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让自己成为一名高产的学者?——读《How to Write a Lot》

刀熊 刀熊说说 2022-05-19

2018年的尾篇我们讨论了那些高产的学者都是怎样工作的(那些高产的学者都是怎样工作的?);2019年开篇,就让我们落地的思考一下有哪些方法、工具、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培养成一名高产的学者。


著作等身似乎是每个学者难以抗拒的梦想,理想状态下我们会幻想自己在每一个早晨或午后文思泉涌、头脑清晰、愉快而又不知疲倦地在电脑前打下一页又一页文字....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学者都遇见过写作中的瓶颈,都了解琐事缠身是生活中的常态,也多半有过力不从心、写作效率低下的感受。


碰到此类情况怎么破? 美国北卡大学Greensboro分校心理学教授Paul Silvia会告诉你,学术写作中遇见各种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他指出:


”学术写作本来就应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人的状态、生活中琐事的多少、忙碌的程度都不应该成为不写论文或少些论文的理由。“


在他看来,那些高产的学者之所以高产,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写作,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在忙碌中制定计划、如何用自律的方法保持写作节奏、如何奖励自己、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近期我翻阅了Paul Silvia教授写的《How to Write a Lot》这本小册子,整本书语言幽默灵动,读起来感觉像是坐在一个有点嬉皮的朋友面前听他侃大山。然而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坦诚、谦卑、自律和勤奋的品质,又会让读者从内心里对这位年轻的学术同仁钦佩不已。本书自始至终反复强调,论文写得多、发表得多并不是靠某些特别的天赋,而是靠建立正确的自我管理过程,靠人人都能操作的习惯和方法。可谓是学术写作类书籍里正能量的化身。


新年伊始,正适合立长志、聚能量、重振奋。以下把这本书的精髓和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了再去写论文”

这是《How to Write a Lot》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不要去“找时间”写论文,而要去主动安排时间、指定时间、就像某个时间必须赶去讲课/必须赶去上课一样自律地去写论文,把写作看成是一件不容商量、板上钉钉、不能更改也不能错过的约定。


作者说,那些期盼着等到某个长周末才去写作的人往往从一个周末拖到另一个周末,一个假期拖到下一个假期,然后发现总有各种杂事干扰,永远不可能找到全身心写作的完美时机。 ——”你会等有时间了才去教课吗?你不会,因为你已经有了既定的教学安排,你不能爽约。” 而对待写论文也应该像对待教课一样,要让它成为一个不可以随便更改的安排。


作者认为,写作高产的秘密并不在于我们每周有多少小时、多少天可以用于写作,而更在于我们是否能坚持写作的“规律性”。作者说把写作时间固定成每一周有规律性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日程在每周二和周四的上午写作,也可以选择每周三和周五的下午写作,甚至每个周六的全天用来写作——具体安排大可以因人而异,但无论你的写作时间是怎样的,最关键的是你一定要把这个时间固定下来,让它日程化、规律化、固定化,让它成为你每周计划中板上钉钉的一部分安排——每次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跑去写作,雷打不动。


保持“规律性写作”的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对于写作的焦虑。 作者说:” I don’t worry about finding time to write this book: I know that I’ll do it tomorrow at 8:00am”. (“我从不担心没时间写这本书:我知道我会明早8点准时开始动笔”)。 而另一个好处在《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中有所提及——当保持规律性写作后,你通常不需要每一次动笔前都花很长时间去回忆上一次的写作思路,而是可以立刻进入继续写作的状态。此外,当写作成为日常的习惯,你的大脑还会在平日你并没有写作的时候经常为你提供关于写作的小灵感。(详见Wendy Laura Belcher的《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 A Guide to Academic Publishing Success》)


这种规律化写作的日程具体如何设定呢?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和习惯做不同的设计,不必拘泥于形式,他自己的安排是在每个工作日的上午8点到10点之间写作。他说:


“我每天早上起床,煮咖啡,然后就坐在我的桌子前面。为了避免干扰,我不查邮件,不洗澡,不换衣服——我真的就是一起来就跑去写作。有的日子里我写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会稍有变化,但是我会在每个工作日上午都保持两个小时的写作。 我不是一个早晨头脑清醒的人,但是早晨更方便去专心写作。每天早上完成一些写作后我就可以去查邮件、开会和安心忙其他事情了。”

永远不要“等有灵感了再去写作” 

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1990年关于大学教师写作效率的有趣研究 (详见Robert Boice的书: 《Professors as Writers: A self-help guide to productive writing》):为了验证“灵感”对写作者的重要性,研究者找来了一些大学教师并把他们随机分成了三组:

  • 第一组教师(“Abstinent”)被告知他们只能在有紧急需求下才可以写作;

  • 第二组教师(“Spontaneous”)被安排了50个写作的session, 但是告诉他们只在“感觉到有灵感”的时候去写作,否则不要动笔;

  • 第三组教师(“Contingency Management”)同样被安排了50个写作的时段,但是被要求在这些时段“无论想不想写都必须写作”,否则就要罚款。


实验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第三组(被强制要求在固定时间写作的老师)每天的写作产出是第二组(只在感到有灵感才写作)的3.5倍,是第一组(在紧急需要下才写作)的16倍。 更有趣的是,这个研究发现,强迫人们去写作居然会让人更有可能产生有创意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认为“有灵感了才能写出东西来”这个想法对于学术写作来说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迷思;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要强迫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然后灵感才更有可能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换句话说,不要等“想写”了才“开始写”,而要通过“开始写”去创造出“想写”的感觉。


制定属于自己的写作目标

关于如何制定有效目标这个话题很多self-help的书都讨论得很详细了,有兴趣的同学请查找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既适用于个人目标设定也适用于组织目标设定。 

本书里强调的目标制定原则包括:

  1. 每日的写作目标一定要具体(比如写5页,或写完一个章节,或写200字,或写3个小时等)

  2. 目标一定要可操作(切忌不切实际,比如一天要写200页)

  3. 要分清主次(比如你是先写Revised and Resubmit的手稿,要申请的项目书,还是那两篇新的manuscript?)

  4. 要时时监督自己的写作进展和给与自己及时的奖励

监督和记录自己写作进度

本书的作者非常善于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他会把自己每天写作的时间、产出的字数、是否达成了当日目标等情况记录在一个excel 或spss表格里。他说大部分写作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进展如何,这非常不利于达成长期写作目标。他认为严密记录自己的每日写作进展至少有三个大好处:

  1. 可以不断提醒自己有没有偏离目标;

  2. 可以督促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

  3. 能不断帮助我们制定越来越现实和有效的目标

作者还会每过一段时间就把自己前一阶段的记录拿出来做个整理,甚至分析一下哪些天写得多哪些天写得少,那些没打成目标的日子是处于什么原因,用于改进接下来的写作。

作者记录自己写作进展的表格
作者记录自己写书进展的表格

作者说,有时候他自己写作的成就感和乐趣甚至不来自于写作本身,而来自于在自己的表格上写上“完成目标”的荣耀感。通过每天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他惊讶于自己居然完成了这么多的写作任务,也会更有动力去执行接下来的写作任务。

通过及时奖励激励持续写作

学术写作不像很多其他工作类型那样能够很快的得到反馈和奖励,这导致很多学者都很少对自己坚持写作和完成写作任务的行为进行奖励,而我们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缺乏奖励的行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作者自己在每个写作目标达成后会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及时的奖励,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给自己买一杯爱喝的咖啡,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去向往已久的地方玩一趟。作者指出,由于写完文章后要好几个月才知道投稿的结果,这使得大部分学术写作的自我奖励都来得非常晚,通常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因此,自己给自己的奖励就尤其重要。但作者强调,千万别在完成一个项目后奖励自己可以不写作一天。这可能会让你把写作看成是一种惩罚。


一些畅销的self-help书里面曾提到过如何正确而有效的奖励自己,比如平时把自己想买的小东西、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列在一起,按照其成本大小分级,然后在小目标达成之后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大目标达成之后给自己大奖励,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保持自我奖励能够帮助我们把写作的源动力从“害怕赶不上deadline"转为”我喜欢主动写作“,因此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除了以上几点作者还在书中谈到了如何利用建立写作小组的方法坚持写作,如何具体动笔写一篇学术论文,如何写一本书等题目。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翻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一些感想

  •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跟《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这本书有很多重合,比如,写作想要多产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自己的写作节奏,制定有效的计划,然后自律、严格、不间断地执行下去。 写得多没什么神秘的,就是要严格地执行自己的写作日程表。


  • 天下事,了犹未了 ——选择了学者这条路我们就注定将面临一座又一座爬不完的高峰,一篇又一篇写不完论文,永远未完成,永远未到达;但也因此,我们更应该多重视总结自己做了什么,完成了多少任务,更多的记录自己的写作进展,更好的奖励自己,也更注重享受其中。正像 《The Practicing Mind》的作者 Thomas Sterner 所说:

“ I became aware that there was no point of musical excellence out there that would free me from the feeling of “I need to get better.” In that moment, I understood that there was no point I could reach where I would feel that I had finally done it, that I was as good as I needed to be, and that there was no need to improve because I had arrived at my goal.”


  • 厉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无论做什么,无论从事哪一行的工作,总是体现出一些共同的品质:比如自律, 比如坚持,比如有耐心,比如知道困难在所难免而面对的过程是一种成长,比如"think for themselves"的能力 (见Ray Dalio 《Principles》一书),再比如制定自己的计划,不轻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品质一旦建立以后,你就可以把它们带到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上面。条条大道通罗马,某个岗位或职业知识通往大方向的一个路径而已,但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打开这世界、实现个人成长的方式。写出来多少东西、能发几篇文章固然重要,但这成长和磨练的过程本身也许更充满意义。更何况,如果你看过《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你可能还记得,幸福多半只存在于追逐幸福的过程中。


各位新年快乐!愿2019年又是成长和幸福的一年。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拥有完整版权,所有原创文章最早发表于知乎专栏“刀熊说说”,欢迎转发分享,全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引用及合作请留言,任何侵权行为将面临追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