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俊跃 | 对外语学科构建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作者简介】

常俊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辽宁省“攀登学者”,省级教学名师,入选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大连市领军人才、市优秀教师、市优秀专家、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及英语教学研究工作。针对英语教育问题,主持开展3项国家社科研究课题,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完成各级研究课题17项。在World Englishes,《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9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专著4部。主持开发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美国国情:美国历史文化》、《美国国情:美国自然人文地理》、《美国国情:美国社会与文化》、《综合英语:美国文学经典作品》、《视听说:美国经典电影》等教材106部,主编《英语口语词典》、《朗文生活万用句典》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参编《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辞典》等3部。2部教材获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获省级规划教材。此外还参与完成教材、译作多部。带领团队推出的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次,获各级奖励数十次。
负责建设的英语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优势特色专业,负责的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建设的2门课程分别获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历任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学校科研处处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兼任教育部外指委英语分委会委员及多个学术团体副会长或常务理事。

常俊跃 教授

对外语学科

构建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本文原载于《外语高教研究》,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英语专业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区域国别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7AYY010)的相关成果。

 

摘要:本文探讨了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的渠道、层次、资源、问题及问题解决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语学科构建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认为外语学科有必要完善本、硕、博三层次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涉及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构建、系统教材开发、教学及评价方法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国别区域学研究专业教育的全新探索。


关键词: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知识;国别区域学研究;国别区域学教育;国别区域学人才


一、 引言

我国的 “走出去” 战略、 “一带一路” 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迫切需要通晓相关国家区域的语言、了解相关国家区域的人民、通晓相关国家区域的国情区情、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成功开展涉及相关国家区域工作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尽管诸多学科都能在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外语学科(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外国语言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拓展等方面的特别优势能在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重点探讨了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的渠道、层次、资源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语学科构建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二、新形势新背景下的

外语学科及国别区域学人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1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把抓紧实施 “走出去” 战略作为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抓紧解决的七个重大问题之一加以论述。2011年12月11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并重,将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及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又提出共同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伟大设想。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外语界对我国的外语学科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传统上人们认为,外语学科包含语言、文学和翻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9)。有时,外语学科还被等同于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学科。而今,外语学科已经涵盖语言、文学、翻译、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五大研究领域,主张 “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向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 , “以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为研究对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3)。不仅如此,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也特别要求外语类专业本科学生获得 “国际视野” ,要在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 “国别与区域知识”,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 。至此,相关国家区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国别区域学知识已经被纳入外语学科的知识体系。

将国别区域学研究明确列入外语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将国别区域学知识教学也明确列入外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对外语学科建设及其指导下的外语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将外语学科的研究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有助于将传统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拓展至相关国家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助于丰富外语学科的研究内容并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助于进一步思考、调整外语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而将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服务国家需求纳入外语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拓宽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将国别和区域知识教学、国别区域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纳入外语专业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将以听、说、读、写、译训练为主附带教授一些语言学、文学知识的传统课程向相关国家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拓展,进而改革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国别区域学人才。

至此,国别区域学教育及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变得愈加紧迫。国别区域学教育,亦称区域国别教育,它是指 “通过对相关国家区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相关国家区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及沟通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使他们能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服务于国家建设”(常俊跃、冯光武,2017)。国别区域学教育是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国别区域学人才包含不同层面的涉外人才,其中既有掌握相关国家区域语言、了解相关国家区域人民、通晓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务的涉外工作人才,也包括能够研究相关国家区域问题、准确研判相关国家区域事务发展趋势的国别区域学人才。有效开展国别区域学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国别区域学人才,我国的 “走出去” 战略、 “一带一路” 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三、 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

人才培养的渠道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外语学科通过外语专业及相关专业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有以下渠道:


(一)外语专业本科教育


依托我国规模庞大的外语专业,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国家区域的语言,了解相关国家区域,获得跨文化沟通技能。普通高校的外语专业既包括联合国常用的语言专业,也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设立的近百个小语种专业,涉及约百万外语专业学生。


(二)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辅修


在外语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辅修相关专业的部分课程,获得相关专业的部分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与相关国家区域人民沟通及开展涉外工作的能力。


(三)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 双学位制


在外语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读相关专业,获得相关专业的系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与相关国家区域人民沟通及开展涉外工作的能力。


(四)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硕士


在外语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获得更加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其中包括一定的国别区域学问题研究能力。


(五)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硕士+相关专业博士


在外语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获得更为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获得更高层次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其中包括系统研究相关国家区域问题的能力。


但是,从第一种渠道来看,当前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对国别区域学知识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国别区域学知识课程开设过少,未能系统地开展国别区域学教育,培养的国别区域学人才也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第二种渠道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其他专业辅修” 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专修一门外语专业是很难完成,往往需要在一个学校内部打通学科专业壁垒才能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可喜的是一些学校已经打通了壁垒,但更多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还不能充分享受此渠道为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提供的便利。从第三种渠道来看,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 双学位制需要跨学科、跨专业才能实现,而且需要在一个或两个学校的不同院系完成,这种培养渠道在一些学校已经打通,但是攻读双学位的名额受到诸多限制。众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也难以享受此渠道为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提供的便利。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硕士” 和 “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硕士+相关专业博士” 这两种渠道在我国都已存在,外语专业本科生完成外语专业教育后可报考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也能获得较好的研究能力,但培养的人才也是非常有限的。


上述5种渠道本应为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灵活性不足的教育管理系统内,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国别区域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要想培养更多的国别区域学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改革。但是,在灵活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之前乃至之后,我国高校的外语学科有必要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

人才培养的层次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外语学科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主要在三个层次进行。


(一)博士层次


在需求紧迫的背景下,人们将国别区域学人才的培养寄希望于博士阶段,希望在本科及硕士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开展国别区域问题研究的能力,有效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硕士层次


当前,有人期望在本科教育之后的硕士阶段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国别区域问题研究能力,有效地参与涉外工作及涉外问题研究。


(三)本科层次


当前,有很多人希望在本科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拓宽国别区域学知识面,获得较强的沟通能力,更好地开展涉外工作,也为高层次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在博士层次,目前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为数极少的高校招收国别区域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根据这些学校2019年的博士招生目录,相关研究方向包括英语国家国际发展研究、美国研究、欧洲研究、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研究、俄罗斯社会文化及区域研究、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法国外交政策研究、日本社会文化研究、西巴尔干研究、东南亚政治与法律研究、东方文化研究、美国文化研究、法国文化研究、德国文化与中德跨文化交际研究、德语国家文化历史研究 / 中德关系史 / 中德文化比较研究、日本文化研究、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研究、日本经济研究、日本经济与贸易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阿拉伯文化 / 阿拉伯国别区域研究、阿拉伯国别区域研究、朝鲜文化研究、伊朗文化研究、历史文献学 / 中外关系史研究、国别区域研究等。虽然学校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这些高校外语学科招收、培养的博士生数量非常有限,国别区域学研究方向的人才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国别区域学人才的需求。


在硕士层次,外语学科实力较强的外语类院校中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明确列出了一些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生,希望他们开展美国研究、英国研究、爱尔兰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区域学研究、日本文化研究、日本社会研究、日本经济研究、西班牙语国家政治经济研究、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东南亚地区研究、南亚地区研究、西亚地区研究、非洲地区研究、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等。虽然学校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在国别区域学研究方向招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数量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国家对国别区域学人才的需求。


本科阶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因为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数众多。但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只规定了英语专业开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德语专业开设德语国家社会文化,法语专业开设法语和法语区国家概况,西班牙语专业开设西班牙文化导论、拉美文化导论,阿拉伯语专业开设阿拉伯历史、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国家概况,日语专业开设日本概况、日本文化等极少几门核心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 ……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对于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普及面最广的英语专业而言,当前的国别区域学教育大多遵循了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诸多高校也只开设了 “英语国家概况” 1门必修课程(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英语专业本科对国别区域学教育重视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诸多英语国家的认知。


五、 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

人才培养的资源及充分利用


我国的外语学科及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独特的国别区域学教育资源。
首先,外语学科具有天然的外国语言优势,通过系统的外语教学,可帮助学生获得认知相关国家区域、了解相关国家人民必不可少的外国语言技能。
其次,外语学科属于我国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外籍教师及中国教师人数众多,教师多具有国内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对相关国家区域有较多的认识,具有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的丰富师资资源。
第三,外语专业的学生队伍数量约有百万,在国别区域学教育中他们具有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学术共同体资源。
第四,外语专业外语课程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具有接触国别区域学知识、接受国别区域学教育的课程资源。
第五,外语专业涉外活动丰富,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具有开展国别区域学教育的活动资源。
第六,在硕士、博士阶段,学生还具有学习从事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的更多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别区域问题的研究能力及国别区域学研究的交流能力,具有系统的教育资源。
当然,外语学科及本硕博培养机制在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 
第一,外语专业教育对各类国家区域关注不均。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专业对发达的国家地区关注较多,对欠发达地区关注不足,致使师生对欠发达国家区域的国情区情了解甚少,难以有效服务国家的 “走出去” 战略、 “一带一路” 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在国别区域学教育中充分重视所有国家,使世界各国家区域得到全覆盖。
第二,外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理念存在局限。当前的外语专业本科阶段课程大多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外语专业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开设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语言技能训练与国别区域学知识人为割裂,难以在提高学生外语技能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国别区域学知识。此外,外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存在缺陷,文学语言学课程设置较多,有关国别区域学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外交等课程设置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相关国家地区全面、系统的认知。因此,课程建设理念的变革及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外语教师队伍接受的学术训练存在局限。当前的外语教师队伍主要接受了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研究训练,大多没有接受过国别区域学研究的训练及系统的教育,国别区域学知识不足,国别区域学研究能力偏弱,导致教师带领学生开辟国别区域学研究的勇气不足。因此,外语学科教研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结构亟待更新。

六、 对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


为了在外语学科有效培养国别区域学人才,有必要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关于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的层次及方案有以下思考。
(一)完善本硕博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中,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在国别区域学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本科阶段缺少对相关国家区域国情区情的系统教学,教师缺少对国别区域问题研究的引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阶段,国别区域研究方向设置不足,导师队伍建设滞后,学生招生不足,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丰富本科阶段的国别区域学知识教学,培养国别区域学研究的后备力量;有必要强化硕士博士阶段国别区域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

(二)制定完整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方案
1. 设定明确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目标。国别区域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虽然它与传统的外语专业有相近的语言培养目标,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对国别区域的国情区情的了解、对国际视野的塑造、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必要对发现国别区域问题、研究国别区域问题的能力提出明确目标,设定明确的要求。

2. 开展国别区域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培养高水平的国别区域学人才,仅仅靠外语专业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课程很难有效增加学生对相关国家的了解,很难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知,很难有效提高学生对国别区域问题的研究能力。因此,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突破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导向的外语教学理念,消除传统外语专业语言教学与国别区域学知识教学的割裂,构建语言与国别区域学知识融合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国别区域学知识,提高国别区域问题的研究能力。
3. 开发系统的国别区域学课程教材等资源。国别区域学课程教材有别于以语言为纲的传统外语专业课程教材,应该围绕国别区域或国别区域涉及的主题知识信息组织材料,建设国别区域学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凸显国别区域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4. 研究国别区域学知识及问题研究教学方法。国别区域学知识教学及国别区域问题研究有别于传统外语专业的语言教学,有必要深入开展相关国家地区国情区情教学的探索,有必要研究学生学习国别区域学知识、研究国别区域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教师驾驭国别区域学知识课程及研究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研究国别区域学知识及问题研究评价方法。国别区域学人才的培养有别于传统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语言专业学生有很大差异。有必要深入开展评价的研究,科学、客观地考查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效反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6. 开展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专业教育探索。现有的外语专业具有重视语言教学的优点,也继承了一点外文院系重视文学教学的传统。但是,外语专业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都有难以满足国家 “走出去” 战略、 “一带一路”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求的不足。国别区域学教育是传统外语专业教育的延伸,弥补传统外语人才培养及外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缺陷,有助于更好地对接国家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展国别区域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以期为国家建设、外语学科建设、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及国家急需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七、结 语


本文重点关注了我国 “走出去” 战略、 “一带一路” 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背景下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探讨了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的渠道、培养的层次、培养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人才的培养层次及培养方案提出了个人的思考:首先,希望外语学科完善本、硕、博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制定完整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明确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构建国别区域学课程体系、开发国别区域学教育系统的教材资源、研究国别区域学知识及问题研究的教学方法、研究国别区域学知识及问题研究的评价方法,全面开展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专业教育的全新探索。希望外语学科国别区域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国别区域学人才做出贡献。


说明 

1. 本文推送时未加注释,引用时可参考期刊原文。
2. 本文经授权推送,未经授权不得转推。

往期文章回顾
郭英剑 | 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七十年——历史考查与反思
傅敬民 |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成就与问题
汪余礼,刘娅 | 关于“戏剧性”本质的现象学思考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杨金才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殷企平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申丹|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
傅修延 | 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董洪川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周敏 | 西方文论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査明建 | 知否知否,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蒋承勇,曾繁亭 | “屏”之“显现”——自然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本体论的重构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