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手机往事

韦航 财经无忌 2020-09-26



文|韦航


2019年3月26日晚上9点,在巴黎会议中心,华为消费者CEO余承东一袭简练的黑色西装,意气飞扬的介绍华为P30系列手机。


回想去年,苹果发布新 iPhone,余承东深夜发文:稳了。


今年,苹果春季发布会后,华为官方又发推:感谢库克暖场。


在这次发布会上,余承东还多次diss苹果,三星的性能,称年内目标就是在出货量上挑战三星。



华为的底气越来越足,甚至高管都在微信群中宣称已经世界第一,尽管被光速打脸,疑似数据为假。


但华为从一开始给运营商贴牌手机,到高端手机的辉煌,如今对手机宝座的觊觎已经急不可耐,一路走来,野心一直不小。


01


2008年的端午节,深圳华强北一带,人潮涌动。


这里分布着十几个手机大卖场,每逢节假日就会有30多万人次流动,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看手机买手机。


这里曾是山寨机黑手机的天堂,大批全国各地的淘金者来到这里选购手机。


在审批制时代(1998—2005),市场被少数有牌照企业垄断,为规避审批制壁垒,在产业链及其配套体系平台上,山寨手机通过借牌、贴牌、冒牌方式进入市场,冲击着本土品牌手机市场。


在核准制时代(2005-2007),技术门槛被联发科打破后,为规避核准制的限制,很多资本蜂拥而至,山寨手机以杂牌、贴牌、冒牌、小品牌和高仿为主。


自从2007年手机核准制退出之后,黑手机在国家的打击下有所收敛,取而代之的是白牌机的崛起。


所谓白牌机就是品牌化规模化的黑手机,包括杂牌机和贴牌机,套牌机,在当时中国有上千家白牌机厂商和作坊,他们会借助牌照或者非法克隆牌照,向消费者兜售性价比更高的白牌机。


而华为也是走的贴牌机道路。


单看华为手机早期的发货量,你会觉得是很成功的。


在2007年,华为手机的发货量达到了2000万台,2008年成为CDMA定制手机全球第三大供应商,2009年发货超过3000万台。


但是在巨大发货量的背后,却隐藏着尴尬。


因为当时华为采用的是白牌的方式做手机,即给全球的运营商贴牌供货,连自己的品牌都没有,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华为手机的利润低的可怕。


任正非曾经说过:“当年我们没想过做终端,我们是被逼迫上马的,因为我们的3G系统卖不出去,没有配套手机,要去买终端,买不到,才被逼上马的。”


2004年华为终端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获得了生产资质,但也只生产点定制机,不面向个人消费者。


华为在2008年时,甚至想把手机业务卖掉,只是遇上了金融危机,并没有成功,于是继续自己生产定制机。



余承东接手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时候近乎绝望,不仅仅是华为,当时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都处于做贴牌机的低层次的竞争。


拿2006年左右美国市场来看,当时一台手机的出货盈亏平衡点是70美元,但中兴、酷派、TCL、阿尔卡特以低20美元的50美元报价,以挤压竞争对手。


按照这个标准测算,华为手机估计是亏损的。


也就是说在华为和日本、韩国厂家拼性价比的同时,背后是一批中国厂家为了抢夺市场的自杀式袭击。


02


要成长为新的物种,就要经历你不会扮演的角色。


2011年8月16日,谁也不会想到,身穿深色上衣和牛仔裤的雷军发布小米手机1,因为一场近乎于“苹果发布会翻版”的首秀,雷军得到了“雷布斯”的绰号。



而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掀开了国产手机做自主品牌的浪潮,互联网手机时代来临。


而彼时依靠运营商的中华酷联正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中,自主品牌能力很弱。


据说当时华为手机自主能力实在不太敢恭维,当时任正非看到终端做的手机模型的时候,话都不想说,直接给摔了。


没办法,在2011年11月,华为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亚会议,提出面向高端、面向开放市场、面向消费者的三个核心战略,余承东正式接管华为终端业务,开启了华为消费者BG的业务转型。


余承东在成为余大嘴之前,其实是个技术高管。


1993年,余承东从交换机研发人员做起,到后来牵头创建无线通讯部门,很长时间内,余承东一直是与技术打交道。


但余承东在华为内部名气很大,地位也很高,主要是功劳巨大。


在华为内部有圣无线之说,指的是原来亏损的无线部门,硬是被余承东带到盈利。


然后去欧洲做地区总裁,把常年亏损的欧洲也做盈利了。


面对华为终端的难题,余承东新官上任,就上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融合产品线,产品明确为D、P、G、Y四个系列:


第二把火,取消贴牌机,建立华为自有品牌,把华为Logo印上手机;


第三把火,加强软件和外观设计,产品不再为运营商服务,而是关注市场。


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为是在跟随小米的互联网营销策略。


小米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智能手机,对传统的手机制造、销售模式造成颠覆性冲击。


它赶上了两个“风口”,一个是国内智能手机换机潮,一个是互联网销售渠道的爆发。


在传统手机厂商,仍以运营商和线下渠道为主要销售渠道时,小米大胆地选择了电商渠道,并以饥饿营销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


加之精心打造的“发烧”文化,最终成就了一个现象级的品牌。


当时主流的观点认为,小米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是营销和作秀,所能到达的也只是一个小众市场。


但小米手机颠覆了行业认识,在2012年全年售出手机719万台,2013年售出手机1870万台,2014年售出手机6112万台。


而到了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排行前五的厂商依次是小米、华为、苹果、OPPO和vivo,其中小米的市场份额在15%左右,华为接近15%,苹果接近14%,OPPO和vivo则均在8%左右。


而在2011年,能够上榜的厂商只有华为和苹果,苹果的市场份额要略高于华为。


此时,小米、OPPO和vivo都还刚起步,市场份额基本等同于0。  


2011-2013年,那时属于小米的时代。雷军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提到华为:“我们看到华为等行业巨头们,终于感受到了小米模式带来的行业形势变化,纷纷喊出向小米学习的口号。”


2013年12月16日,华为正式推出互联网手机荣耀品牌,这在今天看来是华为终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荣耀品牌推出之时,目的相当明确,发布的两款产品荣耀3C、荣耀3X分别剑指红米和小米,坊间形容为“像素级模仿”。


荣耀抓住了互联网营销这个宝贵的窗口期,真正做到了爆款和放量销售。


刘江峰带领荣耀用一年时间走完了小米三年的路。华为的电商平台VMALL也成功构建,乃至于任老板有次开玩笑要在该平台上顺便卖卖安第斯山牛肉。


华为、小米、OPPO、vivo四家品牌,不约而同都在2011年真正进军智能手机市场。


现在来看,那时就已经奠定了中国手机市场格局。


03


小米的兴起,是在于那几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曾经国产手机老大联想对手机市场反应迟缓,迟至2014年12月才成立互联网子品牌神奇工场,推出主打互联网渠道的ZUK手机。


对于华为来说,却是等不及了。


刚上任的时候,在一次会议上,余承东问在场的员工有谁是使用华为手机的,据说当时只有两个员工举手。


壮士断腕,2012年初,余承东砍掉了大量运营贴牌手机和非智能手机的型号,也即意味着,出货量一下子就少了3000万台,营业收入塌方式下滑。


失败与成功在此一举。


2012年,定价2000-3000元的P1项目上马,这个定价当时还是小心翼翼,因为同期iPhone5在中国的定价已突破6000元。


P1出来后,虽然外形和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运营商和经销商并不太买账。


和P1同期研发的D1更惨,不仅上市和交付延期了,使用过程中还出现很多问题。


血本无归的D1让余承东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余承东走人”的传言在当时达到顶峰。


那几年,公司内部的怀疑声很多,而前几任华为终端业务总裁都因为业绩不佳而走人。


2013年底,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上重提华为“蓝军”机制,就被外界解读为华为的危机感正在加重。


在2016年,任正非更是说,三年前华为快垮了。


D1的失利还不算完,装上海思K3V2处理器的D2一开机就开始发热,用户体验非常差,D2又是一款失败之作。


余承东面临任正非和公司高管的压力,他只能一遍遍向他们解释终端战略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又加大投入,安排好人员,又要充当CMO,发微博营销华为手机。


但 “P1时代”无疑是华为手机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因为余承东和核心负责人的不合时宜和敢打敢试,才为后来的P6和Mate7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P1做完后,华为Mate1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研发,但Mate1却成为华为最失败的旗舰机。但很快,华为投入到P2和Mate2的研发。


一直到2013年下半年,P6放量销售,成为华为历史上第一款超过400万台的高端机。


华为手机终于活了下来。


就品牌延伸策略而言,一般由高端向低端延伸易,华为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在2014年,华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占比大幅上升,达到18%。其中定位于年度旗舰机型的华为P7,和定位于全球高端商务机型的华为Mate7手机都收获了不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回报。



任正非曾说过,产品并不能用低价卖出去冲市场占有率,而是要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因为智能手机业务并非华为集团的战略核心业务,而该市场已经是厂商云集的价格大战的“红海”。


客观而言,从世界商业竞争历史的角度考量,不乏诸多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各种定价手段,或者以低价渗透的市场策略来打败竞争对手,从而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最终在竞争中胜出,同时也独占了最大限度的市场利润。


然而,价格战的恶果更多的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格局被破坏,相互竞争的厂商和消费者两败俱伤;其次,当下国际市场的竞争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品牌、服务、渠道、创新等方面为制胜之道。


经历了十多个年头的快速增长后,如今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发生了变化,先是2017年的增长放缓,到了2018年就已经开始同比下滑。


在市场陷入饱和,手机性能已经足够满足绝大部分场景时,消费者对自身使用需求已经有明确认知,品牌作用这时远大于参数细节。


反观其血拼价格战的对手,在国内市场,酷派“大神”以超低价竞争的F1手机,虽然短期内市场份额有所增长,但亏损高达五千多万人民币。


IT巨头联想的智能手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延续了其个人电脑时代的竞争路径,定价策略着眼于中低端,推出只有70多美元(合人民币400多元)的4G手机,结果亏损严重,库存手机高达3亿美元。


04


碰瓷营销,就是故意去挑衅比自己强大数倍的竞品。


其实竞品和竞品互撕,在吃瓜群众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前提得是实力旗鼓相当的,实力相差过大,则会降低用户的好感。


碰瓷营销并不是一个新鲜玩法,此前曾被不少品牌用过,国内的手机品牌每次召开手机发布会时,都会打压对手。



小米碰瓷苹果,2线品牌碰瓷友商、4线手机品牌碰瓷小米。


比如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直接说“siri”低智能。


华为小米的口水战,后来都逼得雷军亲自下场回怼。


余承东曾说,网上有很多人叫我余大嘴,这是不对的,而且华为不擅长营销。


但在2011年微博正火的时候,余承东用这个舞台,开始了他的暴力营销,直接与苹果三星做技术指标的对比。


在线下,2015年3月1日,三星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邀请函上采用“What’s next”的宣传语,为新手机S6预热,与此同时,华为发布“Next is here”的海报。


4月,三星为S6打出“Next is now”的广告语,华为紧随其后上线“Now is P8”为P8造势。


这对提高华为的知名度有好处,但也带来一些非议。


在 2015 年,华为P8和P8 Max 在市场宣传中,涉嫌对这两款产品在宣传中所呈现的边框进行过PS 修正。


余承东也曾因为过于放炮,而被任正非禁言了一段时间。


在2017年,爆发了中韩萨德事件,三星爆炸门事件,种种形势都对三星不利。


在2017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由5年前的20%降到了——0.8%。


华为的营销从萨德事件迅速切入,mate系列主打商务高端用机,价格也在5000左右,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三星,很多政府领导和国企的中高层开始成为华为的用户。


但2017年对于华为可以说是悲喜交加。


2017年第一季度华为拿下中国市场出货量第一,OPPO和vivo位列第二和第三。然而,一进入4月份,一向主打质量可靠,技术过硬的华为意外曝出“闪存门”事件。


最开始,大家并没有太在意华为P10手机的闪存问题。毕竟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手机大佬,华为P10推出之后得到了媒体与用户的一致好评。


但是3月中旬,华为P10爆出了屏幕缺少疏油层的问题。


很多网友以及自媒体评测机构表示,P10的屏幕并没有预涂疏油层,这使得手机正面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会成为指纹收集器,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余承东不得不内部深刻反省,华为对于闪存门事件的反应速度并不快,这也是大企业的通病。


高速成长的华为,工作效率不可避免的因为机构的庞大变慢。


闪存门对华为是一次深刻警醒:是否这几年跑得太快,是否认真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而最近余承东再次放炮,称已经世界第一,无奈又被打脸。


据权威调研机构Counterpoint调查研究,发布了2018年Q4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报告。


对于全球市场来讲,更多用户依旧选择苹果、三星为首选机型,当然华为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华为摘下了第四季度增长最快品牌之一,但依旧没能超越苹果老二的市场地位,与三星还有差距。


现在华为经历前几年的艰难困苦后,看上去已经顺风顺水,但科技行业,不进则退,华为想成为世界第一还需时日。


在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当下,头部手机厂商的“厮杀”更为激烈,手机行业进入了比拼精品,高品质,国际化的下半场,或许也是存量博弈的市场。


华为从一个给运营商擦鞋的小弟,一跃成为世界上比肩苹果三星的品牌,其成功之处令人佩服,但未来这艘巨轮驶向何方,会是下一个传奇么?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华为能否击败三星苹果?

添加无忌小君微信

进入我们财经无忌的专属读者群

财经大咖无忌叔叔聊一聊


如果你有兴趣

也可以看看最近被反复阅读的文章



财经无忌 原创出品


转载商务请加微信:xiaoniud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