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缘何理由众生具有如来藏 | 2014 《解脱庄严宝论》

正法互联 2021-04-24


正文·支分



2014

第⼀品


宣说因 如来藏



摘录 // 

2014年第⼗七世⼤宝法王噶玛巴

开示《解脱庄严宝论》第堂课




那么,要从这迷乱⾃性的轮回中解脱出来,就需要证得无上菩提。

若想:我们这些下劣的补特伽罗虽然很精勤,也能获得菩提吗?

答⽈:精勤地修习怎能不获得菩提呢?

因为我们所有众⽣都具有成佛之因: 如来藏的缘故。


《三摩地经》云:

如来遍藏于⼀切众生中。 


《⼩涅槃经》亦云:

一切众⽣即是具有如来藏者。 


《⼤涅槃经》云:

譬如酥油遍存于乳中,

如来藏也遍存于⼀切众生之中。


《庄严经论》亦云:

⼀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名为如来藏。


像这样的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事相,有些说无遮空性是如来藏,有的⼈会说⾃心本性、光明本智就是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就像上面讲到酥油遍存于乳中,因为本质中有酥油所以就能被提炼出来。如果刚开始本质中没有酥油就不可能被提炼出来。 所以同样的成佛的本质我们是有的,所以说有如来藏。


因何理由众生具有如来藏呢?

即因:

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故,

法性真如无差别故,

和一切众生具有种性故。

因此具有三因故,众⽣具有如来藏,


此亦如《宝性论》云:

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其中,

  1. 第⼀所谓「法身空性遍满⼀切众⽣」者,佛陀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空性,而彼空性遍满⼀切众⽣故,众⽣具有如来藏。


  2. 所谓「法性真如无差别」者,佛陀的真如和众⽣的真如没有贤劣、⼤小和⾼下的差别故,众⽣具有如来藏。


  3. 所谓「⼀切众⽣具有种性」者,诸众⽣住于五种佛性中,云为何等?


摄颂:

断灭种性不定性,

声闻种性缘觉性,

以及大乘之种性,

五种皆摄佛种性。

应予了知。


所谓「法身空性遍满⼀切众生」,很多人会觉得,瓶子也是空性,也可以说是法身,那么瓶⼦也能成佛。

⼀种说法是,众生因为具有空性与如来藏,可以成佛,但瓶⼦只是物质,所以无法成佛。


另外,这里谈到断灭种性时,

《庄严经论》中说:

「⼀向行恶行,断善诸⽩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透过六个部分说明。


其中「善少亦无因』是指完全没有成佛的因,但这样的说法,依照《解脱庄严宝论》的解释,并不是说完全不可能成佛,⽽是相对于其他种性,成佛的路上时间⽐较长,⽐较难,所以才说没有办法成佛。


断灭种性者,是指按⼤阿舍离无著菩萨所言,彼等具有无惭愧、无羞耻、无慈悲等六种法相者。

即如云:

虽见轮回诸过患,不生丝毫厌离心,

虽闻佛陀之功德,不生丝毫敬信心,

无惭无愧无慈悲,尤造罪业无忏悔,

具此六者无佛缘。


《庄严经论》亦云:

⼀向⾏恶行,断善诸⽩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总之具有上特征者说断灭种性,当然,这里的密意是指他们将长久地耽搁在轮回之中,并⾮是永远不能获得菩提,即如果精进也能获得菩提。


此亦如《⼤悲经》云:

「阿难,若有众⽣无涅槃善根,若能缘念佛陀,乃⾄于一花散于空中,我说是⼈乃具涅槃果,尽涅槃际,究竟涅槃。」


不定种性者,是指观待外缘者,即诸凡依⽌声闻乘善知识,或结交声闻友伴,或见到声闻经典⽽对于声闻⽣起信心,其将成为声闻种性并获得声闻,若是值遇缘觉或⼤乘的机缘,他们将成为缘觉乘或⼤乘。


声闻种性者,诸凡畏惧轮回、敬信涅槃、悲⼼微小者即是彼等,如云: 见轮回苦⽣畏惧,于涅槃⽽极诚信,于利有情不欢喜,具此三征声闻性。


缘觉种性者,诸凡具备那三种特征外,我慢极⼤、阿舍黎秘密和喜好独居静处者即是彼等。


如云:厌离三有欣涅槃,慈悲微⼩增上慢,阿舍黎密喜独居,智者知是缘觉性。彼声闻、缘觉⼆种性,趋⼊彼等乘后虽然也是会获得各自的果位,却并不是真正的涅槃,那么那时他们是如何安住的呢?


乃依于无明习气地、以无漏业执持意自性身⽽安住。然而那时因有无漏三摩地故,彼即是涅槃,是以意想⽽安住。


如果不是真正的涅槃,则佛陀宣说彼二道就是不合理的了?


答曰: 是合理的。

譬如,诸商人由南瞻部洲前往⼤海取如意珍宝,途中于⼤旷荒漠疲累欲绝,即想:我不取宝了,对于诸欲退反者,⼤商主以神通力幻化了一座⼤城郭以让他们休息。


如上,⼼力微弱的有情听到佛陀的智慧便⼼生怖畏,对于心想成佛甚为艰辛,⾃己没有能⼒而不欲趋入或欲退反诸众、宣讲了此声闻二道,以使其在声闻的果位上休息。


《法华经》云:

如是声闻众,⾃谓得涅槃,

佛则言彼等,休息非涅槃。


彼等有情在声闻的果位上休息,如来了知后,便策励彼等成佛。

复次如何策励呢?

以身语意⽽策励,即⼼放射光明,照处彼等声缘之意⽣身,使其从无漏漏三摩地中觉醒,然后示现身相,说如是语而策励:诸⽐丘,汝等现已近于如来,应观待、证取之!


彼《法华经》中亦以偈颂云:

「故吾今告汝⽐丘,仅此则⾮为涅槃,汝等为⼀切智故,当发伟⼤正精进,将获⼀切智之智。由是策励故,彼等声缘开始发菩提心,经于无量劫行菩萨⾏⽽成正等觉。」


《圣楞伽经》中亦如是宣讲。


《法华经》亦云:

「彼等声闻⾮涅槃,由行殊胜菩提行,

此诸声闻皆成佛。」



⼤乘种性是如何呢?

摄颂:类别种姓与异名,超胜余者之理由,行相征兆此六者,归摄⼤乘之种性。


种性的类别有二,

即:

1.「⾃性住种性」

2.「清净修种性」。


宣讲彼等种性各⾃的体相,⾸先: 

  1. 「⾃性住种性」,即出生佛法的能力⾃无始时即具备,是法性⽽获得。


  2. 「清净修种性」即⽐出⽣佛法的能力由往昔串习善根而获得, 如是两类都是具有佛缘者。


种性名称的异名,也称做「种性」或「种子」,也称做「界」,或称做 「⾃性」。


超圣其余种性之理由,由于仅是净除烦恼障⽽成清净种性的缘故,缘觉行者是下劣种性,由于净除了二障⽽成为清净种性的缘故,大乘乃是超胜种性。因此彼大乘种性是超胜其余种性,无与伦⽐种性之行相,即种性已苏醒和未苏醒。


其中种性已苏醒者,即果已清净成就而见到征兆;种性未苏醒者,即果未清净成就⽽未见到征兆。


那么,彼种性以什么助缘⽽得到苏醒呢?

若「远离违缘」和「摄受顺缘」就可以苏醒种性。若与此相反即住于未苏醒种性。


其违缘有四:

⽣于无暇

放逸无度

⼊于颠倒

障道罪业


种性苏醒的征兆,在《菩萨地》中提到分别有六度分别苏醒的征兆,讲得非常仔细。

另外此论的很多版本,在四种违缘的第⼆个都写错成「无有习气」,正确应该是「放逸无度」。


为什么知道那是错误呢?

因为在《声闻地》当中有很清楚的说明,第⼆个就是放逸无度。


顺缘有⼆:

• 外在宣讲正法的他缘

• 内在如理作意欣乐善法


种性之征兆: 即能表明是菩萨种性的征兆。


犹如《⼗法经》所云般:

由诸征兆知,具慧菩萨性,

观烟知有火,见鸥即知水。


那么征兆是如何呢? 

所谓:不观待对治而身语自然调柔,谄诳心极其微小,慈愍喜爱有情。


如《十法经》云:

无粗暴蛮戾,舍诸谄诳心,

极喜爱有情,彼即是菩萨。


这里《⼗法经》的「无粗暴蛮戾」是指身体行为上没有粗暴的举动,语⾔上也没有脏话粗语,「舍诸谄诳心」是指⼼上的调柔。


另外,在做任何加行之前,对有情生起悲心,信受大乘法,于难加⾏不加计虑而安忍,如实行持波罗蜜多⾃性之善。


如《庄严经论》云:

「加行前悲心、信受并安忍,

如实行善法,知是种性征。」


如是五种种姓中,具有大乘种性者是佛的近因,声闻和缘觉种性也能最终获得佛果故,属于远因,不定种性,有些是近因,有些是远因,断灭种性,也只是密意久远,并非永远不能证得菩提故,属于极远因。

因此,有情具有彼诸种姓故,有情即是具有如来藏者。


如是以三因宣讲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

复次以何譬喻而具有呢?

犹如银矿中有银在,或芝麻中有芝麻油在,或牛奶中有酥油在一般⽽具有。


这三个比喻,银矿中有银是极远因的⽐喻,芝麻中有芝麻油是远因的比喻,牛奶中有酥油,是近因的比喻。一个比一个容易。


因此,犹如银矿可以开采银子,或芝麻可以榨取芝麻油,或⽜奶可以提炼酥油⼀般,有情也可以修证佛果。


本段课文引⽤于

《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乘道次第》 

著作者:冈波巴· 拉杰索南仁钦

翻译:希惹群培 

北京宗教⽂化出版社,2009.7. 第一版

开示时间:2014年1⽉21⽇

第⼀届谶摩⽐丘尼辩经法会 



点按二维码 收听视频 

《解脱庄严宝论》2-11-1 

《解脱庄严宝论》2-1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