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建平:没有高标准,哪有高质量

王芳 风能专委会CWEA 2023-06-21


REPORT


王建平:没有高标准,哪有高质量


文/ 王芳 《风能》杂志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今,标准不仅仅是一套技术规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战略体系,一项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近30年来,我国风电从籍籍无名走进世界前沿,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月20日,在2019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建平,从全球风能理事会CEO Ben Backwell手中,接过了“中国风能人·行业建设特别贡献奖” 的唯一奖杯。


王建平从事风电标准化研究已经33年,引领我国参与制定IEC/TC88技术标准30多项,牵头1项,委派90多名中国专家参加了IEC/TC88国际标准工作组;为风电标准的国际化和建立全球认证互认体系做出了特别贡献。


捧着沉甸甸的奖杯,王建平秘书长激动地说,这是风电行业对所有从事风电标准化工作人员做出奉献的肯定和鼓励。


会后,王建平接受了《风能》杂志记者的采访,回顾了风电标准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思路。


 30年,随风奔跑,与时俱进 


《风能》国际和国内风电标准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您认为标准在行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建平:风力机械的标准化工作实际上是伴随着我国风电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设计和制造,例如100W、300W、500W,主要是解决边远落后地区农村、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用电问题,包括照明、提水灌溉、磨面、广播电视等。实际上,国际上最大的风电制造商维斯塔斯,其前身也是从事农牧业的小型私人企业。


1985年,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风标委),经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这一年,也被许多业内人士看作是我国风力发电标准化工作的起步之年。


国际电工委员会风能发电系统(IEC/TC 88),成立于1987年,到2000年,出台的标准也不过七八项。随着全球风电的快速发展,标准不断增加,共发布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性能、通用要求、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标准24项。每5年修订一次。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做标准体系的研究,如何与IEC/TC 88对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采用同等的国际标准,有利于我们产品走出去,如果标准不一样,会增加很多门槛,重复做认证检测。


风标委初始做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上马,风标委加快了并网相关标准的研究。本世纪以来,我国风电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4-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定和颁布实施,为整个风电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这部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成为风力发电的转折点。


到2018年,我国已经研究制定风力机械标准115项,国家标准79项,行业标准36项。其中,80%工作重点是并网型发电机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标准化体系,让企业能够遵循标准进行生产、检测和认证。


我国风力机械领域已转化IEC/TC88系列国际标准23项,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国际标准1项,我国主导制定的“IEC 61400-5风力发电机组 风轮叶片”国际标准1项;截至目前,国家通过风标委,培养输送91位国际专家,参加了32个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中的30个。


可以说,风电标准与时俱进,没有辜负业界对我们的期望。这些标准是我国风电行业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标准发展符合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更强调安全性和效率,从而支撑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风标委与台湾标准化机构合作,承担了研究制定海峡两岸“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标准,该标准荣获2016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机成熟,可再上台阶 


《风能》:中国要从风电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我国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请问目前的基础和时机成熟吗?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好的工作机制或方法可供借鉴?


王建平:从宏观上讲,我国并网的风力发电机组产能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机组的质量,实验的能力和手段与世界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机组的可靠性、破坏性实验比较弱,轴承实验手段几乎空白。2018年5月,我到国外一家一流的制造商实验室考察,他们支撑创新的设计理念、实验的手段、品种的多样性,包括疲劳实验,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与之相比差距很大。目前,行业发展较快的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的检测还属短板,需要尽快纳入标准体系建设中,尽快赶上。


这就反映出中国是风电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我们在IEC/TC 88平台的声音依然很弱。话语权的缺失,导致我们只能跟着国外的标准后面跑。


实践证明,世界贸易的竞争或摩擦实际上是贸易规则的竞争。如今风电产业,尤其在技术层面,就是标准话语权的竞争。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标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引领国际标准虽然道阻且长,但是时候提到标准战略的日程上来。从国家政策上看,质量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共识,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目标。早在5年前,国家标准委员会就联合九部门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急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我们有必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重视标准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产业的应用研究,否则,我们产业发展没有后劲。


从风电企业出发,任何一个企业首要解决温饱问题;上到第二个台阶,才会更加注重质量和再创新;再上一台阶就会关注专利、标准等。而目前时机成熟,需努力攀登第三个台阶。


这其中,希望国内实力雄厚的整机商和零部件制造商能够站在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标准的研究,带头在行业内制定标准化战略,尤其是参与和牵头IEC/TC 88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是为了标准做标准,而是通过标准的研究制定,引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实际上,国际一流的风电企业,包括最大的风电行业装备制造商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DNV GL等认证检测机构,都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实验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


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工作比较好的工作方法。一是成立标准工作组的方式工作很有效,例如金风科技、鉴衡认证牵头各单位成立一个工作组,涵盖制造商、用户、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检测认证机构等,工作组成员借此平台扩大交流,包括技术参数的确定,“游戏”规则条款的确认等,实际上是互相学习、妥协、制定技术规范。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积极牵头制定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他们做了很好的工作。


二是IEC/TC88给整个风电工程技术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要充分利用、借鉴国外好的东西,洞悉行业发展方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不能老坐在家里做文章,尤其要积极派遣技术好、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同时,要有意识地提高工作质量。不是光戴着耳朵去听,还要在消化的基础上力争将国家检测认证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硬件上有产品、有技术,软件上有标准。这样,才可能在这个平台上拥有我们的一席之地,为国际风电领域贡献中国的力量和智慧。那时候我们才真正在国际平台上,让产品走出去,技术走出去,标准走出去。实现我们风电强国的中国梦。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风能》:随着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风电标准将会出现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


王建平:海上风电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我国标准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以避免整个产业交更多的学费。同时,转化先进的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国际标准,“催熟”我国海上风电和分散式风电。


另一方面,整体看来,风电的国际标准覆盖了测试方法,功率、噪声等宏观测试标准体系,具体落实到零部件的很少,下一步发展趋势将主要针对零部件、机组偏航等微观层面,而且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委员会也建议,未来企业要加强零部件的检测认证工作,特别是重要零部件。


同时,我国未来的风电产能必将走入国际市场,应该提前做出准备。


国家提出来高质量发展,没有高标准,怎么会有高质量?风电行业从制造大国到强国,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推动和支撑。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完善检测手段,机组的可靠性上去了,也有利于减少运维成本,也给业主带来更好的发电量。检测和认证机构要严格把关,提升我们的检测能力。


此外,风电领域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目前大专院校毕业生需要企业培养两到三年,才能单独操作。这方面大学和企业可以联合培养或定向培养。本科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涉及应用,真正搞研究的是博士,这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不同人才层次培养体系,实现有效畅通的培养机制。


标准对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标准是检测和认证的依据,合同签订的技术支撑,呼吁检测和认证能反哺标准,共同成长。


后记:

王建平从上世纪80年代毕业后就从事标准化、检测工作,是我国第一批专门从事标准化研究和检测的人员。33年间,亲历了从研究制定国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标准到大型风力发电机标准的全过程。这项工作是不是非常枯燥?他却笑着对记者说:“我乐此不疲。”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