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王噶玛巴《佛子行37颂》开示 精要摘选预读

正法互联 2021-04-24


欢喜于善,对于善非常的欢喜。 

就是精进。

菩萨的所缘就是欢喜于善法。

— 大宝法王噶玛巴 —



图片来源:化育   文字来源:正法久炽燃



精要摘选预读


好的善知识应当是,我们依止他之后,恶习越来越少,功德越来越增长。

我们要非常珍视这样的善知识,要珍视这样的善知识胜过于自己的身体和性命。

人的生命是由父母给予的,但是我们法身的慧命却是由善知识、上师给予的,所以,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上师时,我们要非常非常的珍惜。


 ◊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缘的,或者说是互相依存的。

判定一个善知识的好坏,时常不是在他身上判定,而是从上师的学生好不好而去判定。

换句话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因为他传授的法而得到利益,有所改变。如果学生有改变,那么代表了这是一个好的善知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师徒之间是互相的。

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没有弟子的上师,但我们常常并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常常会以为,讲到上师就是上师,不谈弟子。上师自己多么的有功德,很了不起,只是谈上师的功德。

或者,讲到弟子时,就只说弟子的德横如何,是一个标准的弟子,而闭口不谈上师功德,这样都不对。我们需要互相的去了解,也就是透过弟子去了解上师好不好,透过上师了解弟子好不好。



三种士夫并不是指三种人,或三种独立的个体。

事实上,它是指一个修行人在修行的不同阶段,心性逐渐开展的过程。

谈到三种士夫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心性上。尤其是当我们投入到这种所谓心灵修持的旅程上时,我们就真的需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

我们现在的心,很多时候还像小孩一样,还不成熟。我们必须要对他/她百般的呵护,真的要很有耐心的慢慢去照顾他,尤其是要给他/她教育和训练,就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

我们要不断的照顾自己内心的这个孩子,让他/她有所进展,慢慢成熟,有承担力,能够照顾更多人。我们照顾自心的这种训练呵护是一种修持,就是所谓的三士夫道次第的修持。


很多人对于忍辱都有一种误解,都会觉得修持忍辱就是要压抑自己。这不是正确的忍辱修持。忍辱并不是一直要压抑自己。 

举例来说,很多人会说,哎呀!你都是佛教徒啦!就是要做个好人,你的个性要好。

这好像是在说:“你是个佛教徒,怎么还可以生气?你难道不是一个佛教徒?一个大乘行者吗?”

很多人好想被这样一说都有点不好意思。但这种说法和想法其实就是在压抑自己。事实上这样的压抑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根本不可能说现在是大乘行者,你就不会生气了。所以你不可能好像是说签个什么约,约定我就能做到,这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忍辱是你慢慢的去思维,慢慢的培养起来的能力。

如果你明白没有嗔心,我也可以活的很好的话,这是需要有理解、观察和勇气的。

不然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皈依的是谁呢?都是皈依的我们嗔恨之心。

因为没有其他方法帮助你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所以你唯一想到的就是用嗔心来回应一切。

我们是这么的容易生起动怒,都是因为我们一心其实都皈依的是自己负面的情绪。然后心中没有任何一点善的功德,心中空荡荡的。所以一遇到状况时,就没办法面对,只能很快像是加一个救生法一样,抓上嗔心去面对。

所以忍辱的修持重点在于,第一个方法是:培养善的能力。 第二个方式是:思维嗔心的过患,思维它带来的坏处。唯有这样去观察和思维嗔心的过患,自己才可能真正做到安忍。不然不去思维嗔恨的坏处,努力的去安忍都会变成是一种压抑。 


大宝法王噶玛巴

 《佛子行37颂》

美国纽约 开示 



北京时间 6月1日凌晨  3点 法王噶玛巴 金刚萨垛灌顶 

▼ 直播入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