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昆杜这片桃源追随本心,豁然开朗

DKU 昆山杜克大学招生 2024-04-27

缘起昆杜系列故事聚焦昆山杜克优秀本科在校生代表,邀请他们分享高中阶段对未来的思考,申请阶段的心路历程,以及入校以后的成长体验。


本期故事由来自四川成都的黄卓立同学讲述。高中阶段的卓立是一个喜爱文学与历史的理科生,一心想要到大学念经济学。于是入校后的第一年,她便按照经济专业的课程要求选修了经济学课和数学课,又按自己的兴趣选修了一节文学课。有趣的是,这三堂课带给了卓立三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而她也从中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优势所在,逐步确立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

(以下文字整编自卓立的分享)

首先说最想要学的经济学,我上课后发现它实际上与我所设想的完全不同。课堂上的我经常感到困惑,因为我不太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我更愿意也更享受把我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研究数学或是讨论文学作品上。

数学课上的我很快乐,因为我可以熟练地运用我所擅长的理性思维。授课的徐霄乾教授讲课非常清晰严谨,手写板书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思考和分析。而且他特别会挑选题目,每道题都很有针对性,能让我及时发现对某一知识点哪里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帮助我很好地查漏补缺。那堂课让我感觉很舒服,好像并没有花太多功夫,只是把该做的作业做了,把该弄懂的弄懂了,扎扎实实学下来,很轻松地应考,最后也收获了很不错的成绩。

MATH 105结课和徐霄乾教授的合影

文学课上的我则是感觉大开眼界。那堂课叫Berlin and Paris (柏林与巴黎),光听名字就有种天生的吸引力。在Caio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一起研读加缪、萨特的作品,讨论人生的喜与悲、生与死。那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讨论这样的话题,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让我看到了课堂更多的可能性,沉醉其中并深受启发。

自那以后,我就决定要调整重心。原来我高中时期的直觉并不准确,经济学明显不是最适合我的道路。而相比于文学而言,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更强,学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于是我决定在数学领域进一步探索,没想到越探索,越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跟数学教授和相熟的学长交流,他们与我分享了很多学数学的心得与体验,包括未来的发展路径,这也帮助我坚定了选择数学作为专业的信念。

与此同时,之前同一节文学课上的同学找到我,邀请我一同参与到Caio教授的科研项目中,一同研究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在中国的出版情况。一开始我还不太确定自己在这个项目里是否有可贡献的空间,但通过和Caio教授沟通,我了解到这个项目也需要运用数学思维,尤其是前期建立数据库的时候。他也希望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这样可以产生更多思维的碰撞。我就这样很幸运地拥有了人生中的科研初体验,而且是用我较为擅长的数学研究我所喜爱的文学,跨学科学习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和Caio教授的合影


卓立的故事并不小众,昆杜的很多同学在选定专业之前都在不断地验证内心的直觉,校准自身的定位,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卓立的成长离不开她的自驱与自察,也离不开教授的倾囊相授。在昆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卓立已经遇见了很多位伯乐,并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悟到了很多关于学业,乃至生活的真谛。

刚来昆杜的时候,我的英语还不是很流畅,当时交流最多的就是我的EAP (学术英语) 老师Peter。他的教学风格很严格,打分真的很不留情面。就拿写论文来说,我觉得我写的没什么问题,但经他过目后,通篇都是问题和修改意见,这一度令我非常崩溃。后来我主动约他详聊,他的反馈还是很直白。在他的观念里,成绩是次要的,也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大学四年之间的成长,能否建立终生学习的习惯,以及是否在努力笑对生活的挑战。他的这番话很及时地点醒了我,也激起了我追求实质性进步的决心。

所以接下来的几个学期,我一直坚持上他的课,在他犀利的点评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即便那时候英语口语并不流利,我也会尽量去表达,和他保持紧密的沟通。整个过程真的一点也不轻松,但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最后结课时Peter对我说的话,他说很期待看到我四年之后的样子,因为我真的在他的课上成长了很多。

这份肯定对我来说弥足珍贵,Peter帮我很好地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我学会了把目光放长远,把努力放当下。与其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一场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如去思考你四年过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为之付诸实践。

卓立和Peter教授

EAP以外,因为兴趣,我还选修了几门历史课,没想到又认识了非常喜欢的教授Kolleen Guy。我经常跟她聊天,不只会聊历史,也会聊生活。去年因为疫情封校的那段时间,我和Guy教授聊到了我当时的状态,看了很多负面的消息,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感觉很难受,心理压力很大。那个学期我们正好在上一节以Utopia (乌托邦) 为话题的课,Guy教授就鼓励我从小事做起,关注身边的改变,争取营造一个“迷你乌托邦”式的环境。她分享的这个概念让我挺受安慰和启发的,心理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诸如此类的谈话还有很多,Guy教授总是耐心地聆听,温柔地点拨,从不吝啬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智慧,也从不会过分干涉我的思想和决定。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和Kolleen教授直到最近才终于在校园相聚。她之前跟我说很喜欢我的家乡成都,所以我准备找时间带她去打卡正宗的四川火锅。

终于在校园相聚的卓立和Kolleen Guy教授

另外一位给我很多帮助的教授是环境科学的马丁教授。去年,我的家乡四川因为干旱严重,导致电力紧缺,不得不实行限电政策。看到这一新闻的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造成的威胁。以前我并不怎么关注环境问题,但这一次,家乡的困难让我开始正视它的危害,并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或许可以借助科研的力量,从增进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的了解开始?抱着这一念头,我主动联系了学校的马丁教授,也有幸加入了他的研究组,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分析大众媒体对极端天气的看法。这段经历又一次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解锁了新的应用场景,也使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持续的锻炼。

卓立和马丁教授在招办直播间分享科研经历

 Q

最后有什么建议和学弟学妹分享吗?

 1

在高中日复一日的忙碌与愈发紧张的竞争中,不要让自己的思想麻木,被动盲从,要保持清醒的感知力,关注时事,关心他人。

 2

和教授成为朋友。尤其当你对未来感到迷茫或焦虑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和教授交流,汲取建议。昆杜的教授经历都很丰富,听了他们的分享,你会发现,未来的路很宽广,不必急,也不用怕。

每次想起从十二年高考长征走出来,来到昆杜都感觉像武陵人误入了世外桃源。就像Peter说的那样,“DKU is like a utopia”。这里有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一切,乌托邦式的学术环境,乌托邦式的师生关系,乌托邦式的校园氛围…来到昆杜,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意味着什么。在昆杜这片桃源里,我也在努力成为像先秦遗民一样“怡然自乐”、追随本心、从容笃定的人,同老师、同学们一同维护这片桃源的安宁和乐、自然平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行过芳草鲜美的桃林、循着微光坚韧跋涉,最终抵达深藏桃源的昆杜,豁然开朗,未来可期。

- END -

采访 | 编辑: Carol

往期推荐




》学子故事 | 在这里每天都很忙,但忙得有意义




》学子故事 | 只有克服痛苦,才能更好地感知快乐




》学子故事 | 初见心生向往,深交惊喜重重

关于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是一所由美国杜克大学(连续多年被U.S. News、华尔街日报等权威机构评为全美十所顶尖大学之一)和中国武汉大学(中国“双一流”大学/985大学/211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也是唯一由全美排名前十的大学在华创建的中外合作大学。

咨询电话 :

0512-36657028

QQ线上答疑群 :

425667325 (高三学生)

526124074 (高一高二学生)

电子邮箱 : 

china-applications@dukekunshan.edu.cn

本科招生网站 : 

admissions.dukekunshan.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