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木书榜·教师荐书 | 黑白雅趣:邓俊辉老师的文化探寻

校会学习部 清华大学学生会 2020-08-29





1985年,秋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邓俊辉走在回家的路上。如往常一样,他路过了八一广场旁边的新华书店,这是他向往的地方。在书店最顶层,藏满了古旧的书。那时的书价“不止是亲民,对学生党都非常好”,邓俊辉淘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批字帖和棋谱即便价格已然如此“感人”,他还是不得不手抄了一部分书。






年轻时的邓俊辉老师




1990年,春

1990年,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二年级学生邓俊辉学业繁忙,空暇不多。甚至不得不放下自己爱好多年的象棋和书法。可一旦到了周末,他还是会去中国书店(现位于海淀图书城),“老长的一个图书城呀!当然,现在已经今不如昔,徒有虚名了。当年可是红红火火,各种各样的书店,各种各样的书籍,整个一条街”。当然那时的邓同学因为兜里“银子”少,也就逛的多,买的少。

               有着7位数电话号码的宣传页面




1993年,冬

1993年,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前系主任唐泽圣老师的直博生邓俊辉得到了一点研究生补贴,经济状况上稍微好了一点,便又一次来到了中华书店。此前他已经去了好几趟中华书店,在一套书前犹豫良久,左看右看,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心里一直痒痒。这次,他终于“挥斥”54元买下了这套《三希堂法帖》及其释文和续刻,而这些钱已经超过了他半个月的伙食费。


邓老师的《三希堂法帖》和当年的收据

滑动查看更多


三十年快过去了,那些他当年“狠下心”买的书依然被珍藏着。“其实书这个东西很神奇,越是旧的、越经过时间考验的,它内在的价值反而更高。”


邓老师年轻时收藏的剪影

滑动查看更多



本期“水木书榜·教师荐书”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邓俊辉老师

为我们讲述他与书的故事

分享他对阅读的体悟


邓俊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九次获得“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其开设的专业课《数据结构》、《计算几何》一座难求,选修课《写作与沟通》、《硬笔书法赏析与实践》也广受好评。


文学与专业的交织



提到邓老师的课,离不开的话题就是他那极具匠心的讲义、课件和演示系统。里面的很多亮点让所有选修过邓老师课的同学津津乐道,其中一项便是《数据结构》讲义每个章节前的文学选段。


邓老师讲义章节封面中的文学选段

滑动查看更多


邓老师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知道了某个专业的知识之后,会想方设法把它给理解和记住。邓老师认为这靠的是一种“共情”的感觉,他也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和学习这种“共情”。


在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问题时,面对看起来生硬的数据、数据项、集合,以及其中的汇总、分散的过程,同学们如果机械地去理解会理解得很不透彻,也就失去了学习乐趣。如果用“共情”的方法,将这些待操作的对象理解为“像我们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有取舍、有向往的一些对象”,就会有很大改观。这种对共情的运用,邓老师将之称为“使情”,即“使之有情”,在计算机科学这个研究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邓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数据结构课上讲到下界估计(算法最坏情况)思想的时候,他使用了对手(adversary)的概念来解释。即为假想存在一个“挑剔”的对手在不断地找到算法中最坏的地方,因此才能完成更准确的估计,进而找到更好的算法。


这种方法大家觉得新奇,但是看完之后又觉得很妥帖。这可能就是平常这种思维、这种习惯少了一些,仅此而已。概括一下,便是先有思考,然后再看到书,触内容触景,再来呼应、回放这种“情”。


“颜值”与内容的偏爱



邓老师提到自己很反感现在书籍一些过度包装的现象,首当其冲便是很多书籍的腰封。“非常不好,特别浪费,而且过于注重形式。”邓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同时,他也提到现在有很多书封皮非常俗气、非常臃肿,让人不愿意去读,或者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背上了包袱,没有一种空灵、向往的感觉。


邓老师以《万有汉字》这本书为例。这本书内容上源自于《说文解字》,讲解准确,并非杜撰。但本书的封面是一只特别巨号的鸡爪,其本意是说明汉字中的象形现象,但却让人看了毛骨悚然。邓老师只得将其拆下,宁愿用底下的白皮作为书的封面。邓老师风趣地称之为“内衣外穿”。


邓老师耿耿于怀的“大鸡爪子”封面


谈到自己的教材设计,邓老师特别提到了自己《数据结构》讲义上的一副图画。当年在制作慕课时邓老师希望设计师能做出一个有课程特色、有清华特色并且学生喜欢的封面。


“它本身就是一棵B树的一个极端的、也是很有趣的一个情况,有算法的痕迹。它也有清华的特色,你可以看到里头有清华的典型的大礼堂的图案。它的颜色也倾向于这种清新自然,活泼的色调。那么使得学生也喜欢。我非常自得,我觉得这种设计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设计。”


邓老师《数据结构》讲义封面


对于专业书籍,邓老师喜欢形式上比较严谨,但是内容上较为轻松活泼者。在他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和所编教材里,虽然没有很多的段子,但是会提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可能给同学们增加很多乐趣。


邓老师常常在课堂上的推荐的《编程珠玑》


书籍与读者的“相合”



对于读书的环境,邓老师最喜欢的也最常去的是自习室,邓老师形容此间状态为“当你往自习室里一坐,你的心自然而然就静下来了。你就不会去纠结我到底有没有时间、到底值不值得去读一本什么什么书”。


要尊重自己读书和学习的冲动,邓老师借用书法界的一个说法“偶然欲书”来说明这一点。“就是你偶然突然觉得心里痒痒,手里痒痒,想要写。书法界一般认为这是人非常难得的灵感到达的时间。”读书亦然,要抓住这样的状态。


邓老师提到自己近年去已经88岁高龄的导师唐泽圣先生家拜年时,发现老先生仍然在读很多中国古典书籍,上面都写着很多阅读体悟,里面细致到会推敲字的写法、读法。他联想到接过老师《计算几何》教鞭时获得的唐先生的老课本、论文集,上面都有着及其详细的的批注和注释。


邓老师(后排中)与唐泽圣先生(前排左)的合照


“这些老先生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不仅读,而且认认真真地读。我也想跟同学们‘兜售’一下我的经验,读书的一个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把它‘读破’。什么意思呢?你不用太在意它表面的华丽,是不是还整洁。要拿起笔,而且是手中的那个笔——现在很多同学用电子的,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以。但是我始终觉得不如在手上拿一支笔,直接对着有形的书来做批注,包括在上面折一下、翻一下,做点儿印记,哪怕是有点儿污染,都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你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印记。你不仅能够自己知道,你曾经读过这个书,读过这一段。而且这个段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会给你留下一个深深的印象。而这个印象是你所专属的。这才叫我们说的‘读好了书’。”


邓老师读书时的批注


关于推荐


邓老师并不想给同学们推荐某本特定的书,一方面是因为他着实对于畅销书不太感冒,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书架被字帖、棋谱、古籍和专业书籍四家瓜分。在古籍中,更多涉及的是文学、经学、哲学领域,和相关的理论类书籍,比如《诗经》、《楚辞》、《论语》和《中国文学史》。


“在后来教写作课的时候,我自己也因为这些阅读心里多少有一点点底。至少有章可据,避免讲到最后变成一个无源之水。”


邓老师棋谱收藏


“这里我也可以来呼吁一下,那些废纸其实挺可惜的,可能同学没注意,留下来的其实洋洋大观,还是挺大一摞儿的。我的方法就是把它裁成那种窄条儿。这样的话就变成书签儿了。如果你愿意跟我学书法课,愿意在上面再写一些名言警句。那么其实就是所谓的废物利用,可以把它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邓老师自己制作的书签

结语:邓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爱好,理工与文学并不矛盾,刚柔可以做到并济。愿我们以邓老师为榜样,在阅读的路上永不停息!




第五届『水木书榜』清华学生喜爱的十本好书

正在进行书单候选提名

423本自选图书、若干张「微信读书」季卡

期待与你在这个春天共赴一个关于阅读的约定

长按海报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你最推荐的书籍


第五届『水木书榜』清华学生喜爱的十本好书

The Fifth “TsinghuaReads: Top 10 Books As Chosen By you” 

往期回顾


素材来源:邓俊辉老师

编辑:朱翊豪 呼 昊

审核:陈雨轩

於 汀

钱菱潇

点击“阅读原文”,分享你的推荐,即有机会获得自选图书一本~

click “Read more”to nominate the books you'd like to recommend.There are a lot of prizes of books waiting for yo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