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回顾② | 从“流动”到“跨界”,探索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

MOCAUP MoCAUP深圳两馆 2024-04-15



日前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举行主题论坛


嘉宾们从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出发

“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

“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议题

作出了精彩的分享


(点击图片查看→论坛回顾① | “人造”和“自然”,  从来都不是对立面)



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

第二议题“流动的艺术”

它聚焦于当代艺术

以及艺术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








艺术是文化的着色剂,不同介质的艺术共同定义着每个时代和社会的面貌和态度。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见证海内外艺术的发展。自内、对外,他们是如何实现各自的文化转译?



 嘉宾 

马岩松:建筑师、艺术家

费大为: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沈伟:编舞家、视觉艺术家、导演

西川:诗人、作家、翻译家

汪建伟:艺术家

早野洋介:M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主持 

颜为昕: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





主持人提问



本场议题为“流动的艺术”,艺术以不同的介质存在,共同塑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包括社会的各种面貌和态度。


在将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发展成观念的今天,建筑、艺术之间跨界的方式已慢慢形成。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也逐步走向海外、将世界作为素材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何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多元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创新艺术的构建?





嘉宾论述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揭示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这才是有趣的部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国外工作时经常会遇到跨文化方面的问题。当时,西方兴起了一股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浪潮,强调去中心化。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因此,反西方中心主义不仅要求我们与西方进行对话,还需要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寻找与西方对话的切入点,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保持警惕,避免成为其延续。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揭示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这才是有趣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口味,就像叶公好龙一样。这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人也在不断地探索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我认为‘流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


“流动的艺术”这个题目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因为无论是对于我自己的本行舞蹈也好,还是画画也好,我一直把这个元素看得比较重要。我可能是从小学的戏曲中,被刻意地感染到了某种情感。因为在戏曲中,圆场、圆手等元素都强调了“圆”的流动性。此外,小时候学习书法、线描和壁画时,我主要接触的是线条。这种对线条流动感和造型的深入理解,使我对流动的线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何实现“流动”?除了我们熟知的线条之外,舞蹈造型也可以呈现出流动的效果,如同水波荡漾、山峦起伏。然而,要想达到更为系统和专业的效果,实际上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出“流动”的美感。


无论是在视觉创作方面,还是在运动乃至思维流动的探讨中,我认为“流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松弛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整体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除了视觉上的“流动”,思维的“流动”更动人。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思考各种媒体,包括舞蹈、绘画、摄影以及文字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已经超越了某一条界限,而是处于思维的流动状态。





“在跨文化交流之前,艺术就已经存在了。”


“流动”意味着探讨,当这个事物停止“流动”时,它是否还存在?我认为,在事物开始“流动”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同样地,在跨文化交流之前,艺术就已经存在了。跨学科的条件是,双方本身的主体不自足,才有了跨越。如果都自足,这个跨越实际上是虚幻的,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总是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但是话题也应该反转一下,今天的建筑需要什么样的我们、今天的建筑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师,这也很重要。我觉得这个“我们”就是新的、可以重新认识的东西。实际上,艺术在帮助我们找到我们能做什么。


我认为建筑师和艺术家应捍卫自身的领域,但同时也要接受新的思维方式,这对于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至关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现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现场。例如,当我们讨论东方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谈论“东方”这个概念,而是在谈论东方的文化现场;同样地,西方当然也有其文化现场。一旦我们进入这个现场来讨论问题,虽然理论上问题可能不会变得更清晰,但它至少变得更加生动和可感的。在可感的状态下,人才能从自己的文化逻辑、历史逻辑里开始长出语言,这个时候你的语言才是你的语言。


有没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呢?也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的时候,全世界都趋同,都要开汽车、喝咖啡、全球旅行,都有大工业生产,都要民主自由,这种东西叫做现代性。


在过去,任何一种艺术形态背后往往受限于地理、文化和各自的历史。而在今天这样一种现实当中,当我们提出来“流动”的概念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概念太好了,里面充满了生命、呼吸、偶然,过去的艺术当中可能必然的因素特别多,但我们需要提出偶然的可能性。





“‘流动’不仅是实现自由的方式,也是表达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的作品中,“流动”不仅是实现自由的方式,也是表达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环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动,想要冲破许多限制,尤其是在城市中,这种限制让人感到不自由。


建筑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文化和艺术并行的。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关联和反映的元素。建筑的考虑因素与多种条件有关,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限制和艺术形态等。因此,有时候建筑可能需要寻找一种所谓的自由或想象的目标。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过了解艺术家来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找到大家对这些话题可能达成的一些共识和判断。


我认为,建筑和艺术的关联不应被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文化。艺术、建筑,甚至更多的文学和诗歌,都会共同构成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从而对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流动的艺术”议题结束后
嘉宾们紧接着开始了
对下个议题作出精彩的分享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
嘉宾们关于
第三议题“文化跨界对话”的探讨



艺术是联结人、思想、空间、城市之间的纽带。当人们在城市中的幸福感日益被重视,文化艺术的跨界如何成为城市生活的催化剂?




 嘉宾 

翁菱:艺文创新IDEAS创始人、综合艺术策划人

陈幼坚:设计师、艺术家

孙继伟: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顾问教授

朱哲琴:艺术家

孙倩: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艺术在浮梁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总策划人

Shirley Surya: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策展人

张宇星:趣城工作室创始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持 

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以往,我们对建筑的考虑较为局限。今天,设计、艺术、城市运营以及艺术运营等话题都与建筑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决定放宽视野,不再局限于某一主题进行发言。


我们从翁菱老师开始。翁菱老师是一位非常跨界的人,她的小伙伴里有建筑师、艺术家、哲学家、诗人等。那么,您是基于何种兴趣以及关注点,选择与他们合作呢?



翁菱

艺文创新IDEAS创始人、综合艺术策划人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谈论“跨界”几乎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无需讨论。我坚信,我们今天所有人所做的决定,都是基于我们的文化教养、背景、价值观、认知,以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的理想——那就是连接今天的人和未来。


我一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在90年代,当中央美院画廊私有化的时期,我有幸为北京和艺术界引入了一批当时被大众认为没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家。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我向上海美术馆提议举办一次关于城市变迁的展览。作为一家私人企业,我们有幸参与了都市营造的工作。因此,我们邀请了Alanna、HEISS、Klaus Biesenbach和长谷川祐子,以及范迪安、伍江等一批专家,共同探讨城市的变迁。


城市的变迁承载了所有的文化问题,包括利益冲突、自然环境以及非自然环境。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尤其包括艺术、文化和科技的相互融合与增长的现实。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讨论历史、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必须综合所有的背景和我们的思考力、知识,去做出正确且可持续的选择。文化多元性的当下,我们早已无需强调跨领域合作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谢谢翁菱老师,在谈到与公众的关系以及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时,我立刻想到了孙倩老师。您是一位来自城市的艺术家,但您的工作场所却在乡村。您对于在农村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推动艺术发展有什么看法呢?


孙倩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

艺术在浮梁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人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主要围绕建筑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在大地艺术节的语境下,除了绝对意义上的艺术家外,我们还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包括建筑师、设计师、音乐人和文化学者等的创作者们参与我们的艺术节。


大地艺术节并非是大地艺术的节日,而是以我们所在的乡土或区域为中心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围绕着文化和艺术展开。总的来说,大地艺术节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它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


实际上,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主要在县级范围内工作,也就是深入到了县域。我们逐渐地了解到那些作为城市居民可能不太了解的内容,即中国的另一面——这里所有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场景都与城市有所不同。而这一部分地区实际上占据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地域。


中国大约有2,000多个县域,它们的发展状况非常不均衡。然而,这些地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县域发展的基础,或者说其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应该是文化力。这包括艺术、建筑等各个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县域的文化内涵。艺术家、建筑师和文化人应该走出城市,去了解和参与县域的文化。这些地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能帮助个体的成长。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谢谢孙倩老师。朱哲琴老师也参与了大地艺术节项目,她展示了一个新的音乐项目,名做“问山”。这个项目是在北京的长城山区里进行的,参与表演的很多人实际上是当地的村民。之前在南海,她制作了一个声音和空间的混合作品。我认为朱哲琴老师的创作没有边界,所以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艺术实践的一些想法?


朱哲琴

艺术家

可能大家对我更为熟悉的是我在音乐领域的工作,然而我却涉足了建筑界,这跨度似乎有些大。但对我来说,过去的几十年,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当代艺术。我认为当代艺术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它赋予了创作者打破或重建所有概念的可能性。


因此,尽管我从事歌唱工作,但我从未认为自己是在遵循歌手这一角色的范式来生活或工作。我之所以从事音乐创作,是因为我是一个生活在听觉世界的人。我通过听觉来认知这个世界。因此,在我大约30多岁的时候,我选择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以歌手的身份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当你试图深入理解想要表达的内容时,就会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我个人认为,选择用什么方式认知世界和表达自己是自由的,重要的不是特定的门类,而是在不同思想和平台上,如何进一步寻找新的可能性。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谢谢朱哲琴老师,我觉得您有自己的世界,这点让我很感动。


在建筑界,有很多人在稍微有些经验之后,他们的作品就会显得“老”,缺乏新的活力。因此,我特别钦佩陈幼坚老师在各个方面展现出的精力和创造力。所以,我想听听您保持年轻的秘诀。


陈幼坚

设计师、艺术家

我今年73岁,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53年。我的公司已经运营了53年,我仍然保持着每天12点上班,晚上8点钟下班的简单作息。


刚才提到的“跨界”就是我。基本上,我生来就是一个“跨界”的人。因为我是在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香港殖民地长大的,这个殖民地的风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从1970年开始在广告公司工作,一直到1979年,期间我在四家外国广告公司任职,基本上,我所共事的老板、同事都是外国人,主要来自英国、新西兰,美国。他们来到香港后,认为东方是一个神秘的地区,一直以外国人的视角和生活方式来享受当时的环境。


因此,我逐渐拥有了两双“眼睛”。就像现在一样,一双“眼睛”用来探讨中国文化,去观察、去体验;同时,我也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感受和享受这种“迷”的状态。这里的“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神秘”,另一个是“迷失”。


所以我的很多作品都秉承“东情西韵”的理念,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得我受益颇多。如今的中国是建筑师的乐园,可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设计和建筑领域同样可以“跨界合作”。我坚信,努力去做事、享受生活以及交朋友是我保持年轻的原则。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谢谢陈幼坚老师,您旁边的这位Shirley Surya也来自中国香港,她在M+博物馆工作。作为一个博物馆人,Shirley Surya您如何看待博物馆在建筑与公众交流方面的作用呢?


Shirley Surya

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策展人

实际上,我主修的是设计史。起初,我选择了建筑专业,但很快意识到我并不擅长绘画,也没有三维空间的思考能力,因此我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成为一名建筑师。然而,我一直认为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达建筑对社会和公众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一个中介人来促进这种对话。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才能培养出批判性的判断力。因此,从我开始学习设计史的那一刻起,我就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种工作。然而,这样的工作并不多见。许多博物馆认为,艺术是最高的媒介,而非建筑。在他们看来,建筑或艺术更像是考古学的一部分,博物馆的框架下主要是设计,很少将现代建筑和设计视为重要的议题。


因此,当M+刚开馆时,有人称我们为视觉文化博物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涵盖了视觉艺术、流动影像和建筑设计这三个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些领域在叙述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上各有侧重。在面对复杂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个领域来审视世界,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我最近在阅读哈佛设计杂志,其中有一期名为"Multihyphenate"。这个词在中文中的意思是“跨界的设计师”。他们声称,这种跨界设计师是新的、时尚的、新兴的模式,但我对此表示不同意,我认为要看个体的天赋和自然倾向。例如,达·芬奇和柯布西耶,他们同时是建筑师、艺术家和文学家,正是由于其具备的流动性,使得他们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谢谢Shirley Surya。下一个问题,我想向张宇星教授提问。您作为一位设计师,拥有众多自己的作品;同时,您也是策划人,在南头古城中扮演着两个角色。我最早对深圳的印象,就是深港双年展。能否从您的工作经验中分享一下,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呢?


张宇星

趣城工作室创始人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认为,之前的很多工作,本质上都是在把整个世界割裂的东西重新连接起来,而这些连接的工作各个领域都在做,包括音乐界、艺术界和建筑界,因为其背后的价值是极大的。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都拥有多元的身份。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多元性远超过职业本身的多元性。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职业选择仍然局限于两三种。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完整性与其所从事的事情高度相关。当一个人的精神完整性受到损害时,无论他从事多少种职业都是无济于事的。


艺术是最好的一个媒介,因为艺术不仅仅是直指人心,它是指向自然、指向未来,甚至让我们的真正的自然物、动物、植物都能感受到艺术的一些价值的时候,这样的艺术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文明、所有的媒介、所有的文化地域性。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非常感谢张宇星老师。接下来,我要向孙继伟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您曾帮助过许多独立设计师实现他们的作品。有时,您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决策顾问,还为许多城市在文化上找到了正确的设计定位。您认为这些富有创意和独立性的建筑师能为一个城市带来什么呢?


孙继伟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顾问教授

我的身份经历了多次转变,从建筑师到政府官员,再到城市规划管理者。尽管我与建筑、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时而紧密,时而疏远,但我始终坚守一个观点:积极地推动和关注城市的正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对设计的理解逐渐深入。同时,我对城市的关注也逐渐从表面转向了其发展的动力。我开始思考:城市的发展是由什么推动的?一个地区的发展又是如何被触发的?或者说,它的引爆点在哪里?启动触媒又在哪里?在我看来,艺术和文化是推动这些变化的重要方式。


我觉得,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它需要坚持、积累和不断转化。如果文化艺术仅仅像涂料一样四处去刷,它不仅不能转化成每个人内生的动力,更无法成为当地市民的一种长久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名片,这种展览到最后也只是热闹一场,所以我们要让相关的艺术活动具有可持续性。






每位嘉宾都阐述了

对城市、建筑、艺术、文学的

不同见解


关于“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对话”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欢迎私信告诉我们~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正在展出

本次展览通过

对不同维度内容的展示和发问

开启观众对

城市、社区、建筑、人文、自然

之间联动关系的探讨和思考

也开启了观众对未来的展望



一起进 MAD马岩松的世界

探索“流动”的艺术


📖展览名称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9日-12月17日

(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


🕰️导览时间

每周二、周四15:00
每周六、周日16:00

(持续至展期结束)


🚏展览地点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层

综合展厅、A1展厅、B1展厅


🥰购票方式

单人票价 ¥68

优待票 ¥48

(全日制硕士及以下学生购买使用)

敬请扫码购票,或查看免票政策

及其他票务详情


指导单位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承办单位

MAD建筑事务所


支持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参展艺术家

马岩松


总策划

颜为昕


特别鸣谢

党群

早野洋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