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更新版】分论坛介绍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秘书处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2022-04-24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北京

2021年10月16-17日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会议报名的截至日期是2021年9月15日,请有意与会的学者朋友将参会回执提交至会议专用信箱:iaelc2021ustb@163.com

      本届年会将设26个分论坛,请有意加入分论坛者,直接与论坛召集人取得联系。



陈后亮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的功能

Function of Literary Reading and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chenhouliang@hust.edu.cn

         新世纪以来,有关文学阅读与批评的功能的讨论再度成为热点,比如J. Hillis Miller的《论文学》(On Literature, 2002);Rita Felski的《文学的用途》(Uses of Literature, 2008);Marjorie Garber的《文学的用途及其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Literature, 2011);Terry Eagleton的《文学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 2012),以及Robert Eaglestone的《文学为什么重要》(Literature: Why It Matters, 2019)等,虽然这些著作的侧重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为文学阅读与研究的当下意义寻找新的合法性辩护。与之相呼应,文学伦理学批评也聚焦于当下文学研究的学科现状、问题和社会语境,对文学的功能和批评的现实意义给出了新的解释,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担当和价值立场。本论坛将聚焦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学阅读与批评之当下功能的不同解释,并对其中体现的不同主体意识和价值担当进行讨论。




陈礼珍 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

英国小说中的道德哲学

Moral Philosophy in British Novels

联系邮箱:lizhenchen@hznu.edu.cn


       英国小说自诞生之时就跟道德哲学密切联系在一起。18世纪小说家对小说的道德教育功能寄予厚望,通过探讨不同的道德主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磋商。洛克、斯密、伯克和休谟等人的道德哲学演进脉络对英国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自19世纪以来,英国小说家试图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以此化解工业化的冲击、现代化的迫近和社会转型带来的焦虑。本分论坛聚焦英国小说传统中对道德哲学的关注与表现,分析小说如何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对善恶、德性、公正、幸福等重要命题的思考。



陈世丹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后人类文学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sthuman Literature

联系邮箱:chensd@ruc.edu.cn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总是不断地对伦理学的发展提出要求并创造条件,推动伦理学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履行其用伦理道德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后现代伦理学解构、批判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重建后现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重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承认差异,尊重他者,承担对他者的绝对责任。从后现代西方伦理学批评视角,我们发现后人类与智能机器人“赛博格”(Cyborg)同义,是运用控制论技术产生的有机体,是机器和有机组织的杂糅体,具有相当于人类的意识、智能和身份,这就赋予了赛博格主体性地位,赛博格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需要平等对待的非人类物种——人类渴望已久的陪伴者。人类应该坚持后现代伦理观,与非人类联手,共建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后人类社会——后现代伦理共同体。





高奋 教授

浙江大学

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读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Rereading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gfed2002@163.com


        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特性,就是通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思考。目前人工智能研究在模拟人的逻辑思维上取得了进展,IBM公司研制的深蓝计算机运用自动推理和搜索、知识学习和处理等方法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便是例证。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局限于逻辑思维,唯有对人类智能中的情感、想象、意识、审美、伦理等有充分的了解,人工智能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性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是对人类意识和自我的深层次描写。它以全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充分表现大脑作为庞杂的感应、记忆、评判、预测、创造等智能系统,对时间、历史和现实世界的超越,对记忆在三维时空中的运行机制的展现和对隐而不宣的伦理选择和生命原则的揭示。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人工智能未来需要探测和把握的人类智能的深层内涵。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对现代主义的解读可以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将批评的目光从技巧、结构、解构、文化、种族、后殖民等视角再向前拓展一点,让我们聚焦现代主义作家对深不可测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精湛表现,揭示他们将不连贯的、破碎的记忆整合为一体时发挥关键作用的伦理立场和生命原则。



何庆机 教授

浙江工商大学

后“9·11”小说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Post“9·11”Fictions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willyhe66@163.com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虽已过去二十年,但该事件所反映出的恐怖袭击与反恐、冷战思维与反冷战、族裔与文明冲突却远远没有过去。“9·11”小说或后“9·11”小说,对这一灾难性事件展开了全方位的观照,注入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和多层面的伦理拷问,是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9·11”小说发轫于美国,代表性作家包括唐·德里罗(Don DeLillo)、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乔纳森·萨福雷·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 等;同时,英国、爱尔兰、法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挪威等国作家也以“9·11”为题材,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本论坛邀请国内学者已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对后“9·11”小说展开深入的探讨。




何卫华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族裔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Ethnic Literature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whua.he@ccnu.edu.cn


       就族裔文学而言,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族裔经验的叙写来为“小民族”或某一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代言,引发公众对种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的关注,从而推动新型族群关系的建构。就此而言,这一类型文学兴起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伦理重构的诉求,不少相关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视角选取、叙事风格和人物命运安排等方面都有着伦理层面上的考虑,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因此具有广阔前景。聂珍钊教授曾指出,“族裔文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大有可为。学者们可以在这个领域作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更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批评实践。”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本分论坛试图对族裔文学的伦理性质、伦理两难、人物的伦理选择、伦理情感、共同体想象和建构的伦理维度以及族裔文学的价值等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族裔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胡亚敏 教授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科技、伦理与战争文学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and War Literature

联系邮箱:yaminhu@163.com

       现代战争中,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命技术革命给现代战争的形态带来巨大变化,为战争赋予一种新的形式。战争文学生动呈现了现代战争中科技引发的诸多论题,如理性思维、技术哲学、生态危机、后人类反思等。“科技、伦理与战争文学”分论坛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深入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呈现科技与战争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对此进行的伦理反思。




金冰 教授

对外经贸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蒸汽朋克小说

Steam-Punk Fiction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jinbing2001@hotmail.com


       本论坛旨在以蒸汽朋克小说(Steam-Punk Fiction)为例,探讨后现代科幻文学如何以科学想像的方式,通过对工业化时代英国社会变迁与文化变革的隐喻式描写和想像性重构,对当下后工业技术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危机进行反思,从而揭示伴随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崛起而诞生的科幻小说所具有的现代社会启示录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与狄更斯、玛丽·雪莱、H.G.威尔斯等十九世纪经典作家的对比分析,揭示当代蒸汽朋克小说如何将对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失控、生态污染、伦理失范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对十九世纪工业化时期的想象式重构之中,从而构筑文学、科学与历史的多层次对话。



黎跃进 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

丝路科技文化传播与东方文学的伦理叙事

The Sprea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on the Silk Road and the Ethical Narration of Oriental Literature

联系邮箱:lyjxle@163.com

        丝绸之路(陆路、海路)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传播融会、文学交流发展之路。其中科技文化(如蚕桑丝织、动物驯养、植物栽培、生产技艺、什物创制、陶瓷工艺、造船航海等)也沿丝路广泛传播,成为丝路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化、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科技文化传播的事象,在东方文学作品中不乏艺术化的叙述,构成文学世界的一个特定元素。在外来事物接受过程中,叙述者会以伦理的眼光,加以价值、功能的审视。探讨东方文学中的这一现象,对理解丝路文化的价值和东方文学的某些精神意蕴具有双重意义。




黎志敏 教授

广州大学

英美诗歌中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ry

联系邮箱:lizhimin666@gzhu.edu.cn


        本论坛的主旨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英美诗歌,包括传统的诗歌作品或者以诗歌形式创作的戏剧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戏剧),直到现代的先锋诗歌(例如语言派诗歌)。本论坛强调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视角阐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与众不同的观点。



李永平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人类学与伦理学批评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Ethics 

联系邮箱:276319866@qq.com

       面对新时代科技革命,文学人类学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后人类和大历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思考历史的合目的性,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大数据面临的伦理困境,可以说面对新的时代,文学人类学对人类学命运的研究思考是全方位的,这正是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结合点。




李昀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联系邮箱:flly@scut.edu.cn


       本论坛议题包括:

1、 文学跨学科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视野

2、文学跨学科研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建构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

4、外国文学的共同体书写及其伦理诉求

5、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比较



林玉珍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文学经典的叙事模式与伦理价值 

Narrative Modes and Ethical Values in World Literary Classics

联系邮箱:lyz5474@sjtu.edu.cn

        本论坛拟以时间为纲,精选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为探讨内容,从主题变奏和叙事模式两个层面切入,解析世界文学经典的叙事模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审美诉求和道德伦理等,尤其注重挖掘上述主题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剖析文学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的文学伦理学内涵。通过本论坛的研讨,进一步解析中外经典叙事作品文学模式与其伦理价值建构之间的关系,旨在增强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和赏析,丰富各层面与会者和研究者的思想情操,综合提升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学修养。




刘茂生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外戏剧经典与伦理传统研究

The Ethical Tradition in the Drama Classics

联系邮箱:liumaosheng2004@126.com


        文学经典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有独特的伦理价值。戏剧经典同样兼具审美情趣与伦理价值判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伦理价值在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发展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本论坛以中外戏剧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英国戏剧为例,英国戏剧经典在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伦理需求从来就没有缺席。英国戏剧在近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创作了众多戏剧经典作品,形成了英国戏剧独特的伦理传统。《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就明确将伦理道德传统视为英国文学的基本内涵。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以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为例,阐述了英国文学“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传统。



刘兮颖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记忆伦理的文学表达与建构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and Construction in Memory Ethics

联系邮箱:longlongw@126.com

        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而文学中的记忆伦理涉及性别、身份、阶级、时间、空间、身体、族裔、人工智能、共同体等多方面因素。记忆伦理的文学表达既存在于空间之维,亦附着于时间之流中;既能展示宏大叙事,也着眼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书写;记忆构建了多重伦理身份,同时也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与基础。本分论坛将聚焦于记忆伦理的文学表达和建构展开研究,选题可涉及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与记忆伦理相关的议题,如记忆伦理与脑文本、人工智能理论、共同体理论、叙事学、身份问题、社会学、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展开对话与争鸣,共同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刘英  教授

南开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技术与性别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and Gender

联系邮箱:002129@nankai.edu.cn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日常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技术伦理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加强技术伦理建设?文学研究为此能发挥哪些作用?本分论坛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结合后人类理论,从伦理的角度研究文学对技术与性别之间关系的表征,探讨文学如何对技术决定论、技术至上论、科技的性别属性进行反思,探讨文学如何促进“科技向善”的技术伦理,增强技术共情能力,形塑和加强“行动者网络”(包括技术研发者、设计者、资助者和使用者等)的技术伦理,从而实现文学作为“行动者”的伦理教诲功能。




罗良功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作为伦理表达的族裔书写

Ethnic Writing as Ethical Expression 

联系邮箱:luogon2@yahoo.com

         族裔书写不仅仅指少数族群的文学产品,也指主流族群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有关族裔问题和族群关系的书写。在后殖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视角下的族裔书写常常展示出其政治书写的意图与特征,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则能深刻地揭示族裔文学的伦理本质。一方面,族裔书写历史地记录和揭示了伦理事实和观念;另一方面,族裔书写也常常自觉地进行伦理表达,并且与政治、文化、生态、性属等要素结合,形成复杂的伦理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策略。本论坛邀请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作为伦理表达的族裔书写。




生安锋 教授

清华大学

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与文学伦理学研究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terary Ethics in World Literatures

联系邮箱:sheng_anfeng@163.com


       本分论坛将集中探讨世界文学中的人工智能书写,及其表征或者引发的伦理、情感、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的诸种问题,关注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在看到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福利之同时,反思其对人类文化传统、认知、信仰和价值观所造成的冲击;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走向;

       --“后人类”时代的道德危机和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

      --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对社会甚至人类文明所可能带来的威胁等。

       本分论坛所设定的讨论范围既包括外国文学也包括中国文学。



田俊武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数字人文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Digital Humanities

联系邮箱:jwt1966@sina.com  

微信号:jwt1966

       聂珍钊教授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当下中国学术界方兴未艾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数字人文信息处理是信息化时代一种科学与人文交叉的新型研究方法。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数字人文视阈下的宏观分析可以横向快速挖掘单一文本的语料特征或多个文本中的一些共同语料现象,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分析方法可以纵向深挖这些共同语料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伦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本分论坛的目的,是以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以数据库、语料库等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国外传统经典作家作品和当代新出版的文学作品的文学伦理特征,丰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王卓 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

科技革命视域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教育成长小说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Buildungsro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联系邮箱:wangzhuo_69@sina.com


       本论坛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思考科技革命给教育与人的成长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并以教育成长小说为例,探索科技创新、教育革命与教育成长小说兴起、发展和变革之间的关系。本论坛将特别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教育思维、模式的变化对教育成长小说伦理维度和研究范式的影响。本论坛的选题包括但不限于:1)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教育成长小说;2)科技革命、大众阅读与教育成长小说发展;3)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4)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文学教育研究。



徐彬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

“算法”与“人性”:人工智能中的欲望及其伦理思辨

“Algorithm” and “Humanity”: Desir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Ethical Reflections

联系邮箱:haihongjiji@163.com

       1931年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巴特勒首次在其小说《埃瑞璜/乌有乡》中论及人工智能的问题。自此之后,人工智能这一科技主题进入文学作品,在对已有人工智能的观察及其影响下作家们天马行空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描述。人类自我创造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人工智能的浪漫主义文学化阐释不过是在后科技时代和后人类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幼年期”的人类自我欲望的一种拉康式镜像投射。人工智能的浪漫主义文学呈现超越了传统道德判断中善与恶,是与非的二分法。遵循逻辑理性的人造人、赛博格、机器人在算法支配的行动中能否展现出闪光的人性因子?“算法”与“人性”二者之间能否兼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将是“人工智能的浪漫主义镜像及其伦理思辨”这一论题的核心之所在。




张磊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

外国文学中的音乐(化)叙事与文学伦理学

The Musicalization of / Music in Foreign Literature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zhangleicupl@163.com


       本分论坛将集中探讨外国文学中的音乐与音乐化叙事,尤其是这种叙事与伦理之间密切、微妙的互动。一方面,文学文本中的音乐从一开始便被形形色色的伦理观与伦理立场“着色”。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的音乐也在不断地强化或修正这些伦理观与伦理立场。关注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声音(包括噪音)、音乐、沉默与伦理的关联;

       --外国文学中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共同体构建与伦理;

       --外国文学中的乐器、作曲家、演唱/奏家、听众、音乐作品与伦理;

       --外国文学的音乐化结构与伦理;

       --文学批评的听觉转向与伦理。



张生珍 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外国儿童文学研究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Literature Study

联系邮箱:zhangshengzhen@blcu.edu.cn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科技不仅改变着成人的生活,亦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儿童能够最敏锐的感触到科技发展的脉动,科技在促进儿童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威胁,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塑造了同质化童年,造成童年的消逝。因此,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重构儿童的伦理观念以及儿童文学在儿童伦理价值观念形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等问题,成为了儿童文学研究者们讨论的重要议题。本论坛的选题包括但不限于:1.儿童文学中的伦理选择研究;2.儿童文学中的道德成长研究;3.儿童文学与动物伦理研究;4.儿童文学与生态伦理研究;5.儿童文学与科技伦理研究;6.儿童文学与伦理身份认同研究。




张同胜  教授

兰州大学

后人类纪的伦理转向

The Ethical Turn of the Post-Anthropocene

联系邮箱:hopemark@126.com


       人类的伦理选择,势必历经斯芬克斯因子、人的伦理和科技伦理。在后人类纪,人工智能构建了新的伦理生态,伦理关系将发生必然的新的伦理转向。伦理转向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其具体形态究竟如何?文学伦理学批评又如何应对新的伦理变化?这些问题期待着诸位的知识、思想、想象和智慧。本论坛将从后人类纪的伦理转向角度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祝平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



郭雯 副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


机器人与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中的伦理表达

Scientific Selection: The Ethical Expression in Robot and Cyberpunk Science Fiction

联系邮箱:ainna520@163.com; donzhuping@163.com

       从古希腊故事中的金制机械女佣、青铜人机勇士塔罗斯,到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脑后插管”的赛博格,甚至一个思想盒,这些“去具身”的形象无疑挑战了人类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克里斯·希林在《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中详述了人机混合体及“网络空间”对人类伦理道德的颠覆,技术态身体叙事突破了传统经验环境和固定的人际交互时空,揭示了科学选择时代的技术本体论和伦理变迁,促使我们以全新视角探讨“文学是人学”的本质。本论坛聚焦于机器人与赛博朋克科幻叙事,不再以传统的“人”的视角探索我们认识什么、能做什么,而是建构未知世界的种种可能性。同时,在注重“赛博文化”分析时,更应发掘“朋克精神”中的伦理表达,即对人性与机械性融合的哲学思辨。




周敏 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


姜礼福 副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类世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The Anthropocene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联系邮箱:lfjiang@nuaa.edu.cn

  

       在工业文明背景下,人类活动已使地球系统和人类自身陷入空前困境,集中呈现为全球气候变化、毒物泛滥和物种灭绝,地球和人类从此进入“人类世”时代。人类世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文化和伦理问题,这一时代呼唤新的文明形态和新的思维模式。极端气候、灾疫等人类世问题的涌现,需要反思原有的伦理话语和知识谱系,建构新的人类世伦理话语。该论坛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考察以气候变化、科技灾难、物种灭绝等为主题的人类世文学,透视其丰富的伦理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以及生态文明思想,旨在进一步丰富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同时,从文化与伦理层面探索克服人类世困境、推进生态文明形态的可能性路径。


*以上按分论坛召集人姓名拼音排序。




《文学伦理学批评材料汇编》

《第九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

       2004年,在美国伦理批评的启发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倡导在中国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广泛运用的理论与方法。2012年底,第二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宜昌举行。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成立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是创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实践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重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伦理价值取向的国际文学和文化组织。研究会现任会长是美国耶鲁大学克劳迪·劳森教授,副会长是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克努特·布莱恩西沃兹威尔教授、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爱莎尼亚塔尔图大学居里·塔尔维特教授、德国耶拿大学沃尔夫冈·穆勒教授、俄罗斯国立大学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担任秘书长;宁波大学“甬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松林、韩国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总务林大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潘碧华博士担任副秘书长。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的成立是顺势而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有关文学价值的争论,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早在十年前,中国学界就曾经出现过一场有关文学终结论的讨论,其核心是关于文学价值的问题,即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文学具有什么功能的问题。在文学终结论者看来,后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电子媒体将不可避免地取代文学。这种貌似有理的论调,其实并不能说明文学将在现代媒体时代死亡,最多只能说明文学的形式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学的历史证明,只要文学的伦理价值仍然存在,文学就不会终结。

       文学为什么不会终结?这是由文学的伦理性质决定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类从猿进化而来,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选择,即自然选择。这次选择的最大成果是人类获得了人的形式,但这远没有解答斯芬克斯在谜语中对有关什么是人的追问,即没有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因此,人类在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人的形式之后,还需要通过伦理选择获取人的本质。自然选择是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第一次选择,伦理选择是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第二次选择。通过伦理选择,人类才真正成为有理性的人。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如此形成的。自然选择是人类进化的过程,它通过遗传变异完成,伦理选择是人类教诲的过程,它借助文学实现。人类在获得人的形式之后,都毫无例外要经历伦理选择的过程。婴儿的诞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婴儿只有经过文学的启蒙才能进入伦理选择的过程,真正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教与学以成人,这是伦理选择的必由之路。教与学离不开文学,人类需要借助文学的教诲进行伦理选择。只要人的生命存在,人的伦理选择就没有终结,就需要文学的教诲,因此,只要人类存在,文学的价值就是永恒的。  

       国家有不同,种族有区別,语言多变化,但是文学的伦理本质及伦理的功能却是相同的。正如吴元迈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文学伦理学批评归根结蒂是价值批评,而价值的基础是求善”。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逻辑证明文学永恒的伦理价值,而且还要借助自己的批评话语分析文学文本,从中发现加速人类伦理选择过程的道德榜样,从中获取让我们择善弃恶的伦理警示。无论是让我们崇尚和效仿的英雄,还是让我们厌恶和谴责的恶徒,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学伦理的强大力量。

【END】

   责任编辑 | 任洁、汤轶丽审校 | 杨革新

往 期 回 顾

聂珍钊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聂珍钊 || 论人的认知与意识

聂珍钊 || 论脑文本与语言生成

聂珍钊 || 论语言生成的伦理机制

会议通知 ||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脑文本、书写文本、电子文本

第一期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一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