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史 | 张俊杰:清明踏青回徽州

张俊杰 新三届 2020-08-17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张俊杰,安徽黄山市人,1954年出生,1979年7月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作文先后两次入选《大学生作文选》《全国大学生优秀作文选》,担任黄山市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民盟文化委主任、民盟中央特邀研究员等,2018年4月退休后,应聘黄山学院客座教授。曾多次主持国家级课题并获奖,发表论文数十篇,两次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散文集《神州走笔》。


原题

清明徽州


作者:张俊杰



今年清明,踏青扫墓回老家。


徽州是朱熹故里,程朱理学和宗族制度,使徽州历史上呈现国内仅见的独特风俗——“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在徽州,清明扫墓可以提前若干日,唯独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不行,以此纪念介子推。我们家的习惯则是清明当天,多少年了风雨无阻未曾改变。


从屯溪上了高速一路向东,江南的清明是多雨的季节,今年却是难得的风和日丽,春光无限扑面而来,徽州的远山近水、村落粉墙淡雅清新,更有盛开的油菜花铺满浅坡田野,杨柳漫舞河边,嫩嫩新绿无限生机。车过横跨新安江的大桥,只见那一江春水清澈如镜,云影山光倒映在碧波中,虽是车窗外一闪而过,那惊鸿一瞥也足以让人深深陶醉。


家乡大阜是歙县南乡,离县城十八公里,幼时人们称去县城都说是上徽州府,乃歙县自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始,一直是辖有六县的徽州府驻地。说起大阜,我至今也没搞明白,为什么大阜是公社乡镇所在地而非要叫北岸公社北岸镇。


清明回家乡,一年又一年。我在这里度过人生头二十五年,这里的山与水,人和事,都在我生命中留下深深烙印。山水依旧那么美,可相逢的乡亲中有许多已是不认识的晚辈了,见面招呼后往往问“你父亲是谁”。真是只觉人事有代谢,才知岁月催人老!


今天遇到小学同学潘君,他带着读高中的孙女读初中的孙儿刚刚刚扫墓完毕,就在山凹里花海中,我们两个发小聊了许久。文革中我们都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然而他靠自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为全县知名的优秀校长,退休后写的几首村歌都获得全国大奖,这自然是努力的结果,不过我倒宁愿相信是大阜的文化积淀所致。


大阜历史上是一个以潘姓为主的大村落,读书入仕者多,清乾隆时有潘世恩历乾嘉道咸四朝,官至一品,他这一支人称“贵潘”,另一支则是经商者,人数更多,众多的深巷大院都是徽商给我们留下的宝贝,所以称这一支为“富潘”。


大阜是我外婆家,外公外婆只有我妈妈一个独生女,我们兄妹姐弟便在大阜生活了。外公祖上宅第连片,堂号曰“迪光堂”,据说连片宅院曲径相通,天井院落,宛如迷宫,有三十六个门。只是到我外公时,迪光堂在全村虽然名气依旧,但之前的几次大意失火和太平天国浩劫,连片宅院早已成为废墟。


我儿时记忆中的迪光堂,只是在废墟上用砖头垒出各房原有格局,劈成各家一畦畦小小菜园。课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带把小锄头,到菜园里寻找废废铜烂铁,几乎每次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大多是高温燃烧后焀化的成串的铜板铜钱,拿到供销社卖了买几本小人书连环画。菜园里童年印象最深的是牵牛花,蓝色的最漂亮。


外公去世早,我四岁那年,正是大饥荒,那天清晨我醒来,见睡在外侧的外公还没起床,便摇摇他叫着‘’外公,外公‘’,外公一动不动,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失去了外公,外婆便是我童年最大的依靠,进幼儿园了,印象中外婆抱着我哼着儿歌:俺家伢儿进学堂,一考考个状元郎。过去是读书科举入仕,六十年代则是期望孩子读书考上个大学中专有个铁饭碗。遗憾的是外婆没有看到我考上大学,而是看到读罢小学的我,天天下田上山挑粪担柴。外婆走的那天是1971年元旦,我正在水库工地上挑土打夯筑大坝,赶回家时外婆已不醒人事,当晚便永远离开了,十多岁的我觉得天似乎都塌了,慈祥的疼爱我的小脚的外婆,真的永远离开了我。悲痛之余,我似乎一夜间长大了不少,残酷的现实迫使我必须独自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承受了小小年纪不能承受之重。


父亲是1990年暮春走的。父亲一生坎坷多难,他是时代的悲剧。不幸的父亲又是有幸的,他终于等到了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他人生最后的十几年,愉悦滿足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感恩邓小平时代的拨乱反正,才使他有了施展才能的中学讲坛和政协平台,切身感受到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所本应获得的社会尊重。记得父亲出殡那天,跪拜送别的父老乡亲多达数百人。


岁月已过去许久许久,在外公外婆和父亲的坟前,清明祭扫已不再有过多悲伤,逝者已去,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也会为他们勤勉工作努力学习的晚辈们感到欣慰的。


午餐是和君安排的,大阜老车站的新餐馆,滿滿一桌的菜,无污染原生态的食材,更有日久弥纯的友情。和君长我三岁,经营几个厂子,早早就进入了小康,畅叙之中回忆满满,有道是——清明时节踏春访友,清明世道民富国强!

 

记于2019年乙亥清明


大学期间与同学游南京(后左一为作者)

 

安徽卫视新闻联播专访


2019年2月27日在北京与陈昌智副委员长合影


2018年12月26日应聘担任黄山学院客座教授,右为大学同班同学、现任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枫


2019年4月2日为澳大利亚专家讲徽州历史文化


2019年3月23日为圣德书院董事长班讲中国明清十大商帮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亲历记

江春泽:亲历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

孟国庆:偷听《英语900句》的那些日子

冯印谱:38年后,他们从台湾回家!

读懂40年国人衣食住行之巨变

梁衡:40年前那场石破天惊的大转弯

李锦:改革开放前农村有多穷?

新华社系列内参《告别饥饿》, 

为包产到户"鼓与呼"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改开操盘手谷牧被老母亲责骂"汉奸"?

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功之臣

朱嘉明:程秀生与"中心"故人点滴

程和平:八十年代里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柳红:还原1980年代被遮蔽的历史

柳红:不应忘却的1985年巴山轮会议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翁永曦忆杜润生:“守住底线,敢讲真话”

锦涛:善炬,跟我出去溜达一下?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