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6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朗诵 | 写给伟人的诗歌

凡若清韵 2021-06-28

毛泽东去安源


周总理在西花厅


南巡讲话


梁家河

  

写给伟人的诗歌

作者丨刘春华  朗诵|一剑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一把油纸伞

为长征胜利纪念日而作


一袭长袍随风

一把纸伞轻握

你坚定而深邃地凝望

前方的道路漫漫而修远


你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长征的路上

赤子之心跳动理想的火焰

你把中国的未来至于胸襟

为了寻求真理跨越草地雪山


你撑着那把油纸伞一路向前

苍茫大地乾坤扭转

你举着信仰的火炬走在路上

星星之火被你点燃燎原


那把油纸伞曾经跟随你去过安源

在风雨中把前行的方向分辨

你把油纸伞高高举过头顶

赤着脚丈量泥泞的河流山川


那把油纸伞虽然那么普通

在长征的路上却与你朝夕相伴

你的形象因为它被定格成玉树临风

让你的敌人也心惊胆战


那把油纸伞就是我的思念

让我忆起二万五千里的遥远

让我忆起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

在长征的路上高高地撑起一把油纸伞


那把伞就像一朵圣洁的梅花

永远盛开在中国的高山平原

它接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

它见证了长征之路的艰辛涅槃


那把伞就是历史的记忆

后来的人们一直深深怀念

因为曾经有一个叫毛泽东的巨人

用一把油纸伞撑开了新中国的灿烂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海棠依旧

观电视剧《海棠依旧》有感


西花厅的海棠花儿开了

依旧开得鲜艳

总理,我知道她在等你

可是你迟迟不来


总理,你去了哪里

海棠花儿一定知晓

否则她不会岁岁盛开

痴痴等你,等你归来


也许你去了曾经留学的法兰西

重温青春的激荡

你看海棠花儿诗一般的模样

那是在把你的深情遥望


也许你去了海河之滨

重温理想的启航

你看海棠花儿在微风中舞动

那是在把你的爱情回首


也许你去了雪山草地

重温跋涉的坚韧

你看海棠花儿渐渐绽放的蓓蕾

那是在把你的足迹印证


也许你去了陕北窑洞

重温奋斗的土炕

你看海棠花儿火焰一般盛开

那是在把你的忠诚赞颂


也许你去了人民大会堂

重温建国的辉煌

你看海棠花儿枝繁叶茂

那是在把你的祝愿生长


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

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

你一定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

飘进了黄河长江和无边无际的海洋


海棠花儿陪伴你26个春秋

见证了西花厅的灯光彻夜不眠

见证了你鞠躬尽瘁的一生

直到最后一刻,直到死而后已


西花厅的海棠花儿又开了

依旧开得鲜艳

你欣赏花开花落的背影

仿佛还在昨天


总理你看,海棠依旧

依旧用岁岁盛开等你

总理你看,海棠依旧

依旧等待你的归来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广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你是我心中的一棵树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你是我心中的一棵白杨

巍然屹立在神州的苍茫大地

你以淳朴善良的姿态

自豪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你以高大挺拔的形象

永远深深扎根在母亲的身旁


你是我心中的一棵青松

巍然屹立在神州的高山峻岭

你以傲雪迎霜的坚强

即使位卑依旧不把责任和使命淡忘

你以纯净高洁的胸怀

带领中国的航船驶向新的希望


你是我心中的一棵木棉

巍然屹立在神州的城市村庄

你以一个巨人的气魄

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春天的故事

你以一个英雄的风采

开启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


你是我心中的一棵翠竹

巍然屹立在神州的山涧水乡

你以一生刚直的品格

展示中华民族不屈的理想

你以毕生不懈的追求

挺起了中国人民坚硬的脊梁


哦,亲爱的小平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那棵树

春天孕育蓬勃的生机

秋天飘满丰收的果香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那棵树

夏天开放明媚的花朵

冬天守望壮丽的风光



  

习近平,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您从梁家河走来

大国主席习近平


那么遥远的陕北

梁家河的贫瘠曾经远近闻名

已经离开几十个春秋

可您对它依然魂牵梦萦


您清晰记得梁家河的每条河流

记得梁家河的每一条山岭

记得您领着大家修的拦水坝

记得您领着村民挖的甜水井


走到哪里您都对人说

梁家河是您记忆里永恒的风景

您说梁家河是我的老家

我永远忘不了那份情


梁家河也永远记着您这个儿子

记着那个16岁就来到这里扎根的知青

记着您的怀里揣着母亲送的针线包

上面绣着三个鲜红的字:娘的心


梁家河的老百姓因为您

比任何人都关心国情党情

说起当年村支书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如数家珍


记得您带领大家修的22眼沼气池

记得您彻夜读书手不释卷

记得你教会农民种田种菜

记得你为村里建造的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


您从梁家河走来

带着梁家河的期盼

您对老百姓庄严承若

要永远为群众服务一碗水平端


您从梁家河走来

装着梁家河的希冀

你把母亲送您的针线包送给村民

您把您的心留在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


您从梁家河走来

眼睛里常常含满泪水

您把对人民的爱化成一句最朴素的话语

我还会回来看你们我一定常把家回


您从梁家河走来

窑洞照相馆记录下您和村民的告别

他们说,觉得您还在村上住着

觉得您从来没有离开


您从梁家河走来

骨子里都是爱民情怀

您带头筑起的大坝还在为人民造福

您当年打下的水井还在滋养着下一代


您从梁家河走来

走到了治国理政的大舞台

您信念坚定一身肝胆

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


您从梁家河走来

伟大的中国梦从那里发源

您听,梁家河人一声声把您呼唤

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干好事,希望您永远像从前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1969年油画


  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叶浅予的文章,批评了这幅油画:“……见过那幅画的内行人都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风靡一时,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这幅身价百倍的油画,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历史。


  创作展出油画

  精确修改说明


  1967年夏,北京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读书的刘春华,被选派参加展览的筹备工作,他承担的具体任务是,画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刘春华当时只有24岁,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而且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于这年7月初来到安源矿体验生活,采访老工人,了解毛泽东多次来安源的情况,加深对毛泽东在安源革命实践的认识。


  创作《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最重要的是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和思想。刘春华等人广泛搜集了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章,以及有关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回忆录和安源工人运动史料,并反复学习和研究。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在构图上把毛泽东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动态处理上,让毛泽东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稍稍扬起的头和稍稍扭转的颈部,表现毛泽东不畏艰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毛泽东争取解放全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


  刘春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群众欣赏的习惯,利用油画表现力丰富的特长和中国传统绘画细致的优点,大胆尝试,经过反复努力,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周年前夕,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因为当时反对个人成名成家,故作品署名为“北京院校学生集体创作”。后来有人提出,单幅油画作品很少有“集体创作”的,总不能你画人像,我画天空。此外,该画在当时又引起争论,有人主张毛泽东出现时,要阳光普照大地。还有人指责画面上就毛泽东一人,孤零零的,这不是影射毛主席脱离群众吗?但是作者刘春华坚持己见,宁愿承担巨大的风险,于是就在“集体创作”后面,又挂上了个人“执笔”署名。


  1967年10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该画说明词称:“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观看展览后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


  事后,王耀南打电话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一天饭后,毛泽东与警卫战士在一起闲聊。汪东兴的秘书高长臣见主席说话兴趣正浓,立即凑上前问:“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吗?”毛泽东沉思片刻,操着浓厚的湘潭口音,不紧不慢地说:“20年我有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21年秋这一次是对的。


  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传达了毛主席的话。于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立即改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誉为艺术之花

  高温推向全国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刚刚问世,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的群众对这幅油画推崇备至,留言写满整整4本,有的呼吁出版该画,有的甚至说出版后要认购几百张。但展览筹备处无权决定此事。后来,《人民日报》拟刊用该画,将其制版送中央审查,时任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当即批示:“总理、伯达、康生……我建议明天‘七一’人民日报、军报发表《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很好。这幅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采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听说是青年人画的,而同意发表。建议属「署」上作者名字。


  1968年7月,该画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制发行。《人民日报》及各地报刊大造舆论,称该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的灿烂艺术之花”。随后,又用这幅画发行纪念邮票,制作像章;当年,林彪、江青胸前都佩戴过该画的像章;周恩来住室里惟一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该画。同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将《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画装上彩车,与8个“革命样板戏”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众庆祝国庆游行队伍,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全国家喻户晓,并蜚声国外。


  在安源,《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影响更大。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7月8日,是安源矿工们最幸福的一天。这一天,工人们日夜渴望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运来了,安源煤矿革命委员会连夜举行了授画仪式,矿工们手捧这幅革命油画……表决心、立誓言: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当时正在安源牛形山腰动工兴建建筑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正门中央的最高处,就选用《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头像,用瓷砖镶嵌而成。该馆的序厅和展厅中,均陈列了《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


(作者黄式国为萍乡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黄爱国为萍乡市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改编,讲述周秉德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周恩来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包括初入中南海,西花厅的手足情,敬老养老是周恩来的家风,职业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国家需要等故事。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周恩来一生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看到的是周恩来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到的是周恩来崇高而又伟大的“无我”精神;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斯人已逝,海棠依旧。



该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


蒋开儒和叶旭全亲身感受了特区的巨大变化,他们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的笔触,和亲切感人的语调,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该曲曲作者王佑贵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以一种平和、亲切、感人的音乐为主题,塑造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形象,一个是邓小平的领袖形象,一个是拥戴领袖的大众音乐形象,这两个形象交替出现,并运用音区、音色、音调以及调性的对比,气势恢宏地展现了一幅史诗般壮丽的画卷。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 “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虽说在公社的所在地,属于自然条件知青故居相对较好的那种村子,但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据90年代编订的《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本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

北京知青到延安后,继而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 

 
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作者:刘春华,笔名梅园听雪。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学士学位,现供职于辽宁省锦州市委宣传部;在报刊杂志和搜狐、新浪等知名网络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千余篇;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锦州市作协理事,锦州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著有诗歌集《梅园听雪》。玉骨冰魂,同心灵独自对话;书香笔墨,与文字互相取暖。


朗诵:一剑,本名王刚(微信号:WG710505)。锦州市朗诵协会副会长、市诗词协会理事、市朗诵艺术团播音指导、凌水艺术团副团长、文化志愿者、《锦州文化》、《安般兰若》等平台特约主播。曾获广电总局举办的锦州市首届朗诵大赛一等奖、市十大朗诵名家称号。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凡若清韵

主编:可爱天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