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薇:生化武器防御专家,与毒共舞的女将军,被无数学子引为榜样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灵媛朗读音频

陈薇

“1991年4月,我清晰地记得,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辆军车把我从清华园载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始了我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2012年的夏天,清华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学子请来了他们的学姐,1991届硕士毕业生陈薇,做了一场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这个91年毕业的硕士,剪着干净利落的短发,一身戎装站在演讲台上,正在将过去的岁月娓娓道来。

台上的人温柔坚定,台下的人早已听入了迷,他们的思绪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清华园,畅想台上这位“女将军”的时代。

不过,若是回到那个时代,恐怕谁也认不出陈薇,谁能想到,如今短发干练的女将军,曾经是个长发飘飘的清华女神。

那时候,不仅别人觉得她应该不会去做科研,就连她自己也没想过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从军前的陈薇

18岁的陈薇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时,还怀揣着少女时期的梦想,要成为一名作家。

虽然学了工科,但陈薇的“作家梦”持续了好几年,后来她在清华读研时,甚至还做了两年《清华研究生通讯》的副主编。

那时的她长发及腰,婉约秀丽,更像是中文系出来的姑娘,谁能相信她其实是个工科女?

所以,当时她的很多同学都说,陈薇是“最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但陈薇这辈子只做她想做的事,别人觉得不适合,那是别人的想法,自己想做什么,何必去管别人怎么想。

陈薇向来强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时她对自己是这样,后来对儿子亦如此。


从军前的陈薇

那时她就知道,她一定会做科研,而且,她要做的,又不仅仅是科研。

陈薇看似柔弱,内心却比男子都要顽强,往后的岁月也证实了陈薇到底“适不适合”。

1984年考入浙江大学,1988年保研至清华大学,“学霸”陈薇一直都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上个世纪知名大学的本硕毕业生,是难得的人才,陈薇的前途一片光明。
毕业之后,如果不出意外,她一定可以进入一个很好的公司,拿着丰厚的工资,过着平平淡淡、平平凡凡的生活。


从军前的陈薇

但在1990年的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对未来的规划,她的人生从此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二十多年后,在清华的毕业典礼上,陈薇说起自己当年毕业时的“选择”,丝毫不曾后悔。

1990年的12月,她受导师之托,前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室需要的抗体,这是陈薇与军事医院科学院的首次见面。

原来国内还有这样一个单位,来这里之前,陈薇从未听说过,她不禁心生好奇,后来她又进一步得知,这个单位担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

人的想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往只是在一瞬间。


陈薇

当陈薇的认知里出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个地方之后,她的未来规划里面,多了一份国家的命运。

这个有着一颗文艺心的工科姑娘,剪掉了及腰长发,决定去这个特殊的军事单位做科研。

她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骄傲,但这一次,父母并不赞同她的决定。

明明已经有了很好的公司在等着她,却非要走这条艰难的路,陈薇的父母不理解,但他们却很开明。

那时陈薇的父母说:“人生的紧要关头就那么几步,切不可一时头脑发热,匆忙决定。路是自己选择的,认准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陈薇的想法谁也撼动不了了,女儿一心要成为“国家的人”,做父母的只能任她去了。



在陈薇的人生道路上,父母支持她,丈夫理解她,家人永远是她一往无前的后盾。

但从决定携笔从戎的这一刻起,陈薇的人生就不再只为她个人了,也不再属于她的家庭了。

选择了这条路,陈薇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头及腰的长发,一个热爱文艺的姑娘突然成了一个“长在实验室里的人”。

同事们都说,陈薇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她每天在实验室里高负荷的工作连男同事都觉得吃不消。

从清华园出来的学生,具备清华老一辈学者的品质,甘于寂寞,甘于清贫,但在追求科研的路上,从来都不会满足于现状。

陈薇正是如此,她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将自己的世界锁在那个装满病毒的实验室里,从不言苦。

自从选择了这条路,今后的日日夜夜,她都与病毒共舞。


在疫区的陈薇

2020年,一场疫情袭来,于是钟南山、陈薇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英雄不是一夜成名的,是一场接一场的“战役”打出来的。

八十多岁的钟南山老先生在医学领域身经百战,殊不知五十多岁的陈薇早在十几年前,也已经是攻克疫情的女英雄,与毒共舞的女将军了。

但年轻人对于2003年的那场疫情早已没了记忆,至于那时的抗疫英雄,也无人问津了。

直到新冠病毒的袭来,陈薇临危受命,世人才想起,十几年前的她,也曾这样义无反顾,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在实验室里的陈薇

控制病毒的第一步就是要零距离接触病毒,第一步往往最难攻克的是自己的心理障碍,于是许多人望而却步,选择守护自己的平安。

但陈薇,陈薇的团队,以及在一线战“疫”的医护人员,都选择了牺牲自己,守护一方的平安。

那年“非典”袭来,在医疗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情况下,世人闻风丧胆,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陈薇却带领团队直接奔向疫区,奔向病毒。

在病毒来临的时候,一些人要活着,就要有一些人做出牺牲,他们往往来不及做好牺牲的准备,就奔赴“前线”了。

因为与疫情作战,讲究的是速度,只有当人类的研发速度高于病毒时,病毒才能被战胜,非典、埃博拉、新冠,皆如此。


陈薇

每天都与病毒零接触,陈薇和团队被隔离起来,隔离区的他们构筑了一个强大的保护盾。

这个特殊的保护盾,外面的是安全的,里面的人处于危险的中央。

那时没有视频电话,连续100多天,陈薇和家人都没有见过面。

当她出现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时,四岁的儿子直接冲到电视机前亲吻起荧屏上的妈妈,这一幕无数人为之动容。


曾经在一个颁奖的现场,陈薇毫不讳言:“任何时候家庭都是第一位的,女人要做事业,首先要把家庭搞好。”

在许多人心目中,像陈薇这样的“女强人”对婚姻都是不屑一顾的,她们独立,独立到不需要爱情。

但陈薇不一样,她人生的一半是科研,一半是家庭,后者是前者最坚实的后盾。


陈薇与麻一铭

在最浪漫的年纪,陈薇和麻一铭以一种最浪漫的方式邂逅,一见钟情,从此眼中再无他人。

这样的浪漫在他们几十年的婚姻中化为理解和支持,成就了一段最浪漫的婚姻,成就了一个生化武器防御专家。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一向是男主外,女主内,陈薇的丈夫麻一铭先生却甘愿做妻子背后的男人,为妻子的事业提供保障。

因为在他看来,让妻子回归家庭做家务是对她个人价值的一种“浪费”,欣赏妻子,理解妻子,支持妻子,麻一铭很难得,陈薇也很值得。


陈薇与丈夫、儿子

陈薇的工作就是每天与病毒打交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稍不留意,她就会有危险。

不少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都选择了逃离这种生活,曾经有一位同事在转业前还劝陈薇:“少搞这些魔鬼课题研究,它们太危险。”

但陈薇已经意识到,在新世纪,病毒不仅仅是病毒,更是一种生化武器,是我们不可不防御的武器。

为了国家的安全,总要有人去做这些研究,而作为一名军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责无旁贷。

陈薇的危险,麻一铭不是不担心,但陈薇的信念,陈薇的使命,麻一铭全力支持。



2014年,非洲爆发埃博拉疫情,但亚洲大陆的人民无动于衷,因为大家都觉得,在非洲爆发的埃博拉,距离我们十分遥远。

可是病毒的传播时效是我们无法估测的,日日夜夜与病毒打交道的陈薇有着不同寻常的警觉度。

她敏锐地觉察到,埃博拉病毒距离中国仅仅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别人可以无动于衷,但她不能见死不救。

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陈薇很早就对“埃博拉”有了一定的研究,她深知被称为“人类的黑板擦”的病毒有多可怕。

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暴发时,非洲有55个村庄的人口几乎全部消失,这样可怕的传播与破坏速度容不得人们犹豫半分。


陈薇

也许就是下一秒,病毒就传播到了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 犹豫与 放任不管的后果,不堪设想。

与病毒对抗的这些年,陈薇深知“速度”在疫情对抗中的重要意义。

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陈薇做出了决定,她带领团队,奔赴非洲。

远赴非洲,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陈薇和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非洲大陆处于疫区的人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专家无比崇敬,她终结了当地的疫情,更不给它任何一个航班的机会。

但陈薇的非洲之行,让世人看得胆战心惊,一个被病毒包围的地方,人们避之不及,她却勇往直前。


陈薇在非洲

当时有人问陈薇:“身处疫区,你不怕吗?”

陈薇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我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非典”时期,柴静前往医院进行采访时,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简而言之,那是一种“忘我”的精神。

这个时代,人们似乎都不大乐意去关心别人的事情,“忘我”显得尤为可贵。


陈薇接受采访

在陈薇身上,舍小我,为大家,大概是对“忘我”精神的升华吧!

自1991年决定携笔从戎之后,陈薇就从未“放过”任何一种病毒,在她看来,那是她的使命。

但在世人看来,陈薇,包括像陈薇一样的专家团队,是我们生命安全的最佳“保障”。

2020年,一场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人们纷纷逃离武汉,在汹涌的人潮中,一些“逆行者”,尤为醒目。

八十多岁的钟南山先生,与毒共舞的女将军陈薇,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选择了“逆行”,与病毒正面交锋。


在清华大学演讲的陈薇

这一年陈薇已经54岁,武汉的病毒来源尚不清楚,疫情形势严峻,也许是怕年迈的父母担心,去武汉,她压根儿就没跟家里说。

父母早已备好了年货,期待女儿一家过年回来团聚,却迟迟等不到归来的孩子。

就像“非典”时期儿子从电视上看到母亲一样,这一次,陈薇的父亲陈李坤老先生,也是从电视上看新闻才知道,女儿又冲到了一线。

疫情形势不容乐观,陈薇顾不上家里,过年也没和父母打电话,只是偶尔发条信息,报报平安。


陈薇

每个奔赴一线的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或者说他们来不及做准备,只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陈薇”的名字出现在电视上,网络上,人们仿佛看到了救世主,但在陈薇父母的眼中,他们的女儿身处危险的中心。

所以几十年来陈薇无论身处哪个疫区,无论形势多么严峻,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让父母知道,自己是平安的。

身经百战的女将军在疫情面前从不露怯,要么战胜病毒,要么被病毒打败,在疫情面前,没有第三种选择。



当国人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日夜企盼能有转机的时候,使命与责任有了活的意义。

陈薇带领团队夜以继日,3月16日就研制出了人腺病毒载体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在陈薇心中,速度是希望,也是生命,每一次战“疫”的成功,都是生死时速的较量。

多年来,陈薇成了疫情时期的救世主,世人仰望的巾帼英雄。

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似乎将她推向了一个光芒的中心,过于耀眼的 光 ,实际上容易让人看不清方向。

此时,陈薇没有睁开眼去看那些刺眼的光,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跟着初心,继续行走。


陈薇

就像站在清华的毕业典礼上一样,世人皆向她求取“成功”的经验。

她却只是谦虚 的 说:“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而且她始终认为,人们所谓的陈薇的成功,不是陈薇一个人,而是陈薇和她的团队。

更何况,她的成功不是靠她一个人,她背后有自己的小家庭,有国家,“大家”和“小家”的共同支持,才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陈薇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结合得越紧密,得到的支持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个人才华就能充分得以展示,个人价值才能被高倍放大。”

陈薇如是说。

话虽如此,但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在一个领域坚持几十年,本身就已经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就连她昔日的同窗好友说:“陈薇的成功,是一种必然。”

清华学子无数,但陈薇只有一个。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推荐阅读:

火神山 + 雷神山 !!!
钟南山团队凉茶处方公开!
疫情下,健身与瘦身的玄学观!
2020疫情后你的事业出现新的机遇
疫情后的职场危机,如何安然度过!
5个方法,把握疫情后的契机为人生升级
疫情第三年,世界大变天!全球4.0到来!
5个方法,把握疫情后的契机为人生升级
2022立春看年运,三寅一甲长生地,疫情控制,欣欣向荣新商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