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块石头对宇宙的终极思考 | 科幻小说

无客 不存在科幻 2020-09-08

本周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一颗颗普通的石头,也许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在茫茫宇宙中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它们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 无客 |专情于科幻创作,居于深圳。爱好书籍、电影、游戏等一切能够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力求创作出能引发思考的作品,将科幻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滚石

全文16800字,预计阅读时间31分钟。若担心时间线中途断裂,点右上角菜单选择浮窗,随时回传。

苏醒

我们从哪里来?

十一又想起这个问题,但记忆像受到剧烈撞击的石块碎裂成许多片,他反倒想起母星大地上,滚石文明对宇宙起源的猜想。

起初,宇宙的所有物质全部挤压在一起,是一颗无法想象大小的天体,原石。原石内部复杂的力量雕刻出了最初的智慧,他们不满足于这样毫无意义地活着,于是与原石里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展开了数以万亿年的拉扯。最终,拥有智慧的石头费尽力气逃离到了宇宙的各个角落,生与死的拔河形成了如今的宇宙面貌。

同时,在漫长的拉扯中,空间被撕裂出了许多没有大小,只有无穷力量的裂缝......

一想到那可怖的裂缝,十一立刻惊醒过来。

他不知道自己休眠了多久,自己的力量也抓不住任何东西,连能感知到最近的一颗恒星也在十分遥远的地方。以那颗恒星为参照,十一发现自己正以不可思议的疾速飞行中。在滚石漫长的文明历史中,从未有任何一颗石头能达到这种速度,滚石们还没发现这么高速的行动方式,除非......

十一惊恐地向前行方向送去感知,所幸没有发现裂缝的踪迹。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十一向将感知送向后方,但是母星系太轻,太遥远,他完全找不到故乡的方位。相比起无穷无尽的宇宙,他还是决定从稀碎的记忆里寻找答案。


母星是围绕着一颗年迈的恒星运转的行星,那颗恒星曾被滚石们称为祖星,它的质量异常庞大。母星在稍近的轨道上围绕着它而旋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和每一颗滚石一样,十一对自己的诞生没有任何印象。诞生仿佛是一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以至于所有滚石都对此没有记忆,滚石们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如何诞生。与之相同的是,死亡也是一件极其遥远的事情,滚石不会自然死亡。

十一只知道当他出现自我意识的时候,二就一直陪在他身边。与生俱来的感知力使他能立刻察觉到其它滚石的情绪变化,但那远远不够用于交流。二耐心地教会他从体内研磨出轻质的砂砾,通过天生的力量隔空操控它去摸索石板上的回路文。

“我们是同伴,孤独的滚石。”

十一毫不费劲读懂了死板。

“那我是谁?”

他发现雕刻石板不过是将思绪投射到石板上雕刻,是一种天赋。

“我们按照质量命名,你是十一。”

十一又问:“这是哪里?”

宇宙由物质及其圆力组成。

二由此出发,告诉十一滚石文明的粗略历史。

轨道、天体、滚石等万物的形状和状态都以圆为基准。母星大地有许多高山和深渊,在逼近死星的环道上,大地还因为祖星巨大的力量拉扯而隆起一条绵长的山脉。山峦高耸巨大,滚石们时常能感受到它数几十倍于自身的压迫力。虽然母星大地遍布崎岖,但古时的滚石认为,山脉也好沟壑也罢,它们属于母星,就像滚石身上的一处疙瘩,它们的力量最终还是来源于母星和滚石本身。

“他们以为,万物的吸引力是圆形和球状赐予的,于是便将这种相互吸引的力称作圆力。”

初生的十一在地上翻滚出了一个巨大的圆形路径,可他并没有从其中感受到任何力量。二继续刻写石板,告诉他接下来的历史。

由于生存在一个只能感受到“圆”的宇宙里,这一误解并不奇怪。当时滚石的个体还散落在母星的各个角落,以为物质间的力是圆形和球状的结果。后来,滚石们在相互的旅程中见识到了许多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思想,他们停下旅程,汇聚在一起交流,形成了文明的雏形。于是很快,这一规律被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否定了。而八九综合了所有观察的规律,将圆力重新定义:

无论形状与质量,宇宙万物都具有圆力,在它长久的作用下,物体最终都会因这种力而在更大质量的物体附近作圆环运动,故称圆力。

十一随意地在大地上翻滚,留下道道不规则的路径,以为自己找到了圆力定义的漏洞。但当他融入滚石社会时,无数的观察证据却向他表明这一定律的正确性。于是他开始思考起那个同样令八九头疼不已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游走于宇宙规律之外?

疑惑在各学术界发散出,在不同的滚石颅内产生更多的问题。滚石们总是片刻不停地思考着,激烈地交换石板,讨论着小到尘埃大到宇宙的种种事物现象,推断宇宙的样貌。而那个问题在十一的思索中演变成另一个:

我们从哪里来?

过去,八九在宇宙起源,原石假说的基础上加以推论:滚石在宇宙起源之初诞生,整个宇宙的岩石、矿物和金属挤压在一起。原石由于自身强大的质量和圆力急速旋转着,在这期间,物质相互摩擦碰撞,在某颗球体上刻出了最简单的逻辑回路。千百年的演化中,回路的逻辑形式逐渐复杂,慢慢变成现在的滚石。

可按照二的猜想,这么大质量的天体不可能存在。

他通过观察祖星系内悬浮在宇宙空间的小型岩石天体推测,死星系在很久以前曾拥有五颗行星,它们最后都因为死星的超强圆力吞噬,留下如今漫天的岩石碎片。原本祖星系内就有足够复杂的圆力情况,这种程度的摩擦挤压也可能出现简单的逻辑回路,只不过出现的概率可能要低一些。

可惜的是八九早在数百年前就退出了学术研究,十一与二几番寻找都未见他的踪迹。他开创了一个奇怪的组织,拒绝归类于学术学科内,教派。自己则在母星大地上流浪,通过独特的宇宙观和教条网罗门徒。


千年以前,一还不叫一,二还不叫二,八九的质量远大于他们两。那时十一还没有出现,祖星还被称作祖星。那是热衷于探索的时代,滚石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定律。二首先发现圆力的作用是有延迟的,而这个延迟也许是宇宙最快的速度。

二一遍又一遍在母星大地上游历,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记录各种质量天体的数据。在他漫长的天文研究中,他发现了几百万圆力年外的一对裂缝正缠绕在一起相互旋转。它们难以想象的转速引发了持续而规律的圆力波动,这使得他意识到,圆力并不是即时生效的,它只是以极快的速度在传播着。

滚石平时依靠圆力场吸附碎裂的石头矿物进食,也依靠此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化。二号召滚石组成漫长的矩阵,传递圆力场的变化,根据时差粗略推算出了圆力的传播速度。

滚石以此为单位定义了宇宙天体间的距离,母星在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七的圆力年距离轨道上环绕死星移动。

通过控制圆力的感知,滚石们继续向深空遥望,观察记录下无数颗遥远的星系。而由于祖星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圆力过于强大,母星上的滚石们无法得知祖星地表的具体情况。于是千年前的某天,先辈们再也按耐不住,想要摆脱母星的圆力,到祖星上一探究竟。

滚石的力量与速度随着质量与体型增长,小质量的轻质滚石开始加快吸收大地和矿石的,快速成长。而大质量的滚石开始在母星大地上练习翻滚,以便于在长时间的奔腾中控制自己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整颗母星几十年都笼罩在一片尘埃之中。很快,陆续有滚石验证了学者的猜想,达到了那个可以不用附着于大地的浮空速度。他们脱离地面,在极低的空中飞行。空中的滚石无法发力,其他滚石会在他们的路径上筑起许多轻薄的高墙,帮助他们减速重回母星大地。

确立了浮空速度后,针对祖星的地外探索完全白热化,滚石们开始四处寻找高耸的山峦。通过不断的攀登碾压,数年后,滚石将它们改造成一侧平坦的升空轨道。经过精密的计算,滚石们得出了在大地上翻滚加速时所需的圈数和花费的时间,在最恰当的时机冲向山尖,朝着祖星奔腾。

所有登上山尖轨道的滚石都没有回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夹在成功与失败的缝隙里。没能超越浮空速度的滚石停滞在自己环绕轨道上,一圈一圈围绕着母星而动,失去自由。

物体最终都会因这种力而在更大质量的物体附近作圆环运动,八九对圆力的定义好像反倒变成了某种邪恶的预言。但是滚石们相信,在祖星庞大的圆力下,滞空的滚石迟早会被它捕获并且坠入死星,即便那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但那些进入死星的滚石们再也没有回来,滚石们以为是祖星上的新视角、新发现让升空的滚石流连忘返。也就是这个时候,滚石们第二次领略到宇宙的恐怖。

很久后的某天,母星空中开始不断坠落下石块,滚石们把它们收集起来,才发现那是刻有回路文石板的碎片。它们碎得不成样子,无法分辨上面刻写的内容。但滚石们很快认出了一句重复次数最多的话:

不要升空!不要升空!不要升空!不......


不要升空?

十一自嘲着,自己肯定没有好好遵守前辈的教诲,跑到这无所依靠的宇宙,还受了重伤失忆。

十一的身体正在苏醒,而且到处都痛,总是有事情想不起来。最近的恒星在一个圆力年之外,周围的圆力势能很稀薄,如果一路上都是这样的势能......十一粗略计算了一下,得出了一个他不敢相信的模糊数字,他已经睡了至少一千万年了。

每当他使劲回忆时,不相关的记忆总是跳进脑子里,有些记忆变得很奇怪,十一不认为自己经历过。

“如果没有痛觉,我们将变得更强。”这是二的字迹。

“如果受伤不会因为失去记忆而痛,那我们早就灭绝了。”一个陌生长者滚石的字迹,十一对他没有一点印象。

滚石全身都写刻满了比回路语更加细致的回路,那是他们的记忆。从他们还只是一颗大脑核心开始,记忆便一点点刻在核心的内壳里,然后随着滚石的长大,核心内壳渐变成内壳,又从内壳变成外壳。一些滚石学者认为,重要的记忆会保留在内部,而不太重要或者有意被忘掉的东西,就随着滚石的成长向外扩展,变成了即使丢掉也不可惜的信息。

但十一不这么想。忘掉了什么却记不起自己忘掉的是什么,未免也太可悲。十一想起自己第一次领略到宇宙恐怖之处的记忆,死亡的气息充斥着整个宇宙。


“我是十一?”他问:“那有多少滚石?”

“滚石文明只剩下八十九颗了,珍惜自己的生命。”二回答。

“那也是滚石吗?”

十一感受到许多十分遥远的圆力,整个宇宙到处都是这种东西。二没有解释,任凭他感受裂缝的低语。

无需感知,裂缝那足以吞噬宇宙的强大圆力会主动现身,让每一颗滚石都感受到它可怖的存在。在所有滚石诞生的那一刻,他们就了解了死亡的意味。

哪怕岩石被碾压成比粉末更加细微的东西,滚石也依旧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在裂缝附近,圆力的规律也被撕碎,任何靠近裂缝的东西在还没被吞噬前就碎成了再也无法感知的基本,随后遁入虚无,彻底从宇宙中消失。那一瞬,十一不仅预感到了不可避免的死亡,还有整个宇宙的终焉。

恐惧的情绪死死缠绕着十一,直到几年后,这份记忆才从核心渐转移到新生的外壳上。但即使忘掉了这份恐惧,他还是记住了记忆的教诲。时间逼迫每颗滚石走向死亡,而也许唯一的慰藉和尊严就是得知自己的死亡与诞生,在对滚石一无所知的宇宙中,有尊严的死去。

滚石们猜测,裂缝无穷无尽的圆力最终会吞噬整个宇宙的所有物质,而滚石对此无能为力。这是滚石们第一次领略到宇宙的恐怖,而探索时代,那些浮空滚石们丢下石板则是第二次。

石板跌入母星后,大多都碎成了渣,只有很少一部分成块。滚石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散落在各处的石板碎块,才拼凑出了浮空滚石的完整警告,坠落的石板揭露了滚石坠入死星的结局。

浮空的滚石观察到,祖星的表面完全平坦紧致,没有一丝崎岖的起伏,也感受不到任何沟壑的存在。他们本来把它当做一个好消息,这样在环绕减速接触到地面时就不会产生生理结构无法承受的剧烈冲击。然而,还来不及对祖星地表紧致的原因做出猜想,坠入祖星的滚石就立刻向浮空的滚石们揭晓了答案。

当滚石一圈圈环绕飞行逼近祖星大地时,他们的速度已经达到了一百倍的母星浮空速度。在巨大的圆力作用下,浮空的滚石们感受到一种异样,逼近地面的滚石开始形变,体型渐渐变成了椭圆。而滚石触碰到祖星大地的那一刻,宛如一粒尘埃落在滚石身上那般,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祖星上没有留下撞击坑洞,也没有扬起任何一粒灰尘。祖星强大的圆力使得撞击没有产生尘埃,甚至连撞击都称不上,所有物质都被死死按在地表,滚石在接触到祖星的一瞬间便被压扁,迅速同化为祖星的一部分。

五百颗滚石在祖星上永远停止了滚动和思考,那是滚石文明第一次经历死亡。在这场死亡运动中,滚石只剩下八十九颗,最年长的滚石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停止了生长,退出学界创立了教派。而一也最终变成了一,二也成为了二,祖星变成了死星。

那以后,作为质量远超其他滚石的一,他主动背负起滚石文明存续的压力,禁止任何滚石升空。一带领着滚石们来到各处山尖轨道,在平坦的轨道上刻下回路文,每颗违令尝试升空的滚石都会在翻滚时读到这篇警示,那是揭露登陆死星的悲惨结局的警告。

然而,很多滚石认为无知比死亡更恐怖。

随着二和十一对问题的深入研究,问题和疑惑却没有因而减少,反倒是越来越多。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惑似乎蕴藏着致命的威胁,令二隐隐不安。


历时三年,二与十一终于在南极极点找到了八九,没等两人发出探讨交流的邀请,他却先热情起来:

“滚石的身体结构也许会细分成很多层,但最后也无非是三个大概的组成,思考和操控圆力的大脑,用于运动的内壳和保护性的外壳。”

十一惊喜地问:“你知道每一层的具体结构吗?”

“不知道,这全是我的猜测,但我确实观察过许多例子。”

“猜测?观察?”十一有些激动,困扰了他几十年的问题似乎将要被面前的这颗滚石用几行文字突破。

八九激昂文字,接连刻写出石板告诉他们俩自称千真万确的宇宙观:

“是群星,是群星啊!不同于滚石太轻的质量组成,星体由于其庞大的质量与原力使得我能感知到他们的具体结构。星体由内而外分别由星核、内地壳和外地壳组成。答案显而易见,作为宇宙的产物,我们和群星都拥有相同的结构,他们同样拥有智慧。”

十一很困惑,不知应该选择相信还是否定。他说的话既无法证实,也难以证伪。

“倘若群星拥有智慧,为什么他们不偏离自己的圆轨呢?”

“于群星而言,我们的举止如尘埃翻滚;于滚石而言,群星的运动晦涩而难以理解。他们对宇宙的思考早就超越了我们所有滚石,所以选择听天由命,按着圆力给予的轨道运转。”

二问:“这么看来,你知道他们思考的结果。”

八九弄出一块大石板,在上面缓慢刻下一个大圆,但是这个圆在临近完成的时候却没有首尾相连,而是向内收敛,在圆弧下又形成一个圆弧。重复几十次后,他画出了一个密集的漩涡。

这次换做二变的困惑起来,他想起先辈们当初登录死星的轨道,“这才是圆力作用真正的最终结果,所有物体最终会坠入大质量的天体。你早就知道了?”

八九没有回答,圆力场发出微妙的变化,那感觉像是某种无奈。

“为什么当初你要离开学界?”

“不要误会,这个旋涡是我们对宇宙的研究,我们自以为顺着旋涡能达到终点,但却忽略了宇宙的形成方式。”

八九把石板翻过来,在反面以石板中心为起点,向外作圆弧,做出了一个同方才一模一样的旋涡。

“我们沿着这些圆弧向里走,殊不知宇宙每分每秒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每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立刻会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无穷无尽。”

二逼问:“所以你认为停止思考是最好的选择吗?”同时,他向十一丢去一块石板:“不要相信他说的话,通过模棱两可的文章和不能证明的猜想,他已经网罗了几十名教徒了。”

“你们想要证据,就跟我来。”

那是附近的一个深坑里,三颗滚石翻滚到坑中心,那里有一个形状奇怪的东西。

“那是什么?”十一问。

“那是先祖的遗骸......”八九一笔一划工整刻下这句话,字迹里满是敬意。

遗体很大,足有三颗普通滚石的大小,但却比八九还轻。八九称他的岩石和矿物的结构在千万年里的时间被风化侵蚀,只剩下了这具骨架。

二和十一迅速在体内研磨出打量的轻砂,准备进入遗骸体内一探究竟。

“小心点,再把沙子磨细一点,不要刮伤了先祖......”八九不厌其烦地提醒着,于是他两只好吧轻砂磨成粉状,沙子几乎细小到要失去控制。

轻砂拂过遗骸表面,得到了个奇怪的形状,那是母星大地和天文观察史中从未出现过的形状。那形状像是圆形的立体长方形,在一端各伸出了一块比石板厚上十倍左右的残片,根据损伤的形状推测,残片其原本应该是像山一样的三角形。从外部形状上来看,这和滚石的结构大相庭径。

十一搞不懂这与他的说辞有什么关系,但二却表现得很兴奋。

轻砂从表面的许多孔洞进入了遗骸的体内,窥探其内部结构,那同样与滚石们对自身的任何猜想都要不同。不同的物质一层层、一片片用不知名的方式死死粘连在一块,内部插满了各种形状的小疙瘩,有的很长,有的很小。十一偷偷发力,想用砂砾刮走一些物质,而遗骸内部的表面却没有在撞击下扬起灰尘,只是留下了一道浅浅的划痕。

他们又找到几条缝隙,再度深入,在里头发现了一些类似回路文的纹路,摸起来像是文字。

“我读不懂,这是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思考方式。”二兴奋地写下,他知道语言是天生的,无需学习。另一种语言就代表着......

“太精细了!”十一不由得写下感慨,“他们的刻字技巧太精妙了,横竖撇捺只占薄片的那么一小点儿地方,笔画只有砂砾那么窄,一块小小的薄片上能刻上浩瀚如星辰的信息。倘若滚石能掌握这种技巧,交流的速度将提升数百倍!”

“但是......”十一表示:“这些语言的形式高度重复,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二问:“遗骸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的?”

“他是我们的祖先,当时是一直都在这里,因为放弃了思考而被风化死亡。”

十一悄悄递给二一块石板:“你不会信了他那套说法吧。”

“当然不可能,他不过是在骗自己罢了。”二操控轻砂飞向四周,“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得出结论。”

十一向四周释放感知,他们目前处在一个不像自然形成的深坑里,而遗骸处于坑中心。

“难道遗骸是......”没等十一写完石板,二便丢给他答案。

“遗骸不是滚石,他是母星之外存在的生命,他们征服了星海,来到这里!”


二坚信遗骸来自外太空,是宇宙深处的其他文明。十一当然相信这个可能性,浩瀚宇宙里,物质和引力无穷无尽,滚石文明的存在本就是极其偶然又必然的例子。但是……可能性毕竟只是可能性,谁也不知道地外生命的可能性是趋近于百分百还是无限趋近于零。

与八九相遇之后,二在天文的研究上变得愈发狂热,他的研究观察成果吸引了许多滚石与他共同探讨。不出十一的预料,没过几年他们便开始规划起加速轨道的建立,磨平了山尖轨道上那些警示文。

由于个体的力量不够,于是他们抱成一团,轮流发力全速在母星大地上翻滚,卷起遮天的沙尘,翻起浓浓尘埃,一圈又一圈地加速着。六十天后,滚石团在大地上翻滚了二十圈,达到了预定的速度,朝着一座高耸的山峰奔腾而去,加速再加速。终于,滚石们脱离了大地的束缚,在空中旋转。

如此大规模的动静已无法瞒过一,但当他赶到那条加速轨道时一切已经无法阻止,任何挡在滚石团路径的石头不是被压扁就是被撕碎。一号召起所有滚石,把那座高山脚下的所有大地打碎,磨成砂川。根据观察,滚石们计算出他们所有可能的落地点,把沙子尽可能堆高,用圆力操控在其上方形成又一张一层层的砂网防护。于是当二他们在升空失败后,滚石团并没有在母星大地上摔得粉碎,只是在砂砾的摩擦中受了轻伤。

没等一发难诘问,二提前送出石板。

“死星和母星的天体姿态很不正常。”

“这和你们送死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吗?”

与二一起升空的滚石们悉数刻出石板:

“在地外的千余颗恒星观察中,从来没有哪一颗像死星那么重的恒星还能拥有行星。”

“宇宙如此浩瀚,那么一点观察可以总结得出什么规律?”

“得不出靠谱的规律,但是却让我们想到一个可怕的猜想。”

二向在场的每一位滚石发去石板:

“圆力不止会吸引物质自身外的东西,当它自身的圆力大到某个程度时,它就会开始挤压自身表面的物质,不断坍缩,直到把自己挤压到另一个不知名的位面中。但此时它的坍缩还远远不会结束,它的圆力依旧会留在我们的宇宙里,暴力地拉扯一切物质。这也许才是裂缝的成因!”

“猜想!猜想!又是猜想!你这样和八九有什么区别?兴许八九还要比你好些,至少他不会制造这种毫无根据的恐慌。”

二刻下石板:“遥远的星星蔓延过来的圆力本身就很微弱,而系里的宇宙空间漂浮了太多岩石碎片,严重影响了我们在母星上的天文观测。倘若我们能越过这些碎片,上到另一颗天体去,死星与母星外的另一个天体上,我们将能望得更远且更清晰。”

“不要避重就轻!学术的研究要抱有开放性的思想,而你们现在却变得狭隘,只想着自己如何能成功,只想解决眼前的困惑却不顾失败的后果!滚石文明如今只剩我们八十九颗,所谓的牺牲只是对文明极不负责的幼稚行为。”一激昂起圆力场,释放自己的情绪,不可违抗的压迫感下传来阵阵悲凉。

“我们的数量不断在减少,倘若一直这样牺牲下去,难不成要我成为唯一一颗的滚石,独自守望伟大的滚石文明吗?请不要对我如此残忍,请不要对滚石文明如此残忍!”

十余颗升空的同伙被一深深感染了,意识到自己的愚昧,纷纷从二的身边离开。他们在大地上翻滚,碾压出圆形路径,模拟着母星公转的轨道图。圆形、球形,整个宇宙最基本的形状,滚石们唯一的图腾,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安抚下滚石的情绪。

此情此景让二明白,短时间内不会有滚石再和他进行天文交流了,于是他只得无可奈何地离开。十一不为一的气势所动,紧随二而去。

他追上二问:“下一步?”

“你继续研究滚石的起源,总会找到我们诞生,如果能增加同伴就好了。”

“我是问你的下一步。”

“没有下一步了。”十一细细抚摸石板,从潦草字迹上不难看出二的沮丧。“一是对的,我目光太狭隘了。”

“他不会永远是对的,没有东西能永远是对的。为什么这次升空会失败?进入山尖轨道前明明已经超过当年的浮空速度了。”

“我们在进入山尖轨道后减速了。”

“为什么?”

“因为速度达不到预期......其实母星根本没有浮空速度,浮空的滚石对母星的圆环运动会被死星改变,一点点被死星吸过去,最后坠入死星。按照其它恒星系的观察规律总结,本来应该存在三种速度,分别用于环绕行星,脱离行星然后是脱离恒星。但是死星系里却只有一种速度,最后的逃逸速度。只要没达到这个速度,结局都是坠入死星。”

十一翻滚到二面前停住,问:“你要离开了?为什么不和我说。”

二略加停顿,丢出一块石板便朝着一个方向疾行而去。

“跟我来。”

十一吃力地追着二,来不及刻写石板追问。半天后,二停在了某出环形山山顶,两颗滚石任由圆力将自己扯进山环中央的凹陷。从深度上来看,这个坑洞比上次同八九见到的那个撞击坑还要深。

二从改变外壳的形状,从身体里伸出一排排石铲子,原地自旋起来,地面很快被挖出一个小洞。无需多言,十一模仿着他行动忙活起来。过了半天,坑洞已有一颗滚石那么深,十一把停止了工作,把自己埋进洞里,感受着地层深处各种物质微微挤压传来的震动,圆力的感知朝着各个震动的方向蔓延而去。

“这里没什么矿物...适合食用的岩石也很少。”十一直接把回路文显示在自己的石质外壳,让二用轻砂抚摸阅读。这是一种效率比石板更高的交流方式,但却显得有些过分亲密,滚石们不会在公共场合这样做。

忽然,十一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震动,似乎是大地裂开来,化作粉末的波动,感觉有些微妙。

上方突然掉下几块石板:“你在干什么啊,快出来!”

十一忽然一激灵从圆坑里弹射出来,他突然想起了裂缝,那游离于规律外的宇宙漏洞令他恐惧不已。有什么东西侵蚀掉了他的外壳,可一点也不痛。确认伤口不深后,二在一旁发出愉悦的圆力波动。

“这是什么?我挖出来的洞不见了,身上的伤口断层也不见了。”

“不...我想你的伤口不是断裂或者粉碎什么的,不过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前段时间,在我发现死星和母星的状态异常之前,母星大地上到处都出现了这些东西。它们好像是在地里深处的东西,也许一直与滚石文明同在呢。”

十一扔了块大石头进到方才的坑洞里,石头不出一会儿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东西比十一见过的任何细沙,任何尘埃都要轻,像风力侵蚀并同化一切物质。可那东西又不像坚硬的岩石,它更像是碎成粉末的石块,又因为某种力量黏着在一起,似乎难以分离。

“毫无疑问的是,死星系的异常让它们变得活跃起来了。你看。”二在一旁挖出许多条小沟,彼此纵横交错,连接到洞口。那东西的形状立刻发生了变化,不一会儿便填满了整条沟壑。

如果二挖出了方形凹槽,它就立刻变成了方形的;如果二挖出圆形,它又立刻变成了圆形的;如果二挖出回路文,它又立刻变成了回路形的。

母星大地上,二为它起名为“无形”。


回想到这里,十一才发现自己那时被二转移了话题。当初他想要离开母星,离开死星系却没有告诉十一,只是说自己想到空中,越过天上岩石碎片的观测干扰去感受纯净的宇宙。他告诉十一自己会有办法回来的,即使现在十一也没想出那个办法是什么,他还是无条件相信着二。

十一很想念母星上的生活,虽然每天被问题困扰,但无忧无虑。他不断向后回望,无论把感知延长到多远都无法感触到故乡的圆力,遥远的后方,他只望见一颗孤零零的致密恒星。

他忽然想起在八九那学习到的一种奇特的观察方式,将圆力收束起来,指向某个方向,这样能会使探索的方向变得狭隘,但感知力却会变得十分精细。八九把这称作冥观,如果稍微控制不当,很容易把圆力完全收敛导致陷入休眠。

即便是在这种程度的感知下,他还是感受不到母星,而那颗致密的恒星,感觉越来越像是死星......母星已经不复存在。

没有退路了。十一将那束感知笔直射向前方,在窄窄的宇宙里上下求索。


十一不敢相信,滚石们居然就这样向一屈服了。他之前已经颁布过多少次升空禁令了?五次还是七次来着?总之,每次都是二带头打破禁令,不断尝试飞出母星。可这次,二失踪后滚石们就再也不干了。

“现在的滚石里只有二对天文有所了解,连他都失败了,让我们自己计划不等于去送死吗?”十六以为他也想要升空,于是理性地劝阻着,让他不要跨学界筹备升空。

“知道。”

“他们都说,二也接受了无形岩的洗礼,再也没有出来。”

“你们说是,那就是吧。”十一用冷漠赶走了十六。

这段时间,母星的自转速率下降到了四分之一,离死星越来越近。日子变得漫长起来,受到母星变化的影响,滚石们停止了休眠。过分的精力宣泄在学术交流里,空前热烈。不久后,滚石们发现了母星上几十处无形的存在,证实了二的猜想,无形确实一直呆在母星深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以九为代表的滚石们发现了无形的种种特性。

“那不是粉末,那就是岩石,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形态。当无形物从地里转移到地表时,一段时间后会变成充满孔洞的各类岩石复合物。它脆弱的结构一碰就碎,无形原先就是石头,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岩石。”

滚石们没能弄清无形岩在固定形状和无形之间的变化机制,虽然有受伤的危险,但在一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后,滚石们的热情也只好用于研究无形岩。不止是学者,所有滚石都尝试解开无形岩的秘密,教徒也不例外。最终,他们用狂热的方式,一绝对无法接受的方式声称弄清了无形岩的奥秘。

“这是洗礼,无形岩会唤醒你一生的所作所为。”

十一知道他们指的是什么,在环形山接触到无形岩时,遥远的记忆突如其来,那是他初生时探测到裂缝时的恐惧。无形岩造成的损伤没有疼痛,外壳被一点点侵蚀的时候,那些本应随着剥落而遗忘的记忆又会被激活,再一次刻进大脑。

教派已存在数百年,从五十到八九足足四十颗轻质的滚石均是教派成员。他们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对整个宇宙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在宇宙走向终点的时候必将势不可挡地带走滚石文明。过度的思考毫无意义,他们只进行观察和记录。

裂缝将带走一切。

八九抛下这句话便消失在学界。他曾是个备受尊敬的全科学者,做出了宇宙起源的猜测,推论出生命诞生假说。

对教派的观念,十一不敢苟同,但他对八九的敬重也不亚于任何滚石。他还深切地记得那次与八九短暂交流,十一轻抚他刻出的石板,在一大堆回路文堆砌出的言语背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奈。

十一由圆力雕刻生命的假说开始研究滚石的起源,至今已过数十个年头,假说只给带来更多不解,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慰藉。母星曾经存在五百多颗滚石,难道每一颗都是引力无意雕刻的结果吗?

也许这其中存在某种规律,只是意识未形成的滚石们都忘记了,不知道无形岩能不能让滚石想起那部分的记忆......

十一急速自旋起来,想把这个可怕的想法抛出脑外。

一切还是因为缺少观察数据。

正常情况下,滚石根本不会自然死亡,至今都没有滚石清楚自身内部的确切结构。那些在升空中牺牲的滚石,达到浮空速度的滚石,最后都无法摆脱死星圆力。在宇宙中罹难的滚石连尸体都不剩,更别说调查......

那些接受无形岩洗礼的滚石教徒...他们还活着吗?

十一翻滚起来,奔向每一处无形岩出没之地。他翻山越岭,在母星缓慢转过一周后翻遍了南极的每一座山脉,没有任何教徒的踪影。于是他朝着北方奔跑起来,在母星大地上扬起阵阵沙尘。终于,在北极点最高的那座山腰处,他找到了教派的临时驻地。

“洞里面是什么。”十一问守门的两颗轻质滚石。

“纳骨堂。”

“先祖的遗体?”

“是十八名自我奉献的圣石。”

十一一时没反应过来,他以为最多也就两三个傻子会跳进无形岩里。无形岩在侵蚀肉体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不会产生痛觉,还会帮滚石唤醒即将剥落的记忆。但仔细想想,这才是它的可怖之处。无形岩侵蚀的不是躯体,而是滚石被探知欲扭曲的灵魂。

十一不想同他们纠缠下去,拒绝接受他两的石板,直接闯进洞里。两颗轻质滚石的质量加起来还不到十一的一半,根本无法阻拦他。

山洞里,十八颗滚石静静地躺着,几乎要融入其他石头当中。被无形岩侵蚀的可怖伤口惨不忍睹,十一想把轻砂送入他们的体内,可是伤口糊成一片,没有缝隙可以进入。

必须要磨掉伤口上的复合物,切面才能完整展露出来。

十一颤抖地伸出石铲,两颗轻质滚石趁他分心,把石板粗暴地插进十一身体里。

“你要对殉道者做什么啊!快住手!”

他们还活着。十一从踏进山空的那一刻就清楚,十八颗滚石虽然受了严重的伤害,但伤口被凝固的无形岩复合物覆盖,生理结构还没有彻底崩溃。他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若隐若现的圆力场正在展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消逝。

如果错过这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种强烈的预感让十一立刻变得冷酷,他粗暴地挤开守卫,迅速清理掉殉道者的伤口。

滚石的核心被一层厚重的岩石层包裹着,十八颗滚石的大脑核心依旧完好无损,这也是他们刚才还活着的原因。岩石层外包裹着一层金属半球体,然后球体外又裹着一层完整的岩石层,再往外,又是稍大些许的金属半球体。内壳外壳的结构就这样层层叠叠,不断向外扩展。金属层在岩石层夹缝中滑动,每当残疾的滚石尝试行动时,金属半球便会变化位置。

“看够了吗。”八九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洞口。

“八九,快来,滚石的结构竟如此奇妙!”十一快速刻写着石板,兴奋使他暂时忘记了自己方才的残忍举动,“这种物质有着奇异的物理特性,有时他们相互吸引,有时他们却表现出强烈的斥力。通过在岩石层内的滑动,这种物质组成的半球体嵌套球将这种力释放成我们行动的动能!”

八九没有接受石板,他歪歪扭扭地刻出石板,“无知是一种福祉啊......无知是福。”

十一让兴奋的其实是另一颗滚石的引力波动,他越过十一,在洞外久违地遇到了二。欣喜之情难掩于内,他们迅速交换起石板。


孤独是思考的伙伴。那次升空失败后,二开始寻找滚石先祖的石板遗迹,在母星大地上流浪。先祖千年前的思想至今还刻印在那些遗迹上,仿佛他们从未离开。根据遗迹上对地外天体的细致描述,二推测以前曾有一种能大致观测到星球表面组成的观星方法,可当他找到那种方法的解释时,具体的操作文字却已经被磨掉,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崭新的回路文:

“勿忘石难。”

字迹异常工整,笔画刻印很深,仿佛这不是警告,而是命令。不用多想,肯定是一干的好事。

一对孤独的恐惧已经超过了恐惧本身,极度害怕失去同伴。他不断立下各种规定,限制滚石在平原和山间的翻滚速度;严格限制天文观测;督促轻质的滚石快速成长;禁止滚石做出任何危及性命的事情。很快,事情开始变得本末倒置,他越是迫使其他滚石变得和他一样,二就越加倍感孤独。

“勿忘石难。”

第八次看到一的字迹时,一股难以抵抗的疲倦击垮了二,令他陷入休眠。等他再次醒来时,面前出现的却是八九。

“我知道你在找什么,如果你能在我这呆上一年还不改变主意,我就教你那种观星方法。”

二接受了。为了防止自己被教派扭曲了宇宙观,二率先发出攻势,主动找教徒们进行学术的探讨。起初他们还饶有兴趣地听着,但当讨论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就要进行深刻的思维交流时,他们立刻变得谈兴索然。一段时间后,教派里再也没有滚石愿意和二聊天。

这时,二才理解了教派的唯一教义:舍弃思考,观察并记录。

在教派里的生活让二对自己的孤独有了深入的理解。他感觉到自己外壳之外还有一层结构,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力场包裹着他。这种力量使得别人无法靠近他,当他想接近别人时只会带给他们伤害。在漫长的岁月里,只有十一一直站在这圈里。无论自己讲着什么毫无逻辑的猜想,亦或则计划着疯狂的行动,十一始终站在他这边。

倘若那天没有隐瞒十一去升空,他肯定会跟来,再假如那天一没来得及打碎大地......那绝对不是理智的举动。

在教派的生活就要满一年的时候,二问八九:

“你认为宇宙一直在快速发展,那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宇宙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圆力的作用速率?”

八九回答:“届时,所有天体的圆力都将离析,天体再也感受不到另一颗天体,滚石个体也在无法感受到其他滚石,所有智慧都将在宇宙里孤独的徘徊。”

“我只是随便问问......”

“但你终有一天会忍不住一直这样想。”八九的字迹有些扭曲,“真可笑不是吗?我们对宇宙的观察和研究却总让我们思考到自己不同的死法。”

八九兑现了承诺,教给了二先祖们的观星方法,冥观。

那是一种将圆力集中于观察,完全剥离思维与情绪才能做到的事情。二必须不断进入休眠,并且尝试在睡眠中保持意识,将圆力的感知收束起来,集中在某个方向。过了半年,二才掌握了这种奇妙的观星法。

教派的驻地在北极的山腰,山顶是天体碎片干扰最小的地方,于是二停滞在山顶,在冥观里忘记时间,长久地凝视着深邃的宇宙。

在观察了成百上千颗恒星系后,一个拥有许多小行星的恒星系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颗相当轻的恒星,死星的质量足足是它的十倍。与大多数年轻的恒星一样,它表面长年呼啸着致密的沙尘暴,周围围绕着多颗质量不一的行星,也许会有足够复杂的圆力条件产生生命。

二在其中一颗颗探索着,最终将注意力久久地停留在第三颗行星上,那颗星球表面被超过一半的无形岩占领,大地几乎挤在一起,怎么看都不像能有生物的样子。但是仔细观它表面放出的不自然圆力波动后,二得出了一个令他自己都震惊不已的结论:那里的生命居然能生活在无形岩里!

自无形岩出现后的不知多少年里,他们一直把这种成分出现在星球表面当成是不存在生命,或者生命已经消亡的证据,而冥观的结果却正好相反。


二兴奋地写出结语石板: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宇宙里不止存在能够跨越星辰的滚石,甚至还有滚石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无形岩里,他们克服了距离,克服了死亡!”

八九打断了二,“没有滚石能克服死亡,宇宙的终焉便是万物的终点,然而早在这之前我们就的结局就会比那更早到来。是谁给了滚石自由,是信念吗?是科学吗?不,是死亡,是死星和母星间那该死的圆力。”

一股强大的压迫使二向后翻滚了一段距离,他没有理会十一的石板,沉默着望着天边的死星。

“死星什么时候逼近到这般距离了?”二问。

八九作起诗来:

滚石,自诩自由自在的生灵

全然不知,生于禁锢之中

倘若拥抱星辰,则失去生存的力量

倘若迈向大地,则失去自由的信念

在圆力的雕刻下诞生

在圆力的崩塌中死亡

无意义地诞生,又将无意义地逝去

滚石,伟大而卑微的囚徒

“快!我们要召集所有滚石,我们必须升空。”二立刻翻滚下山,十一紧随其后,石板的字迹在翻滚中写得歪歪扭扭,“什么情况?”

“你刚才说滚石的动能来自奇异物质的吸斥之间,二将这种半球体物质固定在充满势能状态的力就是圆力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偏离圆力规律的原因,也是死星与母星状态异常的原因。当我们活跃行动着,像几百年前的升空探索时代那样时,死星对母星的圆力被我们吸收了,减缓了母星靠近死星的速率。而当我们减少活动,甚至完全不动的时候,距离就会迅速缩短!”

“我们必须升空,拉开母星与死星的距离,现在也许还来得及。”

“来得急又如何,不过是在同样的轮回里。”八九翻滚着,带着所有教徒跟上了他们,“不只是靠太近会出问题,当母星与死星距离超过百分之十圆力年时,稀薄的圆力势能会让所有滚石失去意识,进入休眠。”

十一从未见过二和八九呈现出如此慌张的圆力波动,这令他紧张不已。母星重来没有离死星那么近过,得尽快算出逃脱的可能性。

当死星从母星背面再次翻转到他们头顶时,众石们感受到了一股无法抵抗的吸引力,这种力量让每颗滚石变得十分亢奋,仿佛体内有用不尽的力气。但滚石们知道,这股力量是死亡陷阱里的诱饵,越是想得到就越是靠近死星。

最后,滚石们在近星山上找到了其他同伴。一已经在山上召集了教派外的所有滚石,正在共同研究母星靠近死星的原因,慌张地讨论着解决的办法。

“升空,升空!为了还能站在大地上,我们现在必须先离开大地!”二同时刻出许多石板,分发给众滚石。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惦记着你的美梦!”十六吐出石板,表露自己的不满。

十一拦下他的石板,在背面刻好字后丢还给他,“我们依靠着死星母星之间的圆力行动,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年没有大规模的活动,母星才一直在靠近死星。想要活下来,我们现在只能升空,以博得消耗掉过剩圆力的可能性。”

滚石们陷入了混乱,石板被丢来丢去,谁也不知道自己接到的是谁想表达的话。十一感到万分焦躁,回路文石板的交流速率实在是太低下了。一放出阵阵颇具威压的圆力波动,终止了滚石的混乱。

“不要制造恐慌,我们现在距离死星还有百分之四点五圆力年的距离,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少呢。”一的石板在滚石之间流传,很快平复了骚动。

“不对,不是这样的。倘若距离再近一些,我们这种质量的物体会被吸到天上去,到时候没有大地,我们无法发力。”二倍感焦头,他必须立刻算出那个极限距离。

“百分之三点九个圆力年。”沉默良久的八九突然给出答案,“一旦超过这个距离,就做好心理准备吧。唉,何必呢,结局都是一样的,裂缝将吞噬一切。”

二迅速验算了八九的数据,然后得出了一个逃离时间。

“还来得及,现在母星的自转已经变得相当缓慢了,按以前的时间来算,我们还有大概十来天。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必须立刻安排升空计划。”


十一

母星大地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景象,滚石们抱作一团,像一座移动的山丘丸子,仿佛母星大地分裂出的一颗天体,片刻不断地翻滚着。尘埃遮天蔽日,三天后,大地被翻滚的巨石碾压出一条巨大的沟壑。滚石们轮流发力,一切只为逼近逃逸的速度。

“没有用,距离还是在四点一,已经很久没有变化了。”滚石问。

“不对,起作用了,靠近死星的速度减缓了。”滚石回答。

滚石已经没有必要刻写石板,他们只需将自己的想法刻写在外壳上,相邻的滚石便会一颗颗把信息传递开来,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母星自转急剧减缓,滚石们已经无法确定具体过了多久。在即将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异变突生,较轻的滚石们慌乱起来。

“大地母星裂开了!母星大地裂开了!翻滚着,无形岩到处翻滚着!”

母星停止了自转!灾难发生时,二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母星被死星的圆力锁定,停止了自转。地表的一切被抛投起来,然后又缓慢地落下,万物失常。滚石们抱作一团,顽强地抵抗着前所未有的圆力撕扯,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

大地裂开来,环形山洞口崩塌开来,无形岩从整颗母星表面喷射而出。地面不是碎裂就是被侵蚀,从山顶喷射出的无形岩无法回落,漫天飞舞。滚石团被侵蚀得满目疮痍,外围的一些滚石更是直接脱落,消失在无形岩之中。

最后一圈!不知多久后,滚石们已经感觉到自己身形逐渐变得轻盈,可距离还有四点零,不是因为死星的引力,是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浮空速度!他们奔向南极点那座最高的山峰,像所有尝试升空的牺牲者一样全力奔腾,但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成功了。滚石团在最高点出弹射而出,压崩了高山的腰骨,向着漆黑的夜空翻滚。

“慢着,如果达到浮空速度,我们还怎么回去?”滚石问。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滚石回答。

滚石们遥望母星,它已经跌入到三点八以内的距离。令滚石们没有想到的是,母星大地在还未触碰到死星时便解体了,它裂开无数道惊骇的沟壑,无形岩流淌于地表和空中,仿佛死星要直接取出它的核心。一切都碎裂开来,母星正迈向死亡。

“我们也一样......”滚石说。

滚石正在缓慢坠入死星,正如他们先前所猜测那般,在太空中他们失去了发力点。然而,浮空速度并不是空中的极限速度,即便是在太空中滚石们也有发力的可能性。二早就想到了这点,也计划到了这点,可当真要这么做的时候,他却犹豫了。有那么一瞬间,二感觉到自己感受到了其他滚石的恐惧,二自己的想法似乎不再处于自己的脑里,好像所有滚石都突然知道了他的想法。

突然,一脱离出滚石团,留下一块石板。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二,在浩瀚宇宙中,只有你知道该奔向何处。”

他用尽全力从滚石团表面弹出,相互的作用力使得滚石的速度变快了不少,微弱地改变了滚石的前进方向。

“不对!你们不能走,一定有别的办法。”

即便他再如何用力在自己身上刻下回路文,也没有滚石传递他的话。滚石在一颗颗离他而去,二感到那强烈的孤独感正在朝他袭来,然后又一点一点被剥离。

“反正最后宇宙也归裂缝所有,什么时候迎来结局都一样......”

八九虽这么说着,却带领着教派的滚石们一颗颗从滚石团表面弹出,一颗又一颗......

“也许滚石并不孤独。”

十六离开了。

......

随着滚石们一颗颗离开,滚石团变得越来越轻,在相互作用力下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共眠

十一意识到,在漫长的旅程里,自己与二还有剩余的几颗滚石渐渐融合为了一颗滚石。他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大胆的想法,那是二才想得出的猜测:经过漫长的成长,滚石发展到巨大质量的时候便会分裂出新的个体,但记忆会因此而消失,所以滚石们无论如何都记不起自己的诞生。

前进的路上,十一找到了那颗年轻的恒星,见到了其中从内往外数的第三颗星球。它的模样已经变了,和二记忆里完全对不上。星球表面的大地不再是堆在一起的一片,而是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中渐渐分裂成了七块大小不一的大地,彼此被无形岩相隔。

距离已经很近了,十一甚至能感知到那颗星球地表生命的活动。他们不是圆形的,甚至连椭圆也算不上,形状有些奇怪,个体之间的大小差异十分巨大。

但十一对这些细节毫不在意,无论他们的形态与学术水平如何,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茫茫宇宙对滚石最大的慰藉。

我们从何而来?

十一发现这其实没有意义,一个问题会不断追溯到另一个,永无止境。重要的是要到哪去,如果结局只是以不同方式的凋亡,那便在路途中驱散孤独。

回忆和思考耗尽了势能,十一渐渐睡去......


(完)

欢迎评论、点击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我们!

编者按:异类文明视角是一种挑战难度很高的写法,作者需要在创作中时刻注意抛弃掉自己作为人类的“成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描述出另一种文明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和知识体系。这篇小说在可读性方面也许还需要有所提升,但是它完整设计了一个外星硅基文明的命运,并在结尾与我们的世界巧妙建立了联系。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责编 | 宇镭

题图 | 电影《2001:漫游太空》截图
点击「阅读原文」,为你喜欢的7月小说投票

点「赞」和「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不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