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红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前提认知·结构革新·实践策略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前提认知·结构革新·实践策略


罗红杰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之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鲜明标识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既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现实中的可行性。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优化革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为此,要在理念、队伍、技术、制度等层面不断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前提认知;结构革新;实践策略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鲜明标识。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之举。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思考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融合,可能性与可行性?第二,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结构性变化?第三,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深度融合?本文将尝试性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



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性认知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首先要回答两者之间融合创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问题。


  (一)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何以可能?


  大数据内在蕴含的“他者”能量能否适应和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或者说,两者是否兼容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逻辑。

  “何以可能?”可以从范畴契合与规律深化两方面进行阐释,具体而言:

      第一,范畴契合:思想意识与行为的数据化呈现。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列宁在研究《资本论》时这样言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3]558思想和行为这对范畴就如同商品交换在商品社会中的地位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要素。对于大数据而言,思想意识和行为是大数据重要的量化对象。“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它是一种可以渗透到几乎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126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留下痕迹,过去只是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可量化成为现实。思想和行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也是大数据重要的量化对象,这就是两者之间重要的契合点。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否被全部量化。若追根溯源,探讨“子非鱼安知鱼所想”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人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客观的“数据痕迹”,这些“数据痕迹”存在着不能被完全抓取和集聚的可能,但不能否认这些“数据痕迹”的存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数据痕迹”都能够反过来推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发生轨迹,进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第二,规律深化:大数据助力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运行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内在包含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复杂,既有经验性的关系,也有实践中的活动,互联网的加持更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一些新的境遇,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而大数据在数据集聚、数据分析、数据画像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就能更好地把握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别是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在这个层面上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也是大数据能够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可能性因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大数据画像和智能计算,更加清晰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精确地把握人的思想行为动态,进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知。从规律深化的视角来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它既包含了两者之间融合创新的可能性因素,也内在蕴含两者之间的可行性因素。


  (二)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何以可行?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赋予其方法、理论、实践上更“潮流”、更“智能”的技术支撑,这也是推进两者融合创新的重要原因。

  第一,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以及大数据应用的落地,大数据已成为世界各国、各行各业争相抢夺的“新武器”“新动能”。大数据的价值意蕴不仅体现在广覆盖、大范围的数据集聚,可视化、具象化的数据画像,精准性、前瞻性的数据预测等方面,还体现在大数据是“一种推动人们在数据利用思维方面实现质的飞跃的思维方式”[5]。大数据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小数据”的思维和理念,它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工具理性的,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发而成的思维方式。就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现实探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大数据的整体性思维、动态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复杂性思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融入大数据思维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第二,大数据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空间。大数据已成为城市治理、政府管理、医疗服务、教育教学等领域的重要动能。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09年联合国发起的“全球脉动”计划,通过大数据技术聚集全球卫生、医疗、贫困、犯罪、失业等多项全球性问题的数据信息,开展进一步的数据计算和预测,并将此作为联合国决策和行动的重要依据。对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而言,大数据技术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难以研究”“不可研究”的理论命题变得可能。网络群体极化、网络亚文化、网络圈层负面言论等思想舆论问题,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能够快速、准确、动态地掌握相关的思想态势和舆论走向,以便采取及时、准确的决策和行动。更为直接的是大数据可以设置网络空间的敏感词汇、非法用语,这就为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减少了阻力和障碍。除此之外,大数据使精准思政成为可能。精准思政是在大数据技术辅助下生成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可以实现对人们的精准化、个性化教育和引导。

      第三,大数据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大数据的发展和成熟对于认知和探索世界的真相,揭示和深究宇宙的奥秘是激动人心的,但其中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创造新的工具,实现新的实践形式才能真正从大数据中获益。[6]大数据一经降世就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动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新形态、新模式。例如,“大数据+医疗”“大数据+交通”“大数据+政府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的“数字马院”等。这些新的实践形式与远程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形式遥相呼应、嵌套共生。在这些“大数据+”的实践形式中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元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数据画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等。


二、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构性革新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结构性变化,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管理、评价等多方面。


  (一)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达成一定的目的,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方式、措施的总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是为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大数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随之发生着重构。在大数据的技术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鲜明的特征:走向信息化、趋向可视化。第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走向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老套”的问题,这些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被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包围和规训,同时人们也不断地生产着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信息技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定量的研究方法。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用方法而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方法越来越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能。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互动、虚拟交流、远程指导、数字签到等,这些都是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方法。第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趋向可视化。视觉性具有可见的显著优势。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趋向可视化,这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也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们不仅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潜在地进入到了可视化的时代。人们逐渐被周围可视化的数据和图像所包围,“看”的叙事优势明显超越了“文字”的叙事优势。大数据的信息技术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视化特性。大数据可以将理论转换成“可视”的图像进行灌输和教育。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成有趣、可见的图像,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能。


  (二)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应时而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就生成了精准思政的新模式。人们逐渐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为精准思政模式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为精准思政模式的出场提供了技术支撑。精准思政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而生成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创新和系统升级。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的指引下,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以精准育人为目标,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施策”为内在运行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精准识别是精准思政实践模式的逻辑前提。大数据加持下的精准思政可以依据多模态、多场域、多空间的基础数据、相关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精神需求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析是精准思政实践模式的关键环节。精准思政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能够对人们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动态性分析、关联性分析,然后再进行横向与纵向的交叉分析,实现了隐匿信息、关联信息、延展信息的暴露和显现。精准供给是精准思政实践模式的核心步骤。大数据时代,精神思政的出场是缓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失衡”“供需错位”的关键一招。精准施策是大数据时代精准思政运行机制的决策方式和实践方法。精准施策是精准思政的实践运用环节,也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实效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复杂性的管理活动。进而言之,精准思政就是具有精准决策和精准定法的实践活动和管理活动。精准施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准决策;二是精准定法。精准施策无论作为方法,还是作为决策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项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迭换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大数据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鲜明标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了“良技善器”。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技术手段,同时还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主动寻求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项宣传思想工作、一项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也是由计划管理、决策管理和组织管理构成的一项管理工作。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计划管理、决策管理和组织管理为重点的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全媒化计划管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管理得到整体性的优化升级,或者说是智能化的创新发展。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维度的智能化、数字化。动态化的数据提取,可视化的数据展现,精准化的数据预测,全景式的数据集聚为思想政治教育全媒化计划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管理更具前瞻性、客观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决策管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依然遵循着固有的逻辑理路。但随着大数据的技术赋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的各个阶段得到了改进和优化,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组织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中,数字化运行、信息化架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突破固有局限,重构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和业务流程,实现了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


  (四)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革新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人们数字化生存、信息化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优化革新提供新的驱动力。第一,大数据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大数据的数据集聚、关联分析、动态画像等技术优势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经验性的评价模式,使其具有了动态性、整体性、直观性。例如,大数据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转化成具象化、可视化的直观图像或动态影像,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透明、直观。第二,大数据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场域不仅包括现实的实践空间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可以接收到更多的数据信息,发声的渠道也更加广泛,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制定客观的标准,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意见。大数据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它自身大规模、关联性、高速度、强运算的特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评价模式的生成,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效性。第三,大数据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数字化、信息化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发展趋向。大数据的出现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数字化的进程。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变革,迫使传统评价的价值取向被逐步解构,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评价的价值诉求。[7]大数据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够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建立一套数字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指标等,使其更加客观、公正、透明、公开、精准。


三、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性策略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谋划构想,还需要实践层面的推进落实。“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500大数据作为大环境改变的标识以及作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需求终归要统一于实践。


  (一)理念创优:优化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理念


  思维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人们对于新的思维理念的引入和接受需要强化认识。理念的革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扬弃旧思维,接受新理念的过程。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首先要转换思维理念积极拥抱大数据的整体性思维理念、数据化思维理念、关联性思维理念。第一,整体兼顾部分:“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亟须转变“小数据”的思维理念,树立“大数据”的思维理念。大数据的这种思维理念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系统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实践活动,需要复杂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与之匹配。拥抱大数据的整体性思维,确证大数据的“全体数据”,并不是意味着放弃“小数据”时代的部分性的思考模式。只有充分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量化整合质化:“量化一切”与“主观判断”的互补。“量化一切”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这在小数据时代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中是不可思议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量化一切”成为可能。量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品德”等“观念秩序”的深化认知。第三,结果优于因果:“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关联性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具有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大数据的这种关联性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一种由此及彼线性的思维方式。当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时,线性的思维方式就会限制和束缚人们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它关涉到“最难以把握”的人的思想问题,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多种要素的关系等。大数据的这种关联性思维方式正在改变着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理念。


  (二)队伍建设:补足具备大数据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依靠人来开展的工作。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一支既具备大数据能力,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提升原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大数据素养。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也是一种复杂、系统的科学,具有系统、完整的内容结构和逻辑架构。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是技术架构、智能算法。大数据的技术架构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包括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构成的数据结构;数据编码、数据集聚、数据分析、数据分享、数据推送等运行逻辑。智能算法是大数据的核心,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之处。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动态、行为趋势等就是通过大数据的这个环节进行的。这些与大数据相关的能力和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另一方面,要引进与培养具有大数据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具备大数据能力的人才也要具备对数据信息“真善美”的敏感性。对于与“真善美”正相关的数据信息要大力弘扬与传播;对于与“真善美”负相关的数据信息要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止其传播与扩散。同时,要培养其对立德树人的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具有大数据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数据的筛选、分析、推送等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此外,还要培养其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当前,网络空间、虚拟场域成为社会思潮滋生与扩散的重要阵地,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错误的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凝聚社会共识、树立文化自信等具有极为消极的影响。大数据人才要对社会思潮具有基本的判断力。


  (三)技术支持:打造科学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系统


  技术支持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打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大数据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从繁杂的数据中发掘潜藏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进而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建立全社会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这样的大数据库能够有效串联中宣部、教育部等各部门以及各个地方、高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除了能够关联、集聚现实生活的空间的数据信息,还要能够兼顾到虚拟空间的数据信息。从中观层面来说,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要推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后勤服务部门、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以及各个院系各部门联通结合起来,使得各个部门有关大学生的数据信息互通有无、共享共用。从微观层面来说,可以根据不同个体,构建个性化的信息数据库,但要设置一定的权限,不得侵犯个人权利。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应用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系统包括数据抓取、数据画像、数据分析、数据推送等环节。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抓取。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具有充足、有效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以及个人的基础性信息,同时要利用大数据获取动态性的数据信息,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抓取或提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画像。数据画像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应用系统的核心环节,基于大数据的核心功能而生成。大数据依据收集的基本信息和动态数据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整体性的描摹和预测性的勾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括大数据的整体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动态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并构成了一整套的数据分析模型。


  (四)制度保障:构建完善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大数据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但并不代表大数据是“万能钥匙”,也并不意味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美契合,这就需要一套合理的机制、完善的制度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减少运行的障碍,最大化发挥大数据的驱动作用。第一,数据的审查鉴别制度。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存在利好的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就在于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数据本身的可靠性。基于此,在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要构建数据的审查和鉴别制度,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第二,伦理道德的保障制度。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伦理问题是需要着重考虑和提前预防的。大数据不仅是放大数据信息的“显微镜”,也是收集数据的“第三只眼”。人们的隐私在大数据所构筑的“全景监狱”之中被侵犯的可能性加大。并且人们的数据信息将会被永久留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数据具有了永恒性的“记忆”,“污点”一旦被留存于互联网中将是永久性的。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构建应对的伦理道德保障制度。第三,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不仅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对大数据的开发、使用等进行法律规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应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是两者相结合运行中的“软约束”,法律法规则是“硬约束”,一方面需要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另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的硬性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张鸣春.从技术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挑战与应对[J].城市发展研究,2020,(2).

[6] 范涌峰,宋乃庆.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测评模型及其范式构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

[7] 付安玲.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变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