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送麒麟、三花

2018-03-08 魅力葛塘
送麒麟


 “送麒麟”又名“唱麒麟”,其形式似“凤阳花鼓”,六合地区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据镇江地区《三套集成》和《江宁县志》记载,“送麒麟”是从江北流传到江南地区。



六合是江北重镇,与安徽接壤,这里有明太祖朱元璋童年流浪乞讨在六合的 “杀牛悬尾”等传说。他登基后,吏臣要为他写传记,但不敢直书他曾当过乞丐,就以朱元璋童年曾在过大年时扎麒麟、花灯,给人家贺年,换取钱物为由头,美化他是“送麒麟”、“送吉祥”,非乞讨也。据明代学者李诩所述,朱元璋曾看到村野有“鸣锣跳唱乞米”的,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为之”。又传说,皇后马娘娘大病初愈,朱皇帝举宴庆贺,席间他兴奋异常,就用“送麒麟”的“即口才”唱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一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一个朱皇帝,上天送来了马娘娘。”众臣听之都同声欢呼、喝彩。    

六合“送麒麟”这乞讨贺春形式,历史悠久,是否起源明代,目前没有查到文字记载。但“六合洪山戏班”在清同治年间形成,戏班名角都曾有过“唱麒麟”的经历,而且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解放初期。

   

     “送麒麟”是六合历史上风行的贺春民俗。每逢过年时节,从除夕至初五,乞讨艺人3-5人组合,有男有女,其中一个挑箩筐者,挑担上悬挂蔑扎纸糊的麒麟或小灯笼、小花灯、财神贴之类的吉祥物。艺人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恭贺新年,“唱麒麟”。唱罢,户主将奉送馍、糕和大米及赏钱等放入箩筐中。大年初一这一天,往往有十多拨“送麒麟”,接连不断地上门贺岁,使得老百姓在家门口欣赏文艺,欢欢乐乐地过大年。演唱形式是:主唱人敲锣鼓,打节奏和“过门”,有一人主唱众人和,或众人合唱,对唱等,先清唱,唱完一段,用锣鼓过门。每段四句七言,曲为麒麟调,敲与唱交替进行、韵脚灵活运转,演唱者大都比较机灵,口才好,能分别就不同行业,不同门户,见人见物即兴编词演唱,俗称“即口才”。如“锣鼓一敲格排排,花花麒麟送过来,你家一年风光好,春夏秋冬广招财。”

         “送麒麟”这种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在历史的演化中,亦有变化。原属贺春乞艺,后来时间延长了,由年内延到正月十五,并参与“打春”民俗活动。继而发展到贺婚、祝寿、庆典、礼仪等活动也有加入。灯节期间“麒麟送子”则是“送麒麟”的专项活动,为不育夫妇举办“麒麟送子”仪式,求上苍赐给生育贵子。曲调上除原“麒麟调”也有七字锣调,洪山调等。表演形式也有变化,改单调的清唱,变化为有器乐伴奏,边唱边跳边舞,活泼多样。原始“送麒麟”无化妆,乞丐本色。后演变有头饰,用红布条或红巾束发、箍头,腰间束有色丝带等。
       在抗日战争中,“送麒麟”艺人编新词歌颂新四军英勇抗日。1946年后的解放战争中,艺人自发编词,宣传共产党,解放为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为鼓动人民抗日和支援解放军打过长江,推翻“蒋家王朝”起到很好的政治宣传作用。目前,“送麒麟”这种久远的民间艺术在江北地区一代代传承不息。
       2008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葛塘三花舞


  “三花”即是指花船、花轿、花担。葛塘三花表演就是将其连为一体的组合表演。花船、花轿、花担其各自形成的历史与年代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艺术结晶,是由劳动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愉快的劳动其真情实景升华而成的精品艺术。


  

 花船舞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是江边上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逢年过节,葛塘、长芦各地都喜爱表演这种民间舞蹈。表演时,船舷系在乘船者身上,表演者随着锣鼓做摆、荡、游等旋转、颠簸的舞蹈动作,犹如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撑篙人手拿彩篙(大半人高,裹着彩纸的竹竿)轻轻摇动,意为撑船,同时演唱着渔船歌,渔船歌多数劝人从善学好、珍惜时光、勤俭持家、立志报国等。唱词是撑船人自编的,也有流传固定不变的,如《小放牛》、《十位古人歌》、《龙船十字歌》、《卖杂货》、《苏武牧羊》等。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大概自夏禹时便出现,是历代官人出行工具,后来民间婚嫁也沿用制作精美的抬轿即迎接新娘子的花轿。抬花轿也渐渐发展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项目。其表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平抬、闹抬、戏抬等三种。抬花轿者一般为四人组或八人组,轿前、轿后各半,并配有对彩旗、对唢喇、对铜锣、对高灯等随轿而行,其在行进中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如遇转弯、沟坎等情况均由前行轿夫喊出各种彩头予以提示。



  一对花竹篮,再加一根竹鞭式的扁担,即为花担,又称挑花担。花担舞流传久远。是用一对花篮表达吉祥如意,在新年新岁、喜庆节日等活动中多有此表演项目;其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欢迎。表演者多为年轻貌美的姑娘,挑着花篮,走着碎步,婀娜多姿。
        2014年该项目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