达了中国人对刚正不阿、大公无私、勤政廉政的品质的崇敬。

他们说:“好形象!我们要把他放在圣彼得堡政府大楼的大走廊里,让每个俄罗斯官员每天都受到启示。”

俄国电视台和报社记者就在这个包公像旁边采访了我。第二天报纸上的大字是“中国送来了贵重礼品——一个廉洁的官员,这对俄罗斯是最宝贵的礼物”。

仅仅是一个模型,我们的《赤桑镇》还没去呢,如果去了,那轰动该多大!我们切不可妄自菲薄,在世界上,它不能“躺在深闺无人识”,它应该以主打的角色走出去。


中国的崛起,将会走过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讲好中国的故事,会减少我们崛起中的阻力,有利于争取到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我对京剧的发展有两个忧虑:

一是在国内,一些年轻人好像不太喜欢了。

这也不能只怨他们,也许还是我们在普及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不够多,自身的改革下功夫不够。现在是物质文明一日千里的时代、自动化的时代、原子能的时代、大型喷气机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克隆技术也出现了……年轻人个个都武装着MP3、MP4、数字照相机,都是网上能手。这些跑得很快的人们对新科技成果依赖很多。

我们看运动场上,运动员在跑百公尺的时候,衣服都要尽量脱掉,只能穿着裤衩背心。在随着物质文明跑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把我们的文化丢掉,把文化留在原地了?我们的社会进步终归不能像运动场上的跑步;经济、技术推动我们向前跑的时候,千万不能丢掉我们的传统文化。

“文明”和“文化”的定义很复杂,德国哲学家在上个世纪曾经明确地用不同的定义把它们分开:“文明”是和技术、科技成果、以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他们认为,在某些时候,文明和文化会对立。

今后我们可以和国学院、新闻学院、也许还有物理学院共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即在我们物质文明进步的时候,如何保持和发展精神文明。这是我的第一个忧虑。

何以解忧?唯有振兴——我们必须在国内振兴京剧,培植京剧生长的沃土。

第二个忧虑,既然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符号,那么就应当有在世界上传播它的任务。

这里我要再讲一个故事:


多年前在巴黎我们举办中国文化周的时候,我们在那里举办了几场专题报告:“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中国的建筑”“中国的京剧”等等。

我和几位法国朋友讨论 “Peking Opera”是什么?他们说如果不经我解释,他们会理解那是北京表演的 《茶花女》《卡门》或《图兰朵》等西洋歌剧。


其实,中国的京剧和外国没有完全对应的东西,这个剧种太中国特色了,太中国化了。如果去附会,你就把“中国货”变成了“外国货”,把京剧变成“Peking Opera”,这是对京剧的背叛。


日本的“歌舞伎”,日发音是“Ka-bu-ki”,英文是“Kabuki”,它绝不叫“东京歌剧”。所以如果说到“Kabuki”,外国人就知道“哦,是日本文化!”,如果说“Beijing/ Peking Opera”,他们可能会说,“那这是中国人演的外国戏剧吧?” 名不正则言不顺,斯言是哉!


中国人如果坚持把自己的文化“特产”去附会外国的产品,无异于自己降低,甚至毁坏自己的艺术。

我们要想振兴京剧,我们就从京剧正名开始,由它的主人来翻译,它不是“Peking Opera”,让我们珍惜“Jingju”吧!

谢谢各位!


- END -

来源 |  “发言人”公众号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8611178186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礼宾逸事——我当了一回“总统”

我的联合国之路 | 用英语主持的尴尬

赵启正对话吴建民 |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赵启正:振兴京剧从正名开始

赵启正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