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生素用太多,竟增加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156期日报。

中老年时期的长期抗生素使用或增加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3.239]

① 纳入36429名无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的妇女,分为年轻(20岁-39岁)、中年(40岁-59岁)和老年(60岁及以上),平均随访7.6年,其中1056名参与者出现了CVD;② 校正多种因素(饮食、生活方式、超重/肥胖、其它药物使用等)后,老年时期长时间使用抗生素(2个月以上)的妇女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③ 中年时期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与随后发生CVD的风险显著相关;④ 年轻时期的抗生素使用与CVD的风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Duration and life-stage of antibiotic us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
04-24, doi: 10.1093/eurheartj/ehz231

【主编评语】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女性在中老年时期长期使用抗生素,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沈志勋)

Nature Reviews:慢性肾病中的肠道菌群(综述)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IF:19.684]

① 慢性肾病(CKD)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影响多种生理过程;② 肾衰竭、饮食和药物共同改变肠道菌群及其分泌物,促进尿毒症毒素的产生,推动尿毒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进程;③ CKD及相关菌群改变破坏肠道屏障并促进细菌易位,导致持续全身性炎症和免疫麻痹,破坏免疫适应性,并通过分泌物损害新陈代谢和心血管;④ 粪便移植、对特定微生物的靶向干预、益生元/益生菌/饮食是改善导致尿毒症、CKD及其并发症相关菌群变化的潜在策略。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fitness in kidney disease
06-26, doi: 10.1038/s41581-019-0172-1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慢性肾病中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的变化,以及菌群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影响肾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并讨论了靶向菌群治疗肾病的潜在策略。(@沈志勋)

粪便miRNA可反映肠道菌群的健康程度

Theranostics[IF:8.063]

① 对比无菌小鼠与正常小鼠的粪便miRNA谱,鉴定出12种粪便miRNA存在差异;② 分别给无菌小鼠移植正常小鼠、IL-10敲除小鼠或TLR5敲除小鼠的菌群;③ 相比于移植了正常小鼠菌群的无菌小鼠,移植了IL-10敲除(或TLR5敲除)小鼠菌群的无菌小鼠的粪便miRNA谱有显著差异;④ 移植了IL-10敲除与TLR5敲除小鼠菌群的无菌小鼠的粪便miRNA谱也有显著差异;⑤ 粪便miRNA与部分IBD相关的特定菌种相关,粪便miRNA谱可比菌群组成更好地反映肠道菌群的健康程度。

Host-derived fecal microRNAs can indicate gut microbiota healthiness and ability to induce inflammation
07-03, doi: 10.7150/thno.35282

【主编评语】来自Theranos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无菌小鼠和粪菌移植,发现粪便miRNA谱与某些炎症及IBD相关的特定菌种密切相关,且与菌群组成相比,可更好地反应肠道菌群的“健康程度”。(@沈志勋)

吗啡耐受性或由肠道菌群失调介导

PNAS[IF:9.58]

①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导致镇痛耐受性;② 在无菌小鼠及抗生素处理后的小鼠中,对吗啡的镇痛耐受性被显著抑制,给无菌小鼠移植粪便菌群后,可恢复镇痛耐受性;③ 吗啡镇痛耐受性的产生与菌群失调(双歧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选择性减少)相关;④ 益生菌处理富集双歧杆菌科与乳杆菌科,抑制吗啡处理后产生的镇痛耐受性;⑤ 机制上,吗啡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破坏及细菌易位,通过TLR2/4活化触发局部肠道炎症,驱动吗啡耐受性产生。

Morphine tolerance is attenuated in germfree mice and reversed by probiotics, implicating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me
06-17, doi: 10.1073/pnas.1901182116

【主编评语】长期使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可导致镇痛耐受性。来自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吗啡耐受性的产生依赖于肠道菌群,并与菌群失调相关。益生菌可恢复肠道菌群中的特定分类群并抑制吗啡耐受性的产生。(@沈志勋)

无肝胆疾病的人,胆汁菌群长啥样

Microbiome[IF:10.465]

① 在肝移植手术中,从13名无肝胆疾病的供体中收集胆汁样本(对照),分析其与胆结石患者(14人)的胆汁菌群和代谢谱;② 胆汁菌群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菌群组成在两组间存在差异,患者的菌群多样性更低,丙酸杆菌科在对照中丰度更高,拟杆菌科、普氏菌科、紫单胞菌科、韦荣球菌科在患者中更常见;③ 两组的胆汁代谢谱也存在显著差异;④ 由于供体在术前接受抗生素等医疗处理,可能对正常的胆汁菌群组成有影响。

The human gallbladder microbiome is related to the physiological state and the biliary metabolic profile
07-04, doi: 10.1186/s40168-019-0712-8

【主编评语】由于样本采集的难度,目前对胆内微生态的研究较少,《Microbiom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分析了无肝胆疾病的对照个体的胆汁菌群,并与胆结石患者进行了对比,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李丹宜)

肥胖肠道菌群表型的人群异质性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6.333]

① 分析多个已发表队列的16S rRNA数据,探究不同西方人群中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② 肠道菌群α多样性低与高BMI间的关系,在非西班牙裔白人和/或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中一致性最好,高脂红肉摄入量高且菌群α多样性低的人BMI高;③ 普氏菌属相对丰度高与高BMI的关系,在黑人和西班牙人群中更强,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且普氏菌属丰度高的人BMI高;④ 肥胖相关的肠道菌群表型可能受种族及其相关因素(饮食成分、社会地位等)的影响。

Gut microbiota phenotypes of obesity
07-01, doi: 10.1038/s41522-019-0091-8

【主编评语】《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近期发表研究,分析了不同队列中的肥胖相关肠道菌群表型,特别关注了菌群多样性和普氏菌属丰度与肥胖的关系在不同种族和研究间的异质性。(@李丹宜)

Nature:导致顽固性先天腹泻的遗传缺陷

Nature[IF:43.07]

① 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8位婴儿顽固性腹泻综合征(IDIS)患者,发现16号染色体上一段1528bp序列(命名为ICR)存在纯合缺失;② ICR在小鼠胃肠道系统发育中,调控一个覆盖该序列的未知基因Percc1的表达,敲除ICR或Percc1,都可使小鼠复现IDIS表型;③ Percc1介导了ICR缺失引起的胃肠道缺陷,Percc1主要在胃G细胞和十二指肠的肠内分泌细胞(EEC)表达,其缺失可导致EEC发育受损和胃肠肽激素分泌缺陷。

Noncoding deletions reveal a gene that is critical for intestinal function
06-19, doi: 10.1038/s41586-019-1312-2

【主编评语】先天性腹泻是一种遗传疾病,可危及生命。《Natur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测序方法从患者中鉴定出导致婴儿顽固性腹泻综合征(IDIS)的非编码区遗传缺陷,并进一步在小鼠中揭示出,被该序列调控的一个未知基因Percc1,在胃肠道发育中有关键作用,从而串起了IDIS背后的发病机制。该研究是临床结合基础研究鉴定病因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也再次提示不要忽视非编码区遗传缺陷对疾病的潜在贡献。(@李丹宜)

噬菌体+益生菌,或能有效减灭医疗环境中的细菌污染

Microbial Biotechnology[IF:4.857]

① 基于益生菌的消毒方法(PCHS)可以非特异性地稳定减少医院环境表面的病原体,而将噬菌体用于医疗环境表面消毒可专一性地减灭特定菌种 ;② 病房的卫生间表面是葡萄球菌污染最显著的区域;③ 在病房和盥洗室,相比于单独使用PCHS进行表面消毒,每天联合使用PCHS和气化噬菌体可将环境表面葡萄球菌载量降低97%;④ PCHS卫生措施配合噬菌体应用,在控制医院表面细菌污染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望成为预防和控制院感爆发的一种策略。

Effective elimination of Staphylococcal contamination from hospital surfaces by a bacteriophage-probiotic sanitation strategy: a monocentric study
04-25, doi: 10.1111/1751-7915.13415

【主编评语】医院表面清洁是有效防控院感的重要措施。《Microbial Biotechnology》近期发表一项针对医院表面细菌污染防控的研究,发现使用细菌特异性噬菌体配合益生菌消毒方法,可以在实施干预期间有效降低医院表面的葡萄球菌载量。该结果对于开发新型的表面消毒措施、进行有效院感防控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吴芹,沈志勋,迟卉,李丹宜,张裕铃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708 | 警惕!吃得不对,可能促进癌症转移

0707 | 吃出来的肥胖如何破坏进食“刹车”+脂肪肝小专题7篇

0706 | 皮肤菌群专题:皮肤健康离不开菌群的默默守护

0705 | 抗氧化会是改善菌群的新策略吗?

0704 | BMJ连发:聚焦2型糖尿病饮食

0703 | 大肠癌中,菌群生物膜扮演什么角色?

0702 | Akk死菌有用活菌扑街+肠脑轴小专题7篇

0701 | 6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0630 | 关注宏观尺度下菌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0629 | 医学顶刊齐聚焦:2型糖尿病近期有哪些重要临床进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